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寫作,自我成長,婚姻和愛情
來自專欄理想屯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寫作
每年都會買一冊別具一格的日記本,用原始的方式,執筆寫下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十年有餘。
回顧過去所寫的那些東西,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在產出垃圾,而且也會內疚的反省:是否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讓自己漫遊在雜亂無章的思緒當中?有這些時間,是否應該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記錄思緒的好處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長久積累下來,也逐漸接受了曾經視為垃圾的東西,終於從完美主義的假想中走了出來,那些不完美才是自己最真實的部分。那些現在看來可笑的想法和心情,正是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是心靈深處的鏡子,更是成長的見證。
娜塔莉.戈德堡在《寫出我心》中提到,我們每天都在收集大量的信息,大腦也在雜亂無章的思緒中失去了聚焦力,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不斷挖掘生命中的有機細節,將思想精華從無序的思緒糟粕中剝離出來。
有時候覺得腦中的想法很成熟,但是寫下來之後審視,才發現還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無論是在做事情還是自我成長方面,好記性永遠不如爛筆頭。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分析,才能一步步的破解大腦中的大量原始素材,而不間斷地寫作就是梳理思路的過程,讓我們可以層層剝繭,直抵內心深處的自我。
生活如此豐富,可以體驗和記錄的事情數不勝數,就算每天記錄一點去過的地方的細節,或者自己的情緒起伏,感覺這一天就沒有白白流逝,因為你用眼睛看到了,用心體驗了,用腦子分析了...經年累月下來,對生活的洞察力就會不斷地提高,而他人也可以感受到你由內而發的生命力。
寫作終究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剖析自己的內心給別人看,很多時候卻得不到共鳴,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所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不強求他人的理解,只求可以更理解自己。欲變世界,先變其身,不如在無所事事時多寫寫東西吧,現在覺得是垃圾的東西,日後很有可能成為自己寶貴的財富,記住複利能帶來的價值,收穫個人的進化。
如何維持親密關係
最近新發現了一位有意思的人物---Esther Perel,她是全球有名的兩性及婚姻關係大師,同時也是暢銷書《The State of Affairs:Rethinking Infidelity》《Mating in Captivity: Reconciling the Erotic and the Domestic 》的作者(強烈建議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的人讀讀這兩本書),她關於兩性關係的TED talk有超過1千萬的閱覽量。
理想屯好像很少涉及兩性和情感話題,今天就來談談這位新認識大神的觀點。
Esther Perel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每個部落就這麼一些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扮演,或者負責生育,或者負責打獵,一輩子能見到的人也就屈指可數。但是在19世紀城市化進程開啟後,每天遇到的人不計其數,而供我們選擇的對象也多如繁星,但另一方面來講,人們彼此間的關係也鬆散了許多,人們比以往更渴望得到一種真正的互聯,所以當他們找到所謂的「唯一的Ta」時,就渴望這個人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良師益友,可以關懷自己保護自己等等。
但是殘酷的現實和卑劣的人性使得人們的期望總是落空,世界本不存在這麼一個完美的角色可以給予我們一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尤其是回溯到童年,看看自己在小時候的哪些渴望沒有得到滿足,以至於長大後需要從伴侶那裡得到補償。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我們希望得到安全和滿足,並且可以與我們信任之人分享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但同時,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又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當生活太過安逸,一切都是靜如止水時,我們又會渴望未知,想感受冒險時腎上腺激素飆升的快感。
20世紀盛行的「傳統婚姻」很多情況下是找一個可以作伴並一起生育的人,或者因為社會原因和經濟原因結為連理,然後在結婚後把「愛情」代入生活之中,「傳統婚姻」可以說是一種很務實的手段。但是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當下,人們渴求快樂的衝動比以往都更加強烈,一般的感情很難持續一生,日久經年很多在親密關係中的人都感受不到以往的激情和活力,所以伴侶雙方都需要作出非常大的努力,一起做一些新鮮的事物,才能讓親密關係延續。
隨著女權主義,同性權益和性解放運動的興起,人們更追求與另一半在身體和心靈上得到契合,而務實的那一部分,因為「愛情」的存在而大打折扣,「現代婚姻」更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石上,是把自己最重要的資產---「我」帶入,然後和另一個人的生活。我的感覺,我的焦慮,我的夢想,我的喜好... 如果這個人不接受我的這一切,那「婚姻」的意義就不復存在,這也是最近幾十年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和低結婚率的體現,人們不再把婚姻視為必需品,畢竟這個傳統的老制度能否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還有待考究。
人們一方面渴求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刺激,「婚姻」就像一紙合約,給了人們極大的保障,這種傳統的儀式規定了雙方的行為準則,和違背原則後的結果,以往可以被當做生活保險的婚姻,卻在當下失去意義,人們可以隨時結束這段契約,去滿足人性的追逐,所以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親密關係形式(開放式,多人式,同居伴侶,同性伴侶等等),人們的選擇權更多了,婚姻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Esther在過去20多年間接待了數不勝數的出問題的伴侶,她認為保持親密關係長久的方式就是:
- 彼此雙方要清楚這段關係的界線
- 了解彼此在關係中的期待
- 記住對方只是借給你的,而不是屬於你的,Ta為你做的一切都不要認為是理所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感恩懷德的好習慣
- 雙方時常一起做一些新鮮的事情
- 每一次指責背後都有一個未實現的願望,拋去現象看本質,從根本滿足Ta的期待
- 每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世上沒有一套真理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知道親密關係是艱難的,雙方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 溝通是最重要的環節,但不是無底線的誠實和坦白
- 每個月審視彼此的關係,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
- 沒有一成不變的關係,學會變通,一起成長
- 選擇=放棄,為自己的選擇付出應盡的責任
延伸閱讀:
- Esther Perel TED talk https://www.ted.com/speakers/esther_perel
- Tim Ferriss採訪Esther Perelhttps://tim.blog/2017/10/08/intimacy-emotional-baggage-relationship-longevit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