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佚史

明孝宗佚史

6 人贊了文章

不斷發掘中

===

1、妻子生病抽空親自喂葯

張後嘗患口瘡,太醫院進葯,宮人無敢傳者。院使劉文泰方受孝宗寵顧,忽得密旨選一女醫入視。帝親率登御榻傳葯,又親持漱水與後。宮人扶後起坐,瞪目視帝。少頃,帝趨下榻。蓋將咳,恐驚後也。其厚倫篤愛若此。

BY《明良記》

2、佯怒替妻子辯護

孝康敬皇后張氏,孝皇配也。孝皇平生無別幸,與後相得甚歡。後二弟俱封爵,勢傾中外。有仇家奏其侵民業為莊田者,上命司禮太監蕭敬、刑部侍郎屠勛、大理寺丞某往勘之。敬與勛等俱秉公將二張家奴數人依律問處,敬復命於內廷。適當上與後方對膳,後聞甚怒曰:「外邊官人每無狀,猶可。汝狗奴亦若是耶?」上亦佯怒且罵。及後退,呼敬曰:「才所言非我本意,汝得無泄此語耶?恐外邊官人每聞之驚破膽也。」敬力辨未嘗聞於外,上猶不信。即遣人各以白金五十兩賞二勘官。且云:「偶與後有怒言,特戲耳。恐爾等驚怖,以此為壓驚。」

BY《蒹葭堂雜著摘抄》

3、教妻子節儉愛民

中官張後欲制珠袍,乘間語上曰:「須差管寶藏庫太監王禮廣東珠池採取,則整齊可觀。」上不聽,乃宣禮及蕭敬同檢內帑所藏。蕭以太祖所蓄不敢動,太宗而下儲物悉取來觀,因擇其光澤明瑩者若干顆,製為袍,余複發回原藏貯之。他日,顧禮責之曰:「內帑盡有好珠,汝卻藉此欲往廣東,生事壞法,擾害百姓,彼何以堪!這遭且將就罷,今後再敢來說,必剝皮示眾!」先是禮進銀數千兩,浼金夫人啟此釁端。禮聞上言,心甚驚怖,更不敢有失。

BY《治世余聞》

4、用私房錢請客調解大臣和妻子家族的糾紛

又科道累劾後家專權,命司禮監拒之,而不得其辭。白帝求旨。帝手批:朕只有這門親,再不必來說。仍密敕後家邀科道為宴謝罪。各官並辭不赴,遂請旨召之。及赴命,乃光祿茶飯也。

BY《明良記》

5、為妻子趕走宰相(同時也是奸臣)

吉自帝初即位進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及《憲宗實錄》成。又進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吉柄政久,權勢烜赫。帝初傾心聽信,後眷頗衰。而吉終無去志。五年,帝欲封后弟伯爵,命吉撰誥券。吉言必盡封二太后家子弟方可。帝不悅,遣中官至其家,諷令致仕。

BY《明史》

6、因為妻子被謠言攻擊而暴怒,人生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興案

○初,武成中衛中所軍余鄭旺生女名王女兒,右肋有痘瘡瘢、脊上有湯潰痕,年十二,鬻之東寧伯家,未幾轉為沈通政家婢。後旺傳聞駝子庄鄭安家有女在內,將為皇親,旺疑其女也。

至京師謀諸所親錦衣衛舍余妥剛及其弟洪,令訪之。洪教旺具帖子疏來歷,導之入皇城玄武門外遇乾清宮內使劉山。洪以情懇之後月余,旺持米面饋山尚未得女處。山後訪之宮人鄭金蓮,果得王女兒者於高牆裡。山告之故,女曰:吾父周姓,非鄭也。山知旺女嘗三易主,出即詭云:汝女自謂曾被鬻者,再方將認而疑之。旺信以為其女也。自是累持果食繒帛之類付山,令遺女,山皆匿之,每出衣靴布絹諸物與旺,謂為女所答者。

山一日言於妥洪曰:王女兒為上人進乾清宮矣,爾輩皆皇親也。戒令勿泄。洪傳報鄭旺,旺以誇。其里族眾相率以貨賄饋旺者凡六百餘人。旺因置聚寶曆一冊籍其姓名,最後旺以酒脯付山遞入慶女誕辰,山又匿之,隨以褥鞋絹帕菜物報旺。旺將詣齊駙馬家,駙馬子見之亦信其為皇親也。出豹皮一併馬鞍轡紗羅衣襦贈旺及其妻趙氏。

