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從未停止:要讓他不下田除非田裡沒水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視覺中國 資料

有這麼一位老人,他說,讓他不下田,除非田裡沒有水稻了。

他一生追求的兩大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對國際權威科學家對雜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帶著質疑精神,開始了他對雜交水稻的創新和研究。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

袁隆平對水稻的研究並沒有停止,他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經不滿足吃飽,還要吃好。我們既要高產,也要優質。」

過瀏陽河,隨著一條蜿蜒小路,抵達與市區喧囂截然不同的寧靜世界,這裡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月20日上午,在掛著巨幅金黃色稻穗照片的會客室里,我們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當天,穿著一件藍色格子上衣,搭配西褲的他,與記者聊起了是否考慮休息的話題。他說:「休息就會沒有事做,沒有事做變老年痴呆症就麻煩了。」在場的人都被這番話給逗笑了。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最開心的事情還是下田。事實上,如果追溯雜交水稻的誕生過程你會發現,雜交水稻的成功與袁隆平堅持科學探索、迎難而上的創新奮鬥精神,和「讓更多人吃飽飯」的願景息息相關。

探索「禁區」,不囿於現存結論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經歷過饑荒,於是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在當天的採訪中,他和記者說起糧食的珍貴,「上個世紀60年代鬧過饑荒,吃頓飽飯不容易。一個金元寶還換不了兩個饅頭,糧食是寶中之寶」。

事實上,在袁隆平將目光投向雜交水稻這一領域時,橫在他面前的是國際權威科學家對雜交水稻宣判的「死刑」: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但袁隆平卻對這一「禁區」抱有懷疑,進而觀察、實驗、探索,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

1964年稻子抽穗的季節,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並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再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

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美國學者唐·帕爾伯格在《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一書中這樣評價袁隆平,「他使飢餓的威脅退卻,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或許袁隆平不是第一個見到異型稻株的人,卻是第一個找到其本質規律的人。他曾說過,「要說雜交水稻有什麼成功的秘訣的話,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

不斷「攀登」,一直沒有「心滿意足」

從最初的尋找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組帶頭攻關,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到兩系法、超級稻……看似順利的過程,實際上並不容易。

除了飽嘗「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酸甜苦辣,在幾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袁隆平還冒著生命危險守護著他的試驗田。1970年,在雲南袁隆平和助手遇上了大地震,要求全部人員撤離,但他們不肯走,搭了個棚子守著試驗田。

「在人的控制下,事物總是向美好發展的。」袁隆平對記者說。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這位「農民科學家」始終沒有停下自己探索腳步的原因之一。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在2017年接受瀟湘晨報採訪時曾說,「他似乎從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是耄耋老人,依舊保持著強烈的創新慾望。」

辛業芸還記得,2000年以前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攻關第一期大面積畝產700公斤目標時,袁隆平面對滿堂媒體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就心滿意足了。」4年後,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二期目標畝產800公斤的目標提前實現,袁老又對著媒體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就心滿意足了。」

現在,袁隆平「心滿意足」了嗎?恐怕還沒有。

近日,雲南省箇舊市的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片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152.3公斤,刷新了平均畝產新高,最高畝產達1209.5公斤。「個別丘塊達到了18噸(1200公斤)。」袁隆平笑著說,「畝產1000公斤只打80分,1100公斤打90分,1200公斤才是滿分。」

如今的袁隆平還保持著「勇攀高峰」的動力,在超級雜交稻向畝產18噸衝刺的同時,他還在推動海水稻的研製和第三代雜交稻的研究。「第三代雜交稻有三系和兩系的優點,也克服了三系和兩系的弱點。」他介紹,現在要成立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它的研究一旦突破,將挑起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重擔」。

畢生追求是發展雜交水稻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說。

禾下乘涼是他曾做過的夢。「水稻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就在稻穗下面乘涼。」他向記者描述夢中的場景,也是袁隆平對於高產的理想追求。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袁隆平內心的期盼。「全球有1億6千萬公頃稻田,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稻,每公頃產2噸,每年可以增長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他說。

而這樣的期待,或許又是一場攻堅戰。去年4月,袁隆平曾公開發表文章,在文章里他寫道:「我的畢生追求就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只有永不滿足,不斷創新,我們才能有新的動力,新的收穫。」

儘管袁隆平已有88歲高齡,但他似乎沒有考慮退休的問題。事實上,在當天接

受採訪之前,他還在修改即將要發表的論文。「要有事做,要有愛好,我如果不工作得了老年痴呆就麻煩了。現在我加減乘除還能算得出來。」袁隆平開玩笑道。

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裝著全球的糧食安全,但袁隆平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他試驗田裡的水稻。一天內袁隆平要去田裡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說,他的職業是搞水稻,讓他不下田,除非田裡沒有水稻了。

「既要高產,也要優質」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經不滿足吃飽,還要吃好。我們既要高產,也要優質。」袁隆平說,但他有一個原則,絕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

過去有過「高產和優質是矛盾的,高產不能優質,優質不能高產」的說法,對此,袁隆平卻認為,這是片面的,「高產和優質是有矛盾,但不是對抗性的矛盾,難度大」。

他認為,高產是第一位的,要在高產下面求優質,「片面地只講高產不講優質不行,只講優質不講高產更不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

500字以上

,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

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

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

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復關鍵詞

熱點

」可閱讀

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熱文TOP15(統計周期:2017.2.1-2017.12.20)

直接點擊文字

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轉

12、每周兩半小時,任何形式的鍛煉都可以使你更長壽

13、喝醉以後,你以為睡一覺就沒事兒了?!

14、仰卧起坐等或將成為延壽運動? 

15、冥想、瑜伽、太極等不僅能夠改善身心健康...

推薦閱讀:

TAG:雜交水稻 | 袁隆平 | 雜交 | 水稻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