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閱讀》:如何創建屬於自己的活字典
4 人贊了文章
「經歷不夠,閱歷來補。」 這是我初嘗寫作時,印象很深的一句話,當時教我們寫作的老師第一節課教的便是閱讀。也是在那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量匱乏的驚人,其他的小夥伴一年的閱讀量少則五十以上,多則幾百。別人的高質量寫作真的不只是某一天的靈光乍現。
我開始在乎自己的閱讀量,各種暢銷書,經典書,朋友推薦,不分種類,有時間就會讀。數量的積累讓我在那些平日里只知道刷朋友圈,微博,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朋友中間有了談資,畢竟在這個人心容易浮躁的時代,專註本身就已經值得驕傲。可是數量的滿足感轉瞬即逝,讀的多,忘得也快,很多書本上的精華只保留了一個印象而已,擁有的不過是碎片的文字和思維。花了很多時間,讀書的過程並不覺得享受,寫作的提高也很有限。
羅胖在《時間的朋友》中曾說過,有限的時間除以無限的信息等於零。而我似乎就處於這樣的狀態,什麼都在讀,卻收穫寥寥。
在日本作家原尻淳一《高效能讀書》中,我找到了閱讀中困擾我的很多問題。為什麼有時候閱讀會很枯燥?如何提高閱讀效率?為什麼讀了很多書,記不住,用不到?如何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這大概也是很多有閱讀障礙人的通病。
可以說《高效能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作者原尻淳一運用自己書中的理念和技巧創造而來的。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搜集了所有與閱讀相關的書籍,是結合一些經典閱讀理論和個人長期讀書經驗的總結。例如,快樂讀書法則,結合實際的3D(三維信息)學習方法,速讀和解剖閱讀法, 隨處可見的黑體字標誌和大量經典的閱讀類參考書籍,讀者可以根據自身閱讀水平選擇性的閱讀,而不需要從頭讀到尾。
除此之外《高效能閱讀》主要針對的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閱讀人群,相比傳統的閱讀類書籍,原尻淳一還分享了一些互聯網和雲服務工具的運用技巧。如年輕人常用的社交網站Facebook,twitter, 博客,微博,雲儲存軟體dropbox, evernote,還有諸如booklog,Sokudoku等功能性網站的推薦。書本閱讀與互聯網的結合勢必會創造出更便捷有效的學習模式,讀者可以以此為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網路工具,有道雲和豆瓣就是我個人經常會用到的兩款國內軟體。
而此書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原尻淳一所推崇的讀書理念,即為了「著書立說」,為了輸出而閱讀。為了考試,為了增長見識,學習知識,甚至為了娛樂消遣是我們大多數人閱讀的初衷,也因此這些人的閱讀模式大多是被動的接受。即使讀了很多優質書,經典書還是很容易人云亦云,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思想,不能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無效的讀書,即看即忘,無法消化書中內容,更別說學以致用了。最糟糕的莫過於讀書不是在享受,而是強迫自己,看起來很努力,花了很多時間在閱讀,卻只是將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懂生活的書獃子。
低級的閱讀追求數量,中級的閱讀追求質量,高級的閱讀追求輸出,創造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資料庫,創建一本專屬你個人的活字典,此時讀者擁有的不僅是文字,知識還還是長期積累的智慧。而在這之前,讀者需要先愛上讀書,學會讀書。解決以下問題,閱讀之路才可以順利進行。
為什麼讀書會很枯燥?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人不愛讀書,尤其是理論性,工具性的書籍。因為潛意識裡,我們會認為書需要從頭讀到尾,遇到不懂不感興趣的內容,難免會覺得枯燥。如同談戀愛一樣,在最初的階段,我們是被對方迷人的,有趣的地方所吸引。《高效能閱讀》在一開始就強調了讀者的權利,無趣的內容可以不讀,可以跳讀,可以不需要讀完一本書,可以隨便選擇一本書等等。有些書只是時機不對,可以放一放過一段時間再讀。強迫自己閱讀不適合的書籍只會適得其反。
丟下這個讀書包袱,讀書在最初會變成一件很輕鬆愉悅的事情。最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愛好或是從感興趣的作者,影視作品,話題等出發選擇書籍。而不是跟風閱讀所謂的經典,暢銷書籍。通過社交媒體或互聯網多方面的了解書籍的作者,甚至與其互動,參加讀書會,線上討論等,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讓獲取閱讀的途徑越來越多,讀者也有機會全方位的了解一本書的創作背景,進而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如何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效率不僅包括閱讀速度和數量兩個指標,最重要的是閱讀的質量。一本書的精華有限,我們可以吸收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做篩選,整理和調整,大多只能淺嘗輒止,記憶不深刻。原尻淳一 在《高效能閱讀》中推崇的「速讀法」 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選擇書籍,篩選我們最需要的內容。
速讀法是結合泛讀和精讀的閱讀方法,泛讀要求短時間內快速瀏覽全書內容和框架,通過目錄,關鍵詞,粗體字等篩選出需要認真閱讀的部分依次精讀。這個過程中,讀者可以按照個人喜好使用便利貼,劃線,標註,筆記,隨想等小技巧。
並且針對不同類型的書本,精讀和泛讀的側重點也會不同,現在書籍種類繁多,內容參差不齊,不是所有的書本都值得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去精讀。很多讀者習慣性拿起書就開始認真閱讀,看起來很認真,卻把時間花在了很多不必要的內容上面。 有目的性,帶著問題的的泛讀,有時候也稱「 掃讀」或「略讀」 看起來很粗糙,卻可以快速的幫我們梳理閱讀思路,提高閱讀效率。就像學生經常做的語文和英文閱讀題,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找到答案,一字一句的閱讀並不適用。事實上,泛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更多。如此一來,讀者再也不用羨慕那些年閱讀量幾百的人了,掌握了速讀法,這個目標輕而易舉。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用不到?
