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
6 人贊了文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中心李軍旗博士介紹,這就是自戀型人格。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認同感。這類人就是認為自己比周邊的人都完美,也強迫被別人認可自己,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認為自己應當被視作「特殊人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獨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自戀型人格的表現形式
自戀型人格的人,頭腦中充滿了無限權力,成功與智慧,他們一聽到別人的讚美之詞,就沾沾自喜,反之,則會暴跳如雷。
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或舉世無雙的,對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讚美想法毫不掩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表現得唯利是圖或是極端化。
雖然他們不曾關心別人,但也會利用別人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他們過度誇大自己取得的成績甚至是過分誇大自己的天賦。他們總是夢想著成功、權力、美麗、智慧和一份完美無瑕的愛情等等。
雖然他們批評和責罵別人,但他們只是想要得到別人的持續關注和欽佩。無論和誰交談,他們總會把話題轉向他們自己並開始向別人鼓吹他們的成就。
形成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自戀人格的產生源於自體客體(父母或主要撫養者)長期無法深入兒童的自戀需要,而使個體的自戀發展遭受創傷性挫折,進而導致自戀力比多固著於原始的自體客體——理想化雙親影像和誇大自體——之上,正常的變形性內化過程受阻,自戀發展停滯在兒童甚至更早的嬰幼兒時期。
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中心李軍旗博士解釋道:具體說來,如果孩子遭受嚴重的自戀創傷,那麼誇大自體便很難融入到人格當中,繼續以原有的形態追尋原始的好表現性和誇大幻想。同樣的,如果孩子在與自己仰慕的成人互動時感受到創傷性的失望,那麼理想化雙親影像便也無法轉化為超我,而是以未改變的形態繼續去追尋原始的、過渡的、完美的自體客體,只為了能夠保持原有的自戀平衡。
也就是說,自戀人格的個體試圖從成年時經歷的客體身上補償曾經的自戀缺失,他們將客體和自己都看作是完美的,無所不能的並且尋求無限的讚美。
既然自戀人格的產生是因為童年的自戀需要缺失所引起的,那麼自戀人格治療的實質就是為患者創造一種情境,讓患者獲得機會重新開始自戀的健康發展,讓童年期停止的發展過程得以繼續,從而彌補心理結構的缺陷。
診斷標準
對自戀型人格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