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對「內向」的7種誤解 | 一組漫畫,詮釋獨處的美好
全文插畫 ? Yaoyao Ma Van As
壹心理已獲圖畫作者授權
聲音資源載入中...
▲
點上面聽音頻
· 輕鬆解放雙眼
OR
下翻看文字版
· 自由掌控節奏
▼
Hello 大家好,我是時差大叔。今天想和大家來聊聊 「外向和內向性格」。
我們每個人攜帶的基本信息,除了名字、性別、年齡等,再接下來就屬性格了。性格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更精準的術語叫做
「人格」(personality)。
人格心理學家出於對人心不同的理解和研究方法,會用不同的理論模型來解釋人格。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之一,就是 「特徵理論(trait theory)」。而在所有的特徵理論中,心理學內外都耳熟能詳的就是
「大五理論(the Big 5 Theory)」。
按照大五理論的說法,每個人的性格都可以用 5 個維度來描述、衡量。而其中第一個就是:
外向(Extraversion)—— 內向(Intraversion)。
這兩個詞我們每天都在用:「A 是個內向的人,平時不愛說話」 「B 是個外向的人,總愛泡吧」……
然而人們在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時,往往會對不同性格的人帶上一些評判,評判里也難免帶有感情色彩、更是透露著我們主觀上的偏頗。不如我們先來幾道投票題,然後在下文中,大叔會用正經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來揭曉答案。
? Yaoyao Ma Van As
參加投票的朋友,一定也看到了其他讀者的選擇(隨著參與投票的人數增多,數據會動態變化)。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叔當然還看不到大家的選擇。但我希望下面的內容,能讓我們對 「內外向性格」 有更科學的認識。
於是,我們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能投去更尊重、更理解、更包容的目光。
「外向的人更具備領導才能?」
沃頓 + 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顛覆認知
有人說,這是一個屬於領導者的時代。不知什麼時候起,
領導才能(leadership skills)成了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信號。
這和性格怎麼扯上關係呢?很簡單,一般我們都認為:優秀的領導,定計劃定目標、敢於講話、擅於執行,更重要的是,領導必定要統領一群人、帶領大家共同前進。
怎麼看來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勝一籌?這樣算起來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時代呼喚領導者,領導者推動和引領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外向者的領導力更上一層,所以這個時代是屬於外向者的、由他們引領全人類走向的未來也必然繼續是屬於外向者的……
—— 要是我們再配上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
生存」,
如此一來,內向者被淘汰、邊緣化,難不成是大勢所趨?
來看美國沃頓商學院 Adam Grant 教授和哈佛商學院 Francesca Gino 教授等人 2010 年聯合發表的一項顛覆性研究。
[1]
? Yaoyao Ma Van As
Adam 和 Francesca 首先瞄準了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披薩外送企業,向他們的 130 家門店發出了研究邀請,最後成功收回來自 57 家門店的數據,包含 57 位店長(領導者)和 374 位僱員(被領導者)。
什麼樣的數據呢?其實是心理學上常用的
人格 和 行為模式 問卷。
分析問卷數據的時候,研究者把這 57 位店長分成了兩派:
外向領導,和內向領導。
外向領導的典型表現是:
把自己作為指揮者、所有僱員注意力的中心。下指令和溝通的時候,堅定、大膽、健談、支配性強
(原報告中使用的單詞是:assertive / bold / talkative / dominant)
;而內向領導則是以上形容詞的另一面。
Adam 和 Francesca 也分析了那 374 位披薩店僱員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發現這些僱員也各屬於兩派:
其中一派僱員比較積極主動(the proactive),
遇到問題總是積極向領導反饋、建言獻策、在送餐途中遇到問題也會直接自己想辦法解決、看到公司的問題也會各抒己見、直言不諱、甚至在遇到公司和領導 「不太公平、低效」 的政策時、敢於反對和反抗。
另一派僱員則是比較 「聽話」 的一派,
配合上級安排、專註於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上層決定的事情、該怎樣就怎樣。
2 種領導 × 2 種員工 = 4 種組合。
問題是:哪一組的搭配最成功呢?
答案是:其中有兩組,都很成功!
