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 reading hour|有效閱讀與網易蝸牛
來自專欄在渡口讀書1 人贊了文章
立春時分,去當時的合作單位和年輕人們討論過如何開展讀書事宜,提議過「reading hour」當時想以「固定時段,集中閱讀」的形式來促成閱讀,代替通常的「打卡」;自然又是不了了之,但這個念頭生在腦中。
一月中旬開始的魔鏡demo測試小組,大家從各地湧現,三月底在討論中說到讀書的形式與實質提到讀書軟體網易蝸牛,遠在海口的立羽向大家介紹了他的使用經驗。將信將疑中四月底開始試用,到今天前後也快要半年了。
今天在app里找了半天,終於添加了一本《蘇聯的心靈》,這時「書桌」顯示911本。「書桌」功能類似「待讀書架」,因為沒有進一步檢索分類功能,實用性不算高。但可以顯示出至少有這個數量的書籍是經過篩選的,也意味著另一項量化功能:閱讀時長僅代表閱讀時間,搜索、比較評價、整理等等花去的時間也為數不少。截止此刻,從大約四月底開始四個多月的總閱讀時長為155小時9分,其中主要閱讀時間集中在五月上旬到七月下旬,七月下旬開始注意力和精力開始轉移,因此日均閱讀時間大約為兩小時。而蝸牛每天可以免費使用一小時,超出付費,日均不到一元。四個多月里不時向周圍的潛在讀者推薦使用網易蝸牛,前後大約有不到五十人開始使用,其中部分用戶形成習慣,主要以參加「在渡口讀書」各項主題活動,特別是「魔鏡」主題的成員居多。整體人數不算多,但以目前的閱讀環境而言,已屬相當可觀。
持續向諸位推薦這個讀書軟體源於以下幾點原由:
01. 有效轉變閱讀習慣,從紙本,包括pdf,到現有排版格式與界面。本人一貫對於電子閱讀載體難於接受,無論kindle,豆瓣閱讀,知乎電子書等等,尋其原因,一來內容有限,二來未經排版的內容不能稱之為讀物。而網易蝸牛大約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長里轉變了這一局面,具體原因依次如下:02. 取消了購書、等待、轉換注意力等中間環節,看到感興趣的書目或關鍵字,可以直接閱讀內容,十分便捷,而中間環節過多往往是買書不讀或者放棄購買的直接原因;03. 相對可觀與可靠的書籍選目,提供了閱讀內容的一定保證與選擇餘地,儘管某些類別如心理學|歷史|藝術理論的一些基礎書目還相對不足,但有相當數量的文學,特別是詩歌|科學類書籍可以選擇,已挑選出的911本待讀即可作為佐證。另外還羅列了十餘個主題書單,涉及書目約200種,也希望說明據此可以形成較為系統的閱讀範圍。有了足夠數量的「待讀」,就像隨身攜帶一個圖書資料庫,可以隨時隨地同時在多本書之間切換,此為互聯網為閱讀提供的最大便利。
04. 批註與共讀;該軟體有一項「共讀」功能,可以實現多人異地同時閱讀一本書,可以參考他人「批註」觀點的同時,有望實現有效閱讀,幫助形成激勵,與有效交流;05. 數據化管理,通過每日閱讀時長,每本書的閱讀時長,可以觀察與評測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促進做出進一步改善閱讀計劃。4|5兩項合計亦為「遊戲化」的體現;06. 節約金錢與時間,這一點由第三點延伸而來,除去真正進入閱讀的不少於一百本書之外,僅列入「書桌」的其餘八百本均經過不同程度的「瀏覽翻閱」,試想換作印刷書所要耗去的精力,前提是這些書集中在同一處可供翻閱。按照網易蝸牛的收費規則,25元/30天,四個月從頭至尾僅需一百塊。07. 有效閱讀。以上六點為有效閱讀提供了必要保證,而形成閱讀的關鍵在哪裡?155小時9分鐘即9309分鐘,相對集中的有《悲傷與理智》187分鐘,《畫語錄》468分鐘[最讓我感動的是許居士一直默默在看王季遷的真知灼見,需要相當基礎。],《明亮的泥土》468分鐘,《西方哲學史》171分鐘,《世界哲學史》420分鐘,《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271分鐘,《心理學的故事》157分鐘,以及最近上架的新書《創造自然》143分鐘。這幾本書可以作為不同主題下的閱讀主幹,同時伴隨若干讀物同時進行,才能在集中的時間內獲得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認識、思考與觀點比較。大時代的洪流滾滾,即使網易這樣規模的公司出品的閱讀產品也面臨許多限制與挑戰。
希望網易蝸牛越辦越好。
reading hour當然會有多種形式,也將與不同單位展開合作,比如依主題集中現場精讀解讀,或邀請作者導讀共讀,不一而足。目的只有一個:促進有效閱讀與交流,增加知識,獲得理解。請諸位踴躍參加。
你理解的有效閱讀是什麼?
木頭的整理與思考:魔鏡小卡片01 電子閱讀vs紙質閱讀
聽|滴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