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攻擊!攻擊!

四十六——攻擊!攻擊!

23 人贊了文章

為了讓日軍毫無顧慮,放心大膽地下海,麻貴制定了一個全新的作戰計劃。  

四萬明軍隨即分為如下三路:左路軍,統帥李如梅,楊鎬,一共一萬六千人,進軍忠州。中路軍,統帥高策,一共一萬一千人,進軍宜寧。右路軍,由麻貴親率,一共一萬四千人,進軍安東。此外,朝軍一萬餘人,進軍全州。

中路軍的前方,是泗川,這裡駐紮的,是日軍島津義弘部。朝軍的前方,是順天,呆在此地的,是日軍小西行長部。  

兩路大軍氣勢洶洶地向著目標挺進,然而,他們是不會進攻的。派出這兩支部隊,只為一個緣由——迷惑敵人。日軍有十二萬人,明軍只有四萬,所以分別擊破,是明軍的唯一選擇。

而麻貴選中的最後目標,是蔚山。

蔚山,是釜山的最後屏障,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交通便利且可直達大海,是日軍的重要據點。麻貴據此判定,只要攻佔蔚山,就能斷絕日軍的後勤,阻其退路,全殲日軍。

駐守蔚山的,是加藤清正,兵力約為兩萬,就人數而言,並不算多,看上去,是一個再理想不過的下手對象。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日軍明顯吸取了四年前的教訓,在布陣上很有一套。順天、泗川、蔚山各部日軍,擺出了品字型陣型,形成了一個十分堅固,互相呼應的防禦體系。所以麻貴決定耍陰招,他先後派出兩路部隊進逼順天、泗川,造成假象,使其無法判斷進攻方向。此後,他將主力明軍三萬餘人分成左右兩路,分別向不同的目的地挺進,以降低日軍的警覺。

一切都按計划進行,1597年12月20日,左右兩軍突然改變方向,在距離蔚山不到百里的慶州會師,麻貴的最後一層面紗終於揭開。  

12月22日,夜,明軍從慶州出發,黎明到達蔚山,進攻正式開始。趁著加藤清正出門去西生浦的時候,先鋒李如梅率先出擊,帶領三千騎兵直插日軍城外大營,對於這群不速之客,日軍毫無思想準備,當場被斬殺一千餘人,損失慘重。然而加藤清正由於在西生浦幹活太過投入,直到晚上才趕回蔚山。

二十三日夜,各路明軍陸續到齊,除左路楊鎬、右路麻貴外,中路軍董策一部也已趕到,共四萬餘人,成功實現合圍。對麻貴而言,一切都很順利,三個月前,他僅憑七千餘人,就嚇退了十餘萬日軍,兩個月後,他得到了增援,並成功地分割了日軍,包圍了敵城。現在,他相信,最終的勝利即將到來。

第二天,事情出現了變化。日軍盤踞的地方,叫做島山營,此地建於陡坡上,城牆由石塊築成,極其堅固,是加藤清正的傑作。

雖然清正之前嚴重不負責地出差了,但是他出差也是有底氣的:在修築工事和城樓方面,清正是個十分合格的包工頭,工作認真細緻。日本國內的許多堅固城池,都出自他的手筆。而島山營,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島山營