記不住並不單單是因為記憶力差,而是因為保存在我們記憶里的東西都是零碎的,不系統的,毫無關聯的。用不到則是因為我們在開始選擇閱讀的時候就是盲目的,沒有根據個人的實際需要。閱讀之後,也從來沒有將生活和工作的內容與之聯繫,久而久之「紙上得來終覺淺」,越不用忘得也更快,最後感覺白讀了一般。
針對這兩個問題,《高效能閱讀》中關於類比閱讀和解剖讀書的章節,可以提供給讀者不一樣的思路。
類比讀書,在這裡特指垂直閱讀和水平閱讀,顧名思義,前者指的是閱讀的深度後者是廣度。這有點類似於職場發展中的四種人才,「一」字形,「1」字形,「T」字形和」十「 字型,所有人都知道「十」字形的人才才是最頂尖的,閱讀我們也追求立體發展。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引用了」70:20:10」的「投資基準,即,將70% 閱讀用於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垂直閱讀);20% 用於支持現在專業,業務或有可能發展為新專業技能的閱讀書籍(水平閱讀);10% 的閱讀花在完全未知不了解的知識領域。很顯然這一比例重點關注的是垂直閱讀,即和我們學習工作息息相關的閱讀內容,換句話說就是把更多的閱讀精力花在我們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作家,IT 程序員,商業人士,老師,醫生等各有所長,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才會對生活產生最直接的利益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垂直閱讀有助於我們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場」,同一個現象,社會學家,心理學加,生物學家和地理學家會從不同的立場和知識點去解釋。 萬變不離其宗,當你把很多問題都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聯繫和思考,你才有可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垂直閱讀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讀者可以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直接運用於習以為常的學習工作,不斷的探索和驗證真正有機會做得活學活用。
如何將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
類比閱讀側重於讀者的閱讀選擇,而解剖閱讀則側重於讀者的閱讀吸收。快消時代,對很多讀者來說,閱讀的吸收僅限於娛樂享受和獲取知識,在這裡知識的範圍非常狹隘,目的也只不過是學習和了解。《高效能閱讀》中,作家原尻淳一以輸出為前提,指出了三種可以被讀者吸收和利用的實用知識,他以形象的烹飪為比喻,即「菜譜信息」 ,「食材信息」和「裝盤信息」 。「菜譜信息」 可以用來指我們常見的書本框架,結構和邏輯。「 食材信息」 則可以指一些具體的數據,事例,概念等素材類信息,而「裝盤信息」 顯而易見就是書本的設計,圖片等以視覺觀賞為目的的素材。結合前面的速度技巧, 每本書的亮點不同,讀者無需全盤吸收,只需要花功夫在喜歡或自認為有用的知識上面即可。
將這些知識分類的一個好處在於方便積累和記憶,並且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料庫和活字典。收集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第一步,想要使其為自己所用,還必須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也就是原尻淳一老師在《高效能閱讀》中指出的知識生產的三個步驟,總結起來就是信息收集,信息結構化(梳理各個信息的關係),信息主題化。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信息越多,越需要分門別類的整理。
而這個過程會因為輸出目的不同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人是為了寫作,更好的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想法,布局的時候,可以參考某一本邏輯嚴密,結構清晰的書籍,也可以在自己所儲備和熟悉的敘述結構中選擇最適合的。 敘述的時候自然又需要在大量事例,故事素材中選擇可以支撐自己的理論,書本閱讀只是一種信息來源; 有人是為了自身產出,提高工作業務和生活質量。那麼他還需要結合自己之前的工作方法,對照書本上的方法,一邊摸索嘗試,一邊總結。
閱讀改變生活
高效能的閱讀不只關於閱讀,它與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緊密相關,而《高效能閱讀》這本書傳遞給讀者的也不只是各種讀書的技巧,還有從被動變主動的學習方式,以興趣和目的為導向的生活理念。快節奏的生活需要更高效的學習和工作方法,走出校門,閱讀是很好的老師。所有人都知道,好學生所關注的不僅是老師課堂上的45分鐘,課後的練習和思考也必不可少。同樣的,閱讀任何一本書,閱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斷演練才能達到學習和輸出的最大化。
在這個追求創新和個性化的時代,獲取複製信息很容易,創造和產出信息才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高效能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活字典,時時輸入,時時輸出,在不斷的積累中改變自己的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