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逆天者亡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逆天者亡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我是兔子先生 歡迎轉發、關注

我們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創造衣食無憂的生活,立遺囑,買人身保險,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平安地度過未來50年以上的人生。然而,我們在為自己的子女做這些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她們未來50年的生活環境。此段落摘自《崩潰》的最後章節,在我們關注孩子的安全、健康和教育,極盡所能為子女編織美好的未來的同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一校難求也不可避免的與我們美好的期望交織碰撞,而那些擊撞之聲依舊時時在我們耳邊迴響。書中所說的「我們在破壞子女們未來50年的生活環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就通過《崩潰》這本書一步一步來理解其中的因緣業果。


格陵蘭維京社會的黃昏

讓我們先來繞一個大大的圈子,將時空回溯至公元982年的冰島,維京人紅鬍子埃里克因為犯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埃里克一家及其奴隸向西北航行,並很幸運的發現了一座未經開墾的島嶼(至少很多現有證據和史詩《薩迦》是這麼認為的),這裡水草豐滿,猶如天然牧場,氣候溫和,通往歐洲的海路又無浮冰之憂,大群的海象、海豹和部分北極熊棲息於西部的海岸,它們能製作大受歐洲歡迎的奢侈品,同時也沒有外敵來爭奪這些資源,這片世外桃源因此被稱為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通過湖沼沉積物中豐富的花粉和其他碳十四樣本基本可以證明埃里克最初並沒有撒謊,至少碳十四的證據表明這裡植被豐富和多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往日的美好時光一去不返,生活環境逐漸惡化,氣候越來越寒冷,海路被冰封,貿易漸漸中斷,與新鄰居因紐特人矛盾尖銳等這些問題日積月累使,最終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在堅持了450年後,被因紐特人取代。(後者繼續在這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到現代)

就直接證據來看,生活環境惡化、氣候變化、與挪威貿易中斷似乎是終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崩潰的主要原因,憤怒的因紐特人最終成為了壓死維京人的是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就將這些問逐個分析一下,首先格陵蘭的土層極淺,無論是植物生長還是土壤形成都非常緩慢,大風頻繁入侵,但數萬年來無人驚擾,讓這個脆弱的生態環境始終能休養生息。初來乍到的維京人錯誤的認為這裡土壤肥沃,森林資源取之不盡。其次,維京人初抵格陵蘭時,氣候溫和,接著在14至15世紀進入寒冷的小冰河期,乾草產量更少,與挪威的海路逐漸被冰山封鎖,雙方貿易衰減最後終止。但海運不暢只是導致貿易終止的其中一個原因,1349至1350年半數挪威人死於黑死病,再者格陵蘭出售到歐洲的首要物品是大受歡迎的海象牙,然而由於十字軍重新打開了被阿拉伯控制的地中海貿易路線,使得亞洲和東非的象牙得以再次輸入。因此自身的困境、高風險航線和食之無味的商機,致使挪威沒有精力和動力繼續與格陵蘭保持往來。至於因紐特人,維京人是這麼評價的他們的「身材矮小的土著,用刀刺中傷口會泛白不會流血,當傷口致命時才會血流不止,沒有鐵器,用石頭和海象牙做工具。」如此輕描淡寫,可見維京人當時惡略的態度和壓倒性的優勢。

由此看來氣候變化和友邦援助這兩個因素是維京人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然而生存環境和對外關係這兩個因素,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跳過格陵蘭已被破壞了數百年的脆弱生態,至少在北極與世界公認的極地生存專家因紐特人做好朋友絕無壞處,他們的生活方式、捕獵技巧、對於有限資源的合理運用,以及嚴格對人口的控制等都能使維京人受益匪淺。但文化認同感使他們無視了這些矮小土著,繼續追求歐洲的生活方式,過著種小麥、烤麵包、飼養牛羊的小日子。然而大肆伐木,焚燒樹林,開闢牧場已嚴重破壞了格陵蘭的生態環境。過度放牧,任由綿羊和山羊將植被啃食踐踏,使被砍伐的林木無法再生,狂風將裸露的土壤、沙土吹盡最終只剩下光禿禿的石頭和礫石。日復一日,可耕作、放牧的土地越來越少,同時冬季越來越長,夏季越來越短,作物收成一年不如一年,麵粉、木材和乾草的存量岌岌可危,很難讓家人與牲畜熬過漫長的冬天,那麼這個社會最終的結果如何哪?就用維京人的詩歌結束這段格陵蘭之旅吧。

