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冰箱的世界,比你想像的要恐怖
來自專欄視知TV的專欄45 人贊了文章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3646185130704896
如果沒有冰箱,你絕對不會嚮往城市生活。
如今,不管是北歐的三文魚還是內蒙的牛羊肉,一個廣東人可以想吃就吃。如果沒有冰箱,他什麼都吃不到,連新鮮的福建人都吃不到。
一個北京人要在沒有冰箱的世界裡吃紅燒肉,就得忍受和300萬頭豬一起生活。
沒有冰箱,需要冷藏的藥品和疫苗也會消失,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將會成為傳染病的樂園。
把冰塊保存到夏天並不難,三千年前人類就很擅長。
無非是冬天挖個坑,埋點土,墊上厚厚的植物纖維,夏天再刨出來給貴族老爺們用。
春秋時代的冰箱用青銅製作,外層放冰,內層放食物和酒水,稱之為「冰鑒」。
乾隆老爺子的冰箱則用上紅木、掐絲琺琅與青花瓷器,但原理都是一樣的,最多在家裡搞點冷飲。
長時間保鮮?不存在的。
那時候保鮮的唯一辦法,就是拿命換時間。
中國人熟知唐朝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但其實早在漢代,皇帝就能吃到嶺南進貢的荔枝和龍眼,靠的就是不把快遞員當人。
對普通群眾來說,想要防止食物腐敗,只能靠晒乾和腌制,或者用精神勝利法把臭吃出品味。
清代北京人愛吃黃魚,但從天津送來至少要一天一夜,鮮魚變成臭魚,依然大受歡迎,被當作地道的北京味道。
19世紀,大量的歐洲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這拉大了消費者和農產品的距離。為了避免食物在運輸途中腐爛變質,肉類和奶製品只能在冬季或夜晚上路。
為了解決這個麻煩,世界上第一批用於運輸的冰箱出現了。
它出自一位叫托馬斯(Thomas Moore)的美國農民之手,是一個裹著兔毛或亞麻布的木桶,裡頭有錫做的內膽,夾層塞上冰塊。
雖然簡陋,但這玩意兒能讓奶農把黃油運到20英里外。它代表著大規模農產品運輸的開始,連美國總統傑斐遜都點贊。
冷藏運輸多了,對冰的需求也多了。
面對19世紀冰塊市場的增長,一位叫弗雷德里克·都鐸(Frederick Tudor)美國人壟斷起采冰生意。
美國北部的冰塊不僅暢銷全國,還出口歐洲,同時也讓新鮮肉類、牛奶與水果成為市民的剛需。
19世紀末,幾乎所有的美國家庭、雜貨店和酒吧都有了天然冰箱。
歷史在這裡峰迴路轉,天然冰的產業養成了人們對冰的依賴,又加速了冰雪帝國的衰落。
南北戰爭期間,北方停止給南方送冰,南部的美國人悲劇了。
加上1889-1890連續兩年暖冬,重創了天然冰業,人們被迫將目光轉向人工煉冰。
影響全世界的電冰箱,來自兩個學霸的畢業設計。
起初,他們只是嘗試用煤油、汽油或電力做一台簡單的製冰機,不小心就搞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冰箱。
沒過多久,他們的發明被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器生產商伊萊克斯買走,推出世界上第一批家用電冰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冰箱迅速普及,人們不需要買冰塊保鮮了,冰塊公司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這讓一名叫喬?湯普森(Joe C. Thompson)的員工十分頭疼。
為了挽救危機,他的售冰店從早上7點開到晚上11點,還順便賣點雞蛋和鮮奶補貼點生意。
到了50年代,他的店轉型成便利店,順便改名叫7-11。
冰貿易衰落了,「冷藏」卻不斷進化和強大。
隨著冷藏技術的發展,我們有了冷藏車、冷藏集裝箱、冷藏間等各種形態的「冰箱」,它們一起形成了保證世界食品、藥品與化學品運輸的冷鏈。
你飯桌上常見的一塊鮮肉,它從屠宰起的24小時內溫度就必須降至0-4℃。這時,它進入冷鏈的大門,之後經過加工、包裝、運輸、零售,直至被你選中,放進你家的冰箱。整個過程,溫度都保證在0-4℃。
如果沒有冰箱,冷鏈就無法形成,許多食物還沒到你家就已經腐敗,許多疫苗沒到醫生手中就失效了。
感謝冰箱的發明,守衛了我們的身體,養肥了我們的膘。
參考資料:
[1] 邵萬寬《我國古代食物的加工與貯藏技術》[2] 艾栗斯《冰箱——從藏冰、製冰到無冰》[3] 徐宏峰《冷鏈物流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4] Sandvik. The History Of The Refrigerator.[5] Patricia Bixler Reber .Thomas MooreS Refrigerator ,[6] Cole Wagner. The Icebox Refrigerator: The Beginning Of Agricultural Transportation.[7] Orville R. Butler. From Ice House To Refrigerator.[8] Linda Rodriguez Mcrobbie.The Surprisingly Cool History Of Ice[9] 湯曉艷 , 錢永忠《我國肉類冷鏈物流狀況及發展對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