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壟斷的年代——基於價格加成估計的新發現

歡迎來到壟斷的年代——基於價格加成估計的新發現

來自專欄裘箕錄103 人贊了文章

如果要在壟斷與競爭間二者擇一,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消費者,一般都會更偏愛後者。若行業為巨頭所壟斷,價格常因此升高,技術進步也因此受負面的影響。規制壟斷、維護競爭,因此成為諸多學術研究及政策導向的中心。然而,規制壟斷的前提是識別壟斷,識別壟斷常常又意味著清晰界定市場,這本身就很難;全球化日益推進的今天,市場間的「界線」亦日益模糊,這進一步讓前述分析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大家都渴求更易操作的方法。

圖1 各大洲市場勢力的消長。紅線上揚,則意味著市場勢力增強。從左上至右下: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De Loecker和Eeckhout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思路:以價格加成的加權平均,衡量整體經濟中的市場勢力高低[1]。具體而言,給定生產技術 Q=Omega F(V,K) ,其中 Omega 是全要素生產率, V 是可變要素, K 是資本。設 P 為產出價格, P_V 為可變要素價格;再令 Lambda 是標準的利潤最大化問題中的拉格朗日乘子,則價格加成 mu 可表示為 mu=frac {P}{Lambda} ;對前式作簡單變換,即得 mu=	heta frac {PQ}{P_VV} ,其中 	heta 是產出對可變要素的彈性,即 	heta=frac {partial Q}{partial V} frac {V}{Q}

圖2 2016年時全球市場勢力的分布,顏色愈近於紅色,則市場勢力愈強

與傳統的繁雜估計方法不同:只需利用財報等公開信息中的數據,即可估得由上式表達的價格加成——亦即市場勢力。首先,文章假定 	heta 在行業層面保持相等[2]。由於行業層面的產出-要素彈性已有較成熟的方法可循,這大大簡化了相應工作量;其次,加成中剩餘的部分都可在財報中找到,分子對應銷售額,分母對應銷貨成本。對130多個國家的最終估計結果如圖1-3所示:以中國為例,1980年後市場勢力出現輕微下降,至2016年時大致居於世界中游水平

圖3 1980-2016年間全球市場勢力的變化。顏色越偏向紅色,說明市場勢力的上升幅度越大

放眼全球,景色沒有這麼美好:絕大多數國家的壟斷狀況在加劇;各發達國家,市場勢力的上升幅度甚至更為明顯。在另一研究中,藉助相同方法,二位作者深挖了美國的情況,結論是在過去30年間,美國的市場勢力空前加強——價格加成由1.2直升至1.7。此外,市場勢力增強還與以下現象密切相聯:伴隨利潤上升的,是總收入中勞動及資本份額的同時下降伴隨低技能崗位收入下降的[3],是勞動參與率、勞動力流動、移民率;總產出的增速亦相應下降

[1] 對此文美國部分的相關批評,可見research.chicagobooth.edu。自己必須感謝 @顥卿 :沒有他,自己不會對相關的系列文章投以注意力,更不會寫作這篇專欄。此外,便利起見,這篇專欄不會嚴格區分「壟斷」及「市場勢力」這組概念。

[2]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強的假設。

[3]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發現壟斷程度加深的結果有二:一方面,單個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因此上升;另一方面,行業層面的勞動力需求因此下降。這可以解釋相關崗位收入的下降。

參考文獻:De Loecker, Jan, and Jan Eeckhout. The rise of market power and th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R&R a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De Loecker, Jan, and Jan Eeckhout. Global market power. No. w2476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8.

推薦閱讀:

TAG:壟斷 | 經濟學 | 產業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