有關功利性
1 人贊了文章
#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系列#
有關這個話題,有許多想說的。過去沒有探討,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在一方面擔憂自己剛開了頭就煞了尾,無法觸及其核心,只得在外敲敲打打;另一方面,我對其沒有一個鮮明的,具有針對性的評價,究竟是持有怎樣的看法,是我需要去思考的一個矛盾的問題。
兒時常常會從某些途徑中聽聞類似「他成績不好就不要和他玩」類似的話語,這可能是我對於功利性最伊始的認知。不過這僅僅是道聽途說,我沒有過親身體驗。父母對於我交什麼樣的朋友,似乎從未多加干涉,一直以來也只有一條相對來說較為硬性的標準:品行端正即可。
交友只看品行。這個標準的設定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生活。它對於我而言,不是一種無形的,具有不可抗拒壓迫性的桎梏,迫使我囿於狹隘的交友範圍內。它是無限寬廣的,我不用去思考它的邊界究竟在哪裡,因為我深知自己身處其中是自由的,無束的。我所言它「影響」我的生活,指的是它進一步給了我想走的,需要去走的人生之路一個清楚的提示。不是讓我改變了原先的方向,而是使我有更強烈的信念去堅定走我自己的路。
因此,我粗泛地整理出一條結論:人生來是沒有功利性的,是純粹的個體。我們對於善惡美醜的評價和功利性觀念的形成,都是後天環境所造。父母所給我訂下的交友標準,在我眼裡是淡化了功利性的概念,甚至是幾乎將功利性這一名詞從我生活中剔除。這給了我一個虛幻和荒謬的想法,那便是我認為在學生時代——這類似於一種沒有金錢利益和權利附加的理想化社會,是不存在真正的功利主義者的。
後來我認識了一位同學。他「與優越的人交友以提升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便扔掉」這樣極具功利性的交友方式成為了我在家的飯後話題。我對此的看法是貶義的,我是反感這一行為的,認為對方的所作所為是對友誼的輕視與褻瀆。
然而,我的母親作出這樣的評價:「他的行為不能說是正確的,也不能說是錯誤的。他只是提前學會了將來你們步入社會才接觸到的本領。他和成績優異的人交友,就能讓自己也達到同樣的層次,因此在他將來的生活中朋友圈必定廣泛,他必定會從中受益。」
由此,我開始逐漸推翻先前的一切局限性的假設。
第一個問題:「功利性」所包含的範圍有多廣?它不僅僅在於物質這類具體化的事物,例如金錢這樣的利益關係;還有許多種抽象的概念:名聲,地位,權利,以及通過何種方式以達到內心的滿足感,云云。而這些都在追尋著同一個問題的答案:我是否會因此而受益?
這個問題印證了一句殘酷的話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是要面子的,我們以逃避心理模糊了功利性的邊界,我們不願去接受赤裸裸的功利,而是去選擇一些指向不明確的功利。
列舉戀愛這一例子使其解釋得更為清楚些:對方相貌,才華,以及不可避免的經濟條件,這類算是赤裸裸的功利,所以沒有一個人會愚蠢到向對方告白:「我喜歡你,喜歡你的外貌,喜歡你的才華,喜歡你的錢。」我們會省略後面的話,否則不免會被他人扣上「拜金,膚淺」這樣的罵名,因此僅僅是以「我喜歡你」寥寥四字示人。又或者言:「我喜歡你,喜歡你的善良,喜歡你的穩重。」諸如此類。這算是指向模糊的功利,但它仍算在功利性的範疇之內。我們中的很多人會錯誤地將其定義為無功利的表現,俗語有「我不在乎你的外在,我在乎你的內在。」我們不願承認,對方的內在,滿足了自己精神上的需要。這是一種抽象化的功利性體現了。而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清高,是不追名逐利的高尚情操。
實際上,人的一切活動都處於功利的範圍內。與富有的人交朋友,是為了將來的財產保障;與一些穩重可靠的人交友,是一種長期的人情投資。這兩者都是功利的,但其角度不同。與物質建立利益關係,它的效果往往是最強的,也是最快的。而對物質的衡定是人類文明演化的產物,本來是在世上沒有一席之地的。我們大家都渴求著物質,它是生活的基石。而我們卻不想去承認它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之大,這就是矛盾之處了。所以,我們傾向於去選擇更為緩和的功利,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人際關係的功利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上文提及的有明確目的性的關係,為了攀比,為了地位。這與物質利益關係有異曲同工之處。另一種人際關係就是人情投資,我們需要一個精神依託體,於是便產生了所謂的親情,友情,愛情。