旺家人輩遂肆作聲勢,為緝事官校所發,逮捕旺等。並執劉山、王女兒於上前親鞫之。山謬援王女兒以脫罪,事未決,下錦衣衛獄杖訊,則王女兒父母姓氏及其年齒生時入宮來歷悉與鄭旺所稱不合,令旺妻趙氏辯視王女兒脅背亦無瘢痕可驗,於是皆詞伏王女兒實周姓非鄭旺女,而虛喝以規貨利,皆出劉山之奸。擬劉山造妖言,律鄭旺、妥剛、妥洪傳用惑眾罪,皆斬;其餘徒杖有差。獄上得旨:劉山交通內外,妄掜妖言,誑誘扇惑,情犯深重,其即凌遲處死不必覆奏,仍令諸內侍往視行刑,余從所擬。

BY《孝宗實錄》

7、面對大臣和長輩的壓力四次拒絕選妃

○己酉 荊王見潚奏:陛下繼統三載,儲嗣未聞,請遣內官博選良家女入宮以備採擇。

上貽書復王曰:王以朕未有儲嗣請遣官選取女子,固為盛意。此系人倫重事,不可輕舉。朕即位方及三年,過先帝大祥未久。若遽選妃,將不啟天下之私議乎?況祖宗朝冊後之後無遣官重選妃例,朕果欲選妃亦當稟命於太皇太后、皇太后然後行,豈敢任意自為。王所擬誠未當者,朕志已定可,不勞尊慮也。惟叔亮之。

○禮科左給事中韓鼎言:王者承宗廟奉社稷莫先於立大本以系人心。大本者何?儲副是也。 陛下嗣豋大寶三年,於茲而前星未耀嗣續未廣。乞遵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之義,慎擇幽閑以充六宮。則樛木之風行螽斯之應協大本以立人心有系。天下之事未有大於此者。然臣又恐奸人乘此巧惑聖聽,有以修寺飯僧建齋設醮之說,進者惟斷自聖心毋為所惑。

上曰:章內所言事朕自有處分,齎醮之事已灼知之,決不為所惑矣!所司其知之。

○酉禮科右給事中韓鼎言:宋仁宗嘉佑中儲副又立,其臣司馬光范鎮輩一月之間連章累疏懇切極諫冀必行而後已。臣邇者以立大本之言冒干天聽,仰承溫詔批答有曰:所言朕自有處置齋醮之事決不為所惑。玉音一降臣工咸引領而望,今幾五十日矣!而聖斷杳然。伏望循古禮遵時制,獨奮乾剛決去猶豫,早敕內外諸司慎選良家女為妃嬪以充六宮,宗廟社稷長久之計。

上曰:立大本之言誠有理,但慎選妃嬪未宜遽行耳。下所司知之。

○吏部聽選監生丁讞言八事:一保聖躬。臣聞近有內庭將有嬪妃之選,用諭德謝遷之諫而止,所以頤養天和保護聖躬者可謂至矣。切恐左右讒巧之人或以皇儲未建為言亦足以移 陛下之初意,伏望慎終如始不為群小所惑,則可以躋仁壽而綿國祚矣。一出宮女。昔唐太宗放宮女三千人足以消旱魃而召和氣,陛下踐祚之始即放先帝宮人若干人,誠盛德事也。但恐內庭之中仍以先帝遺愛為念,或又以深宮空寂為言則所留者,或更倍所出之數,臣願大賜簡閱盡出,其餘則無怨無曠,可以肅閨門而敘彝倫矣。一廣言路。臣聞自古聖帝明王必欲求直言極諫以匡不逮,陛下龍飛四載未聞有求賢之詔,近雖有詔止限堂上及科道官得言,似與舜察邇言禹拜昌言之意不同,今當亢旱妖氛之烈,正當廣求直言以察民隱,願無限官職皆使得言則明目達聰,嘉言罔伏矣。此外又有惜人才、飭兵備、審刑獄、敬天地、蠲租稅五事。命下其奏於所司。

