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1 自我認知三問
自我認知的奪命三問? 最想幹什麼,最適合幹什麼,然後有能力沿著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
我的生活常常被這三個問題弄得焦慮不堪。由於現在孩子還小,老人還不老,老公也正年壯,給我時間休養生息,讓我再次出發選好自己喜歡的。這對一個雨天打傘都需要通過別人是否打傘來決定的人,實在太難了。其原因可能有兩點。
一、不自信,不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1、職場能力弱(隨叫我跟北京的能人比,無力)
下面這段文字是在我參加招聘,敗北後寫下的文字。
並不是今天,我才感到自己的無能,這樣的感覺常常有。我就是那隻可恨的小兔子,沒有突出的業績,一心琢磨的是不出錯的,溫水煮青蛙對自己下不了狠手。害怕幸苦、憂心太累。真實的工作加班是常態,在時間的安排上問題不大,一心逃避的是結果、產出的導向。比如,沒有一項工作的內容是看書,更多是以看書為媒介輸出自己的內容,讓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
2、猶豫不決,無法確定心中到底有多想
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就比如我的一生是應該工作還是做生意賺錢。什麼對個體,對社會的意義最大。從這個角度思考,政治老師說得個人與集體的價值觀的辨證關係是對的。最終還是要用集體價值衡量自己,細想這個觀點也不對。人生追求上,「價值」是社會層面的,「意義」比「價值」更高一個層面。(這個問題得深思)
二、生活、工作,我無比堅定地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1 我不喜歡吵的對立面是痴迷安靜
(1) 遺傳對個體性情的影響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特人是帶著傳承來自社會生活中。在選擇一種生活形態時,不能忽略生物遺傳、家庭熏陶對自己的影響。一方面,我們沒有看到社會、文化對個體是浸潤式的熏染,想抗爭傳統、習俗需要耗費很大的心力。其二,生活給我們展示的榜樣是掙脫這層壓力的成功個體。然而從概論上來後者遠遠少於前者。從所有的跡象看,我是個庸人因該回顧的家庭傳承。(儘管心中很難認同,敲這些字時,飄飄然的感覺幾乎讓我相信,一個社會學家或者大作家在工作呢)。
我一直生活儘管經濟拮据但是以享樂為主的家庭,尤其是我的父親。生活再艱辛、工作的勞苦,都會因為一頓美食而煙消雲散。好再生活沒有多少驚喜的同時也沒有驚嚇。
(2)周圍環境的浸染
歲月靜好對我的魔力。過去我一直以為別人的生活是波瀾不驚,日子風和日麗,囊括的只是晚上睡覺,早晨起床上班。我在成都戴氏培訓時,與志恆的高中同學居住在一起。我們都是那種沒有家中大人指導,涉事未深的小姑娘。做著只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沒什麼壓力、也沒什麼前途。不同的是她慢慢接受這些逐步改變,儘可能給單調的生活增加意義,而我總是不停地焦慮,想立刻改變。
好吧!我得承認自己喜歡歲月靜好!這沒有什麼不對,成都對我最大的吸引鬧中取靜的農家樂,一把躺椅看書、喝茶,在暖陽中睡一覺都是極好的選擇。
我可以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覆,就是希望歲月靜好,專業凸顯中過完一生。
在義正言辭,鏗鏘有力宣讀心中的誓言時。有一個小聲音又在嘀咕,展開了議論。這這標準是不是有些放縱、不求上進。但目前我還沒有過上這樣的日子,等過上了再換吧!再說,偶是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基本也喜歡寫。兩者結合應該不至於跌入墮落的深淵。
2、不喜歡情緒波動過大的工作
不期望有驚喜,而不要有驚嚇。我很難能量滿滿,除非是發現意義。抄書,我是能不管在什麼樣的條件都能做的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