由此引申出第二個問題:世上有沒有無功利主義者?有的,但其數量可以說是非常之少。當然,我對於功利和非功利的劃分是嚴格的。人們捐款是為了滿足自己道德心的需要,修女救濟窮人遵循自己的信仰方向,甚至有時親情也是為了自己生活的依靠和保障。若是迎著眾人的呼聲放寬其界限,那麼這些都不會包括在內。那麼這又與上文產生衝突了,由此會陷入「精神需求究竟算不算功利表現?」這樣的死循環。所以,我還是比較堅持於第一種劃分規定。
現在人們認為功利主義者這個名詞是貶義的,想方設法儘可能脫離這一身份。而我們是無從逃離的。那麼我們就會陷入痛苦和迷惑的漩渦。我們會發問:既然不能脫離,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緩解?這便是第三個問題。
所言「緩解」,不是緩解功利性的強度,而是緩解內心對功利性的抗拒。即坦然接受,淡然處之。實際上功利是一個中性詞,不過是為了使自己受益而已,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這當然是在道德底線的建立上提出的,任何違背良心和道德的功利做法毫無疑問都是理應受到抨擊的。因此在合法的功利範圍內,權衡自己的功利和對方的功利所佔比重,追求平衡的極限值,便可做到儘可能淡化功利性對自己造成的壓力。以友情為例,在彼此經營關係中,各取所需,前提是:「我與對方交友是為了在他需要幫助時,給予他幫助;而不是為了在我需要幫助時,得到他的幫助。」這樣才能平等互惠,二人都能在自願的情況下彼此受益。
我上文所提及的那位男性同學的交友方式,大概許多人是持有反對態度的。有人會擔憂著自己會不會也同樣處於一種功利性強烈的友誼中。這種擔憂,是社會競爭的結果,也是對自我價值的不肯定。如今我處於學生時代,遇到的功利性的範圍最多是的成績的比較,朋友的比較,如此。相比將來要面對的功利可以說是狹窄如手掌了。雖說功利一詞為中性,實際上在於我們如何去經營了。若是平和心態公平權衡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它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沒有實體的附加物,對我們造不成任何影響。若是打破利益的平衡,自身利益多於對方利益,那可能會造就我們自私,狹窄,忌妒心過強這類強勢負面的性格;反之,我們可能會被自我利益喪失的現狀所糾纏,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無休止的自我檢討。兩者都是極端的,都是我們避之不及的。
那一種具有強烈功利性的交友方式,正確的角度在於,他提前完成了進入社會所需要的本領,這也能幫助他更容易地生存下去,獲得更廣,更好的人脈。其錯誤在於,他過度將友誼物質化,無視了功利性的「度」,使其很難再以純粹乾淨的目光去尋找一段以舒緩精神功利為主的友誼了。更有,他人並非愚不可耐,必有一天會發現這段友誼的過分虛假和脆弱,最後的結果也不必多言。
這樣的結果是不可逆的。所以說,在如今功利意識仍較弱的年紀,守著腳下這一小塊凈土。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步入功利性強的生活,不得不出於社會的需要調整自己的三觀,樹立強烈的功利意識。那個時候我們將面對的人,事業,冷漠和殘酷的社會考量必定是遠遠多於現在。現在平淡的功利意識,可能在當下,無法讓我們擁有高人一等的朋友圈,不會讓自己聲名遠揚,但其所帶來的好處一定會在將來以無限之大回饋給我們。這樣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便是功利性強者無法獲得的,純真的,源源不斷彰顯於眼前的真實的生活美。
回歸開頭,對於功利我的評價究竟是什麼,如今可以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了。功利不可或缺,但也不能過多。我們無法擺脫功利性的束縛,但我們有權在其範圍內活得精彩。功利與我們既像朋友又像敵人。我們互相仇恨,功利性的附加使人類衍生出嫉妒,仇恨這樣的情感;但我們也互相感激,因為在其中也抽長出近乎純真的人性美。在這種美的光芒的照耀下,功利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在搖晃的天平中竭力衡量著惡,功利與美,人的偉大與悲壯盡在於此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