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藝術設計類的設計師入行與提升

藝術設計類的設計師入行與提升

9 人贊了文章

註冊知乎也只是兩天前的事情,瀏覽了一下「設計、設計師」類的條目,好像關於設計師入行,以及提升的問題還是挺多的。

回想起我當初入行的時候,以及中間好幾次的瓶頸痛苦的時候,覺得應該寫些東西,聊一點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吧。希望能拋磚引玉。

藝術類設計師,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空間、平面、服裝……都是在做「商業設計」,說好聽點,叫「商業藝術」也行。這就意味著,必須先滿足「商業利益」為前提,才能說設計好壞的問題。

那什麼是商業的利益?商業說大白話,就是做買賣,這就存在買賣雙方。

設計師(公司)與客戶就是買賣雙方,二者間的關係其實是「合作夥伴」。因為雙方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把案子做好。通過把案子做好,客戶獲得他想要的效果,設計公司獲得該有的利潤。這就是為什麼說是合作夥伴。

很多設計師在心態上,把自己與客戶變成「爭奪利益的雙方」:我要賣得高一點,你要買得便宜一點。這就變成了博弈關係,這其實是沒想明白一個最簡單的事實:設計費利潤的產生,是基於把該做的案子做好。

那既然是合作夥伴關係,就要談到對設計師來說,第一個重要的東西:「同理心」!這是做這行必須有的一個基本心態。

比如一個空間設計師,必須用同理心把自己代入業主的角色:如果這房子是我的,如果我有和業主一樣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我會怎麼樣使用這個空間,我會怎麼結合空間特點來搭配色彩、造型、材質等等一些列元素。

比如一個廣告設計師,必須用同理心把自己代入終端消費者的角色:如果是我,我喜歡買有什麼特點的產品?我覺得我會為這種產品支付多少錢?再用同理心把自己代入客戶這方:我的產品和其他競品的差異化在哪裡?我的差異化可以滿足終端消費者的價值需求嗎?

任何一類設計,同理心的角色代入,是最基本的核心心態。

設計師的整個設計成果好壞,取決於兩點:設計方向和設計思路。這二者,一個決定了你的設計大方向會不會走偏,一個決定了你朝這個方向走的過程是如何的。方向偏了,你越是注重細節,只不過是讓自己偏離目標更遠。走的方式不對,那就是勞民傷財,既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也耗費客戶的鈔票時間精力。

同理心,能讓自己找到明確的設計方向,那設計思路又由什麼決定呢?

設計思路取決於你的「積累效果」!積累效果包括了積累的量,和積累的品質。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屬於最笨的1%,也不屬於絕頂聰明的1%,基本都是「普通智慧」的那98%的人。因此,咱們不能做到像莫扎特那樣,不用什麼專業訓練,就靈感爆棚,絕品不斷。咱們的靈感還是只能起於扎紮實實的積累過程。

比如你第一次與客戶面對面溝通,可能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這是積累效果不好,既沒有量,更談不上品質。

而當你從業三五年以後,可能已經可以引導客戶說出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是積累效果有量也開始有品質了。

當你從業十幾年後,一個陌生客戶坐在你面前,你已經不是跟他談技術層面了,而是在教他,這個問題得從根本上怎麼去考慮才對,已經可以從意識層面與他溝通了。這時,你根本不是在營銷,而是已經消滅了營銷,在自然而然的讓客戶融入你。這就是積累效果已經質變了,被你提純了。

要怎麼達到好的積累效果呢?就是「六多」:多看、多聽、多問、多思考、多練習、多總結。看、聽、問是「獲取信息」的過程,思考、練習和總結,是「內化」的過程,就是真正讓信息變成刻在自己腦袋裡的東西。

順便說一句:千萬別相信什麼捷徑、快速成高手。哪怕是聰明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扎紮實實的用好笨辦法。至少以我接觸過的人來說,沒見過那種走了捷徑就成大咖的。逗得老老實實蛻層皮才行的。

但注意一點:六多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空杯心態」,就是清空自己,否則,很快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不用聽了。哦,那個我早就懂了,不用看了。

佛家說要「六根清凈」,意思是人會很自然的在腦袋裡砌一圈圍牆,圍牆裡是已知的,牆外是未知的。在圍牆上,有六道門把守著:眼、耳、鼻、舌、身、意。凡是外界未知的要進入,會先被六道門過濾,是自己喜歡的,就放進去,不喜歡的統統被擋在外面。六根清凈,就是要推翻圍牆,打掉所有門。這樣,你就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態,而是完全開放,與天地融為一體的狀態,這樣吸收到的知識,才是最純正,最本初,最徹底的。