明軍士氣旺盛,人多勢眾,火炮齊發,日軍士氣低落,人少勢孤,槍炮很少,無論怎麼分析,明軍都是穩贏的。但現實是殘酷的,明軍的攻擊失敗了,只有一個原因——地形。

日軍城池依山而建,不但高,而且陡,雲梯架不上,弓箭也射不到,火炮雖有效果,但面對石頭城,殺傷力有限,加上敵軍防守嚴密,明軍仰攻一天,毫無建樹,只能收兵回營。

弓箭火炮都不頂用,雲梯又太短,想來想去,也只有爬了。

24日,聯軍開始爬城牆,由於火力太猛,被日軍硬生生打回來了。所以大家決定,明天休息一天。

但是朝鮮人很激動,大將揚元(不是明朝的楊元)對朝軍指揮官權栗表示:「明朝人雖然休息,但是我們朝鮮人絕不休息思密達!」

權栗很感動,於是決定朝鮮人單獨攻城——結果是一陣槍響之後朝鮮人爭先恐後爬了回來和明朝人一起休息。

27日,明軍繼續爬山,未果。

27日夜,經過商議,明軍決定改變策略,以炮火掩護,準備柴草,借火箭射入城,發動火攻。

28日,大雨。

麻貴蛋疼了,不過這時又傳來了不好的消息——小西行長的援軍快來了。

敵人越來越多,沒有預備隊,沒有援軍。打到這個份上,如稍有不慎,後果將不堪設想。許多將領紛紛建議,應儘早撤退。經過慎重考慮,麻貴終於做出了決定——繼續籠城。

麻貴的決定是明智的。因為此時明軍處境不佳,日軍卻更慘,基本上算是山窮水盡,城內沒有水源,只能喝雨水,糧食吃光了,石頭又不能啃。打仗還能提提神,不打就真沒辦法了。

於是在明軍圍困兩天後,清正主動派人送信給楊鎬,表示希望講和,楊鎬倒也實在,說你出來吧,出來我和你談判。清正回復,你們明朝人不守信,我不出來。

得,不出來就不出來,老子圍死你就好。

雖然麻貴在當時和李如松齊名,號稱南麻北李,但是他和李如松相比還是差一截的。比如他從沒考慮過對方的心態問題。

日軍確實已經無力再戰,但是再無力也得戰,原因很簡單——不戰就是死,丟了蔚山,整個半島上的日本人都得被包餃子。

第二年正月初二,外海的日本援軍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明軍拚死作戰,終於遏制了日軍,暫時。

正月初三,日軍發動猛攻,明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再次抵擋了進攻,但士氣已極度低落,開始收縮陣地。  

正月初四,麻貴做出決定,撤退。

事情已經很明顯,敵人異常頑強,此戰已無勝利可能,如不立即撤退,必將全軍覆滅。在隨後的軍事會議上,麻貴做出了具體的撤退部署——城北右路明軍先行撤退,其他部隊隨後跟上,部將茅國器率軍殿後。

而統領城北明軍的任務,他交給了楊鎬。

在接到撤退命令後,楊鎬帶隊先行,開始一切都很順利,部隊有條不紊地行進著,但隨著部隊的行進,越來越多的明軍得知了撤退的消息,特別是受傷及患病的士兵,唯恐被丟下,開始喧嘩起來。

應該說,在撤退中,這種事情是難免的,如能及時控制,就能平息風波。退一步講,就算楊鎬沒能力,控制不住,畢竟有人殿後,也不至於出大事。然而在蜂擁的士兵里,嘈雜的叫喊聲中,楊鎬慌亂了。

這個厚道的老好人,這個連買根白菜都要付現錢的統帥,終於在最關鍵的時刻,暴露出了他最致命的弱點。面對眼前的亂局,驚慌失措的楊鎬做出了毀滅性的決定——逃跑。

雖然意思差不多,逃跑和撤退畢竟是不同的。撤退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而逃跑是無組織無紀律的。

既然主將都帶頭無組織無紀律了,局勢就此崩潰。

楊鎬毫無顧忌地帶頭逃跑了,領導有跑的權力,下屬自然沒有不跑的義務。一個跟著一個,明軍很快大亂,四散奔逃。沿海日軍趁機登岸追擊,明軍大敗,傷亡慘重,余部退回慶州。

蔚山之戰就此失敗。此戰,明軍傷亡共計兩萬餘人,進攻受挫,戰線收縮至王京,而日軍損失也高達一萬餘人,無力發動反擊,朝鮮戰局再度進入了僵持狀態。

蔚山戰役之後,明軍開始收拾殘局。

第一件事是整軍隊,麻貴親自出馬,把戰敗的士兵重新集結起來,並向朝廷打報告,要求增兵。  

第二件事是整人,也就是追究責任,首當其衝的就是楊鎬。這位仁兄自然沒個跑,仗打成這樣,作為主要責任人,處罰是免不了的,被言官狠狠地參了一本,搞得皇帝也怒了,本打算劈他,大臣求情,這才罷官免職,沒挨那一刀。後來他被派到薩爾滸,給明朝丟了更大的臉。可惜在那個時候沒人求情,楊鎬就這樣被砍了。

此是後話,再也不表。

善後處理圓滿結束,可是接下來就難辦了。  

日本方面力不從心,很想和談。打到今天,獨佔朝鮮是不敢想了,可畢竟投入本錢太多,還是希望多少撈點好處,挽回面子,才好走人。然而明朝卻是死硬派,根本就沒想過談判,別說割地賠款,連路費都不打算出,且毫無妥協退讓的意思。

等著等著,日軍開始吃不消了。因為他們部隊太多,且長期出差在外,國內供養不起,又沒人種田,只能陸續往回拉人,在朝日軍人數隨即減至八萬。與此同時,明朝軍隊卻源源不斷地開入朝鮮,加上麻貴之前整頓的新軍,總數已達七萬。明軍從未如此強大,日軍也從未如此弱小,於是麻貴認為,行動的時候到了。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