BY《孝宗實錄》

弘治元年。太監郭鏞。請選女子於宮中。或諸王館。以待上服闋。冊封二妃。廣衍儲嗣。左庶子謝遷諫止。謂六宮當備。而三年未終。山陵未畢。諒陰猶痛。不宜遽及此事。焦泌陽秉史筆。謂謝進此諛詞獻諂。以誤孝宗繼嗣之不廣。王弇州考誤中駁焦雲。此泌陽懟筆。蓋陰刺中宮之擅夕。而譏謝公之從臾。時上聖齡甫十九。中宮何以有擅夕之聲耶。謝疏議甚正。焦乃小人無忌憚耳。此說固不謬。然次年禮科右給事韓鼎。又以皇嗣未廣為憂。上言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以廣儲嗣。重大本也。今舍是弗圖。乃信邪說。徒建設齋醮以徼福。不亦惑乎。上感其言。優詔答之。次月。鼎又言。臣有立天下大本之言。仰承溫詔。今幾五十日。而聖斷杳然。伏望慎選良家以充六宮。為宗廟長久計。上曰。立大本之言誠有理。但未宜遽行耳。按韓之疏。正與謝牴牾。但據韓疏細味之。則是時中宮已擅寵。專以祈禱為求嗣法。上雖是鼎言。終不別廣恩澤。蓋為後所制也。以故後自再舉蔚悼王后。孝宗更無他子。泌陽之譏謝文正。誠屬無稽。然而謝之為聖孝計。韓之為宗祧慮。俱憂國讜言。未可偏廢也。至弘治三年。荊王見潚。亦請上博選良家女。以廣胤嗣。而上終不從。蓋中宮之擅夕。已著聞於宗藩矣。至弘治四年。吏部聽選監生丁巘者。又疏言內庭妃嬪之選。上用諭德謝遷言而止。所以保護聖躬者至矣。今恐左右讒巧之人。或以皇儲未建為言。移上初意。乞慎終如始云云。是時去謝疏時已閱四歲。且上亦從無採擇之詔。其意不過迎合中宮。結歡張氏。為進用地也。然時武宗已在孕矣。

BY《萬曆野獲篇》

8、有如民間夫婦般同起同居

舊制,帝與後無通宵宿者,預幸方召之。幸後,中人前後執火炬擁後以回,雲避寒氣。惟孝廟最寵愛敬皇后,遂淹宿若民間夫婦。

BY《宙載》

篤愛,宮中同起居,無所別寵,有如民間伉儷然者。

明世外戚之盛,無過張氏者。後知大體,不干預政事,而外家稍盛,多側目,帝陰為之解。

BY《勝朝彤史拾遺記》

9、你知道的太多了

崑山魏翁奎,夜夢與顧翁恂,爭狀元涇田數畝,訟於官,竟為顧所得,意甚忿忿,覺而方知為夢也。後庄渠與未齋同舉進士,廷試日,閣臣初擬定魏公第一,因其策中有云:「聞陛下一日之間,在坤寧宮之時多,在乾清宮之時少。」不可宣讀,抑置二甲第九,而未齋遂得首擢。記其夢時,二公俱未生也。

BY《說聽》

10、滿足妻子孝順父母的願望

張後母金夫人至宮中。既設燕,帝後二席在正殿,夫人席在旁殿。帝與後親往視之,所用器皆銀。帝問內豎曰:何故器用銀?對曰:舊制也。帝欲特用金器。燕畢,盡賜之。後曰:母已領恩賜,吾父則未嘗君食也。帝命即撤後膳一席賜之。令張氏世世為美談也。

BY《明良記》

11、怕妻子寂寞,為了方便岳母見女兒修了新的宮殿(並因此被大臣罵了)

上(崇禎)一日於宮中聞貴妃竊撫琴,疑之,問在家師誰,貴妃以母授對。次日即召其母入,與妃對彈,始釋然,賜而遣之。先朝后妃母罕入宮者,惟孝宗張後母金夫人時得入見,蓋繼於周而數于田也。

BY《三垣筆記》

○兵部議英國公張懋等陳言事謂今官軍為皇親金夫人營造房屋者八千人神樂觀修造者五千人又採取柴薪者一萬人修理城樓者三千人重慶大長公主造墳者三千人且京城近年以來土木大興以摘撥官軍為常其數動以千萬計勞苦不可勝言請量為停止又京營戰馬不許撥借比神樂觀樂舞生妄意陳乞每遇山陵供祀輒撥馬百餘匹往返數日以致罷敝請如例停撥又邊關禁例歲久人玩恐姦細出入漏我邊情請嚴加禁止得旨皇親房屋令即與造完余從所議

BY《孝宗實錄》

12、懼內君臣

一官被妻踏破紗帽。怒奏曰:「臣啟陛下,臣妻羅唣,昨日相爭,踏破臣的紗帽。」上傳旨云:「卿須忍耐,皇后有些憊賴,與朕一言不合,平天冠打得粉碎。你的紗帽只算得個卵袋。」

BY《笑林廣記》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