對於看、聽、問,我有幾個「不要」

不要只是看自己喜歡的,或者時下流行的。

不要只是簡單的問問度娘,買點兒資料,瀏覽式的看看圖片、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看點兒大咖視頻啥的。

不要只盯著國內的看,也多找點國外的設計師作品,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思路完全不一樣的問題。

比如,同樣是中式的設計,歪果仁對中式的理解,不像我們從小看到中式就是那樣的,他可以很調侃的,可以很叛逆的,可以很中國化的去錘鍊他們的作品。就像目前國內賣得最火的中式椅子「Y椅」,就不是中國人設計的,可扛不住辣么多中國人就是喜歡阿。

不要只是坐在計算機面前,傻盯著屏幕。走出去看,走出去聽,走出去問。哪怕不出國,只是國內走走,或者是旅遊形式的,或者是去參加什麼課程學習,結識一些外地設計師,聽聽他們聊聊觀點,看法。

當然了,能出國去看看是最好不過的,不再局限於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而是親身感受一下那種藝術和設計所能帶來的衝擊力。看圖片上的帕特農神廟,就是一座石頭房子,但真的站在它面前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為什麼說沒有一個活著的人體,能達到希臘雕塑那樣的勻稱和完美,你才能感受到當年希臘城邦抵禦波斯帝國時,那氣勢恢宏的場景。

可能這麼說,不容易體會,我另外打個比方吧,你要學習騎自行車,就算你在網上看了成千上萬的圖片和視頻,等真的騎到車上去的時候,你一定還是很笨拙的樣子。

至於思考、練習、總結,這是一個不斷良性循環的過程。

好比你想學國畫,看了某大師的作品,也琢磨了他是怎麼去構圖、運筆、用墨的,可如果沒有多次的刻意練習,是很難真的體會到筆鋒對質感的表達到底是怎樣的。

如何精研素材,如何客戶溝通,如何使用手法,如何表達情緒……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思考、練習、總結中不斷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有所提高。

好了,當設計師終於入門了,上路了,如何逐步實現自己的案子,從「產品」向「作品」進化?產品,是為做而做,是流水線式的結果,有形無神。而作品,形神兼備,是有自己的靈魂的。

這就面臨對設計師很重要的第三點:學文化!

學文化不是認識幾個字,而是培養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氣質。

設計,和音樂、詩歌、服裝、飲食、宗教……等等一樣,都是從文化這棵大樹上長出來的果子,是文化的不同表現方式而已。所以,要想果子收成好,必須得關注這棵樹是什麼樣的。

比如,不去了解太極,道家以物為量的秋水精神,佛家的不二法門,儒家的天人合一,就很難理解中國審美的「一」哲學。不去了解古希臘城邦的歷史,民主在古希臘的發展,希波戰爭,布匿戰爭,把地中海變成了內陸海的古羅馬帝國歷史,就很難理解西方審美的「二」哲學。

總之,不從文化的大樹上爬上去,是摘不到那顆果子的。

話說回來,我個人不太建議初入行的設計師,一開始就大量閱讀文化類的東西,可以初步了解,但真正的鑽研,應該在把技術層面的東西基礎具備了,同時,腦袋倉庫里有些積累了,再去研讀,這樣的體會和感悟是最深的。否則,極有可能會把文化就是讀成文化,設計就是設計,思維上很難將兩者結合起來。而且,還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佛家認為要想達到一個好的弘法的效果,需要「六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時成就」,意思是時機上已經成熟了,對法的接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個人並不贊同一來就「博覽群書」,有節奏,有控制的讀書,能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我說的所有三大點:同理心是心態問題,六多是技巧問題,學文化是境界問題。我們先有個心態,加上點技巧,最後提升一下層次。設計師也就這樣修鍊了。

當然了,上面三點,都是靠自身可以控制的。如果再加上不錯的機遇,比如:入行就能到個不錯的國際4A大公司,或者國內著名的設計公司里,那樣的環境里,接觸的客戶層次,案子的規模,上下游支持的力度,都不是一般設計公司可比的。對人的眼界開闊,思維提升非常棒的。又或者,雖然你沒有進什麼大公司,但碰上個不錯的師傅,肯帶帶你,那當然又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不過,這些都不是可控範圍內的,就不去做重點說明了。

關於設計師的入行與進階,就嘮叨這些吧。

感謝閱讀!

佳駿

2018年8月2日星期四


推薦閱讀:

TAG:平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