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鄉村歷史教師的困境與求索

一名鄉村歷史教師的困境與求索

來自專欄歷史教學4 人贊了文章

作者:胡青松

今天剛參加了今年的高考監考工作,第一堂課是語文,我比較關心作文題,抽空看了一下,竟發現是一道很具有歷史色彩的材料作文題,材料從「世紀寶寶」的出生開始切入,選取了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對未來的展望。當然語文終究不是歷史,作文要想得高分還是要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寫個人與時代之間的關係。其實從立意上來說,還是提倡寫「中國夢」,每一人的成長與夢想。「夢」是當下中國人最時髦的一個辭彙。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名鄉村歷史教師,目前最大的夢想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專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不過夢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作為一名鄉村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和方向在哪裡?我正徘徊在群山和深谷之中,還是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吧。

我2001年從一所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恰逢國家師範生就業制度改革,不再包分配工作。這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他們兒子跳「農」門的夢破滅了。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隻身去合肥找工作,在一所私立學校當了一名教師。後來我們縣首次通過招考選拔教師,我剛在省城站穩腳跟,不太願意回去,可是拗不過父母,在他們眼中有編製的老師終究是「鐵飯碗」,考試結果還不錯,取得了專業第三名的成績,可分配卻事與願違,我被分到了我們鄉最偏遠的一所小學。當時的心裡落差很大,因為之前的專科生好一點的能分到完中,一般也能分到初級中學。所以當時我的夢想就是能進入我們鄉的初級中學。

兩年後,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如願調入鄉鎮的中學,其間戀愛結婚生子,生活開始波瀾不驚,可不曾想到,平穩的生活的表層之下,卻有一股暗流向我湧來。剛開始我對生活和工作還充滿著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職業倦怠感與日俱增,個人發展也遭遇瓶頸,我教的歷史課在基層本不受重視,加之我性格內向,在學校發展受限,本想好好教書,早日評上中級職稱,可又遇上職稱制度改革,實行評聘分開,我們學校年輕教師多,年齡結構不合理,學校一直沒有名額。而昔日的同學,有的當上學校領導,有的甚至已經評上了高級職稱,我內心的天平開始慢慢地傾斜,一股自卑消極的情緒蔓延起來,對教學產生了厭倦情緒,後來要求轉教其他學科,可不成功,巨大的壓力使我陷入了抑鬱和茫然的深淵。這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為了尋找人生的出口,我開始閱讀大量的心理學、哲學書籍,試圖尋找人生的意義,我甚至到佛教中去尋找答案,閱讀了很多佛學典籍。慢慢地我的心平靜了下來,並開始養成了每天長跑的習慣。可是我還是找不到人生和職業發展方向。

一次偶然的教研活動,給我的人生帶來了轉機,2016年3月26日,我在合肥48中濱湖校區,聽了一場沈為慧老師的教研專題報告會,沈為慧老師原來是懷遠一所鄉下中學的一名歷史教師,也是專科生,後來投身教學研究,寫了大量的教研文章,後來作為拔尖專業人才,被江蘇省崑山中學引進,成為正高級名師,在全國歷史教學界小有名氣。沈為慧老師專業成長成才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沈老師說:「教研的成績是自己的,考試的成績是大家的;教研的成績是永久的,教學的成績是暫時的;教研的成績是全國性的,考試的成績是區域性的。」所以教師教書,不能只盯著學生的分數,「一個教師沒有教學成績是站不住腳的,只有教學成績是走不遠的」 談到做教研的原因,沈老師如是說道;「一個優秀的教師不但書要教得好,還要會寫論文做教研,這樣才能會對同行有引領作用」。回來後,我又上網查閱了沈為慧老師的資料和文章。「我不會平庸,也不能再平庸!」沈老師在《平凡,但不能平庸》一文中鏗鏘寫道。從此,這句話在我心中紮根。投身教學教研,實現自己的專業技術成長成為了我的奮鬥目標。

我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開始帶著研究的心態看待我的歷史課。我開始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讀史使人明理,我認識到自己人生遇到的挫折和歷史人物相比,不值一提;我所受到的不公和我們父輩遭遇的上山下鄉、文革相比,要無比幸運。歷史課對於學生的成長和人格塑造具有極大的意義,所以我不再為我是一名歷史老師而自卑,我努力讓我的歷史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當然要上好課,關鍵還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從沈為慧老師的微信中知道他在何成剛博士的領導下編輯了一套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系列歷史教師專業成長叢書。於是我購買了《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等專業書籍,訂閱了《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教學雜誌。在教學中我開始思考初中農村歷史教學的出路,在安徽省基礎教育平台上看到有關信息技術的講座,讓我很興奮。我了解到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網路教育課堂。利用業餘時間我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特別是微課製作技術,我在網上找到錄屏軟體反覆實踐,終於掌握了一些皮毛,我參加了基礎教育平台舉辦的安徽省首屆鄉村教師信息化大賽,小試牛刀,微課《孔子及儒家思想》竟得了省級三等獎,在隨後的安徽省微課大賽中又得了一個三等獎,這些獎項的獲得大大增強了我的自信心,也讓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投身微課研究的熱情更加高漲。

隨著科技和信息化的發展,數字化視頻化的教學必然會大行其道。用不了多久像微課、智慧課堂等教學形式一定會像PPT一樣被城市和鄉村教師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何成剛博士這套史料教學與微課系列,對於新時代下歷史教師成長非常及時。但是我覺得這套書主要是從理論上講史料的補充和微課的設計。微課要真正發揮在教學和教研中的作用,還要實際製作歷史微課。前段時間我看京師初中歷史教學與研究公眾號正在徵集中學歷史教學成果,於是將自己錄製的課例及教案、課件發過去,順便發了一個自己製作的微課《大運河的開通》,被公眾號同送,我感到很高興,感謝為我搭建了一個平台。由此我腦中有了個大膽的建議,藉此機會向何成剛博士提出,能否將史料教學與微課設計叢書,組織微課愛好者將其製作成實際的微課,這一定會成為一件了不起的課題, 可以依託公眾號平台將微課展示,再整理集合形成系列。當然對於初中歷史教學,《史料教學與微課設計》理論性過強,史料過難。需要選擇與重構。

寫下這些文字,突然感到有些不知所云、班門弄斧。權當讀書會的讀後感,拋磚引玉,懇請專家同仁指正。草就,6月7日晚。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教師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