格陵蘭之歌

永恆的凜冬已經來臨

無盡的風雪何時消停

那又粗又硬的黑麵包

它的滋味早已被忘掉

那瘦骨如柴的死老鼠

再也無法將肚子填飽

狂嘯的北風呼呼作響

冰冷的廳堂昏暗無光

再無爐火蜜酒和歡笑

只剩寒冷飢餓與痛苦

幸運總是無雙至

禍事從來不單行

就在那狂風暴雪深處

數百個黑影蹣跚而至

矮小的斯科拉埃林人

全副武裝將戰角吹響

趁火打劫真是偽君子

趁人之危不是真英雄

刀劍和盾牌早已成為往事

木棒和繩索也被爐火燒光

奇恥大辱只能坐以待斃

天意弄人怎會這番田地

勇猛的維京戰士們啊

就要魂歸海拉的殿堂

那寒冷的尼福爾海姆

連奧丁都不願去探訪

朋友們兄弟們不要絕望不要悲傷

格陵蘭的公民們快抬頭仰望北方

那七色的極光是如此絢爛多彩

是瓦爾基里仙女發出耀眼光芒

朋友們兄弟們不要畏懼不要彷徨

格陵蘭的公民們快抬頭仰望北方

奧丁終會眷顧無畏的勇者

海拉不配奴役英勇的好漢

朋友們兄弟們快重拾你們的勇氣高唱我們的戰歌

那些矮人和懦夫將要見證奧拉夫之子無盡的怒火

瓦爾基里祝福勇敢的戰士

阿斯加德歡迎無畏的英雄

魂歸英靈殿是無上的榮耀

古老的史詩在為我們歌唱

英靈殿上醉酒當歌人生幾何

血染沙場建功立業何等快事

美酒和鬍子,我們縱情宴飲

鮮血與雷鳴,將那凱歌奏響

保衛阿斯加德我們義不容辭

待那諸神黃昏一切皆有定數


格陵蘭的啟示

當然維京人那時已皈依天主,瓦爾基里仙女們不會挑選飢腸轆轆的戰士進入英靈殿,因紐特人沒有戰角,東聚落還沒有遭到襲擊就已經終結了。格陵蘭最後的崩潰並沒有那麼波瀾壯闊,不過其崩潰過程那些部分卻是實實在在的,那麼格陵蘭的崩潰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哪?其實我也可以整理出瑪雅的啟示、波利尼西亞的啟示、阿納撒茲的啟示,或現代社會崩潰或處在崩潰邊緣社會的各種例證等等,戴蒙德先生將所有那些導致社會崩潰的因素做了大致分類:生態破壞(以及人口無限制長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氣候變化友好夥伴強鄰在側這四種因素的組合(如上所生活環境惡化、氣候變化、與挪威貿易中斷、與因紐特人的關係,最終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維京社會崩潰)幾乎可作為定律解釋任何社會的崩潰的原因,雖然這四種因素都很重要,但如何應對生態破壞卻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特別說明一下,格陵蘭的維京人並沒有刻意破壞周身的自然環境,僅僅是因為開墾田地,飼養牛羊,伐木建屋、取暖、烹飪、冶煉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於那些初來乍到的維京人來說,焚林造田、建造房屋、飼養牛羊就是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畢竟歐亞大陸的人們已經以這種生活方式延續數千年了。但格陵蘭可利用土地有限,表土稀薄易被風蝕,沒有分明的四季,由於夏季短暫樹木和植被沒有更多時間可以生長,冬季漫長人們會砍伐大量的樹木作薪柴取暖,同時樹苗和植被每天還要面臨被羊群斬草除根的威脅。雖然有海象牙和海豹皮這些大受歐洲喜愛的奢侈品出口,海運貿易頻繁,但由於當時船隻的載重有限,貨物多為體積小价值高的物品,格陵蘭無法依靠歐洲進口大量的穀物和木材等必須品,而當貿易夥伴自身陷入危機時,幫助的動機就更渺茫了。終於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日復一日的透支,氣候變化帶來不可預知的影響,微薄的援助中段,以及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整個社會的生存環境被不斷蠶食,最終分崩離析。


我們生存的環境

言歸正傳,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書中所說的「我們破壞子女們未來50年的生活環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拿正在整理這篇長文的我來說,現在正坐在電腦前,喝著凈化的飲用水,順手將一個吃剩的蘋果核丟進垃圾桶,及其平凡的生活小片段,嗯…看起來人畜無害。但這些簡單的活動卻基於如:電力、自來水和垃圾清運處理等等複雜的系統時刻維持,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些傢伙一個個可都不是省油的燈。

首先是電力系統(材料來源:知乎專欄 回形針PaperClip)據統計2017 年,中國用掉了近 6.3 萬億度電,其中約 4 萬億度來自燃煤發電。每 1 千克煤,可以換來 2.3 度電。為了這 4 萬億度電,中國每年都要燒掉 17 億噸煤,每天相當於 70 條遼寧號的重量。電站一般會通過使用多級蒸汽輪機和蒸汽再熱技術提高轉化率。轉化率一般在 33 % - 37 % 之間。中國去年因為燃煤發電排放了60億噸二氧化碳,佔全世界碳排放量的六分之一。除此之外,還有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如此巨量的排放也是華北空氣污染的部分成因。

自來水系統(材料來源:知乎專欄 回形針PaperClip)2016 年,中國用水 6040 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 821.6 億立方米,相當於每個中國人每年用掉 12 萬瓶礦泉水。自來水供水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工程,讓我們先用一句話概述:地表水進入水庫,水庫經由引水渠流向自來水廠,在水廠完成消毒後流入地下自來水管網,最後管網接入各個小區,在水泵水箱的協作下,從水龍頭流出來。可以把水庫理解為一個人造湖泊。在河流的中上流構築堤壩後,河水把河谷淹沒,便形成了水庫。水閘可以控制水庫的水位,由此實現蓄水、發電、防洪等功能。中國有 720 座大型水庫,總庫容 7166 億立方米。北京是全世界最缺乏水資源的城市之一。中國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4,而北京只有中國人均水平的 1/14,約為 162 立方米。儘管水資源極度稀缺,但是北京市民的人均生活用水卻高達 80 立方米。這些自來水都來自對地下水的過度開採,代價是北京土地的下沉和變形。

至於垃圾處理方面,我並沒有找到國內充分資料和數據,不能用數字的語言做出更精準的描述,就拿一些已知的現象來說(部分內容參考知乎用戶YU Bo發言),比如我們有垃圾分類,但仍會看到,一些環衛工人在裝車時將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混在一起一同裝車,此中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垃圾回收中心缺乏足夠的資源回收設備,導致了明明垃圾已經分好了,卻沒有能力單獨處理,最後只能選擇填埋或被焚燒發電後繼續填埋,混合的垃圾焚燒後對空氣的污染可想而知,同時被填埋的垃圾也會對土地和地下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

當然我們身邊的環境和因此衍生的其他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即使這種問題再多由於沒有直接的損害,很難引起關注,同時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讓我們相信現在的問題能夠在未來得到解決。但是,即便是脆弱的格陵蘭也過了近200年富足的日子,雖然我們腳下這片富饒的土地已見證了「五千年」的文明,然而近幾十年來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消耗卻是「五千年一遇」的,這「歸功」於科學技術的提高,科技的進步縮小了世界的距離,也加速了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流轉,全世界已是一片圩田。我們對科學的信心主要基於它過去的成就,人們認為科技馬上就能解決現有問題,並且不會再製造出新的問題,然而實際經驗往往與這些設想相反。在可預見的未來,空氣污染、學校擁擠、住房短缺、物價上漲、交通堵塞,可能將繼續陪伴我們孩子很久,我們普通人也不可能直接脫離現在的生活方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寄希望於科技,但願子孫們能順利完成可控核聚變,遠征星辰大海。但關注當下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或許有很事多我們自己就能夠解決。

因能力、精力和時間所限,本書的很多精華之處文中並沒有體現出來,能將其中的一個片段描述清楚已是竭盡全力了,想要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我們在破壞子女們未來50年的生活環境」這個問題,並有興趣找出解決方法的話,那一定要自己看一遍《崩潰》這本書,我們每個人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最終會創造我們大家的故事,待那諸神的黃昏一切皆有定數。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社會發展 | 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