內 向
型領導 ×
積 極
主動型員工
&
外 向
型領導 ×
聽 話
配合型員工
以上兩種組合的門店,利潤數據顯示,是全國門店裡最高的,而且季度營收和利潤都呈上升趨勢。
? Yaoyao Ma Van As
然而……
當 外向型領導 遇到 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
數據表明:這樣的門店,有的表現平平,有的反而還出現了虧損。怎麼會這樣?Adam 和 Francesca 解釋說:
內向型領導 對員工的積極建言,都會認真、耐心地聽取。
在吸收之後,領導會予以採納,或者就算不採納、也會用講道理的方式認真溝通,讓下層員工覺得:在這個領導面前,我是受尊重的、被看見的、被認真對待的。他們會一方面繼續積極建言獻策、另一方面也對這樣的領導心悅誠服。
相反換作一個 外向型領導,
如果下面的員工一天到晚這樣 「抬杠」,肯定受不了,這不僅是對領導地位的挑戰,更是直戳領導的外向性格,會讓領導感到很不舒服。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產生過節、抗衡、甚至哪怕就是一些小小的摩擦,都會對企業運作產生干擾、甚至阻礙。
但外向型領導 對 配合型員工 而言,就非常適合了。
研究者說:這些員工非常需要獲得命令、需要有領導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為什麼、如何衡量和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適當的 「管教」 對這樣的員工而言,也能把他們逼出自身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激發更大的行動力。
看到這裡,學過心理或是其他社會科學的讀者肯定會質疑:這只是觀察性實驗,而不是正經的科學實證(empirical research),因此說服力還不夠。
嘿嘿,Adam 和 Francesca 當然也想到了。這不,調查完披薩店之後,他們又找來了 163 位大學生,將他們按 3 個分類隨機分組:隨機身份(領導 — 僱員),隨機領導性格(外向 — 內向),以及隨機僱員類型(積極主動 — 配合聽話)。
這次他們是在實驗室模擬了一個T恤摺疊和包裝的生產線,同樣是衡量生產效率和生產力。具體實驗過程大叔就不贅述了,但實驗結論和之前的披薩店研究是一模一樣的,這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推論。
所以,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本身都不是一個好領導的必要條件。
Adam 和 Francesca 的實驗一經發表,給那些原先把 「外向性格」 和 「領導能力」 劃等號的人,重重打臉。
最重要的其實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性格的
相 互 匹 配
。
? Yaoyao Ma Van As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募員工時,都會在面試環節、甚至是在面試之前,就讓應聘者完成一
項性格測試。這為小組領導以及組員的分配,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而且剛才第二項T恤實驗證明了:人們的性格本身雖然難以更改,但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行為模式、讓言行舉止在工作場合中,在內向、外向的維度之間,進行適度的
調 整
。
比如:那些被隨機分配為 「外向領導者」、但本身是個內向者的人,他們在經過研究人員的短暫訓練後,便能出色完成外向型的領導指令。
從員工個人上升到公司管理層面:如果領導和員工彼此專業技能都很強,但偏偏性格不合,公司的 HR 部門可以從溝通和行為模式上開始調節、開展心理培訓。這樣做的收效,可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樣有效、甚至更為重要。
「內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當然,但要警惕 「內向者宿醉」
講完工作場合,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中更泛化的場景:那就是,社交。
之所以說 「泛化」,是因為人都是社交動物,有社交需求。
沒有一個人可以這輩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內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過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會是一件非常
耗 費
精氣神的事情。
那些社交場合的視覺和聲音刺激,對內向者而言是過量的。因此,內向者追求的社交活動量,會比外向者少。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內向者在一段時間內參與的社交活動、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就會 「生病」。
? Yaoyao Ma Van As
心理研究表明:
這是因為內向性格的人,大腦對
多 巴 胺
(dopamine)這種神經遞質更為敏感。
[2]
什麼意思呢?社交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種需求。所以在進行社交的時候,社交需求被滿足、社交行為對我們來說也就成了一種 「獎勵信號」,這會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
由於內向者對多巴胺比較敏感,少量的多巴胺已經足夠刺激內向者的大腦:「夠了,我感受到快樂,可以見好就收了~」
而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度較低,他們需要更多的社交、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內向者已經感受到的刺激。
而如果一個內向者,像個外向者一樣去社交的話,就會 「社交過量」 —— 再好玩的東西,一旦過了頭,那也就不好玩了。
這個 「社交量」,說白了就像人的酒量一樣。喝酒超過酒量的人,第二天醒來會遭罪,那叫 「宿醉」。
而內向的人若是社交超標,也一樣的,會進入心理學家所說的 「
內 向 者 宿 醉
(Introvert Hangover)」 狀態,也稱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
[3]
? Yaoyao Ma Van As
假設你是個內向的人,你有個社交大神型的外向朋友,某天拉著你去參加一次聚會。本來說好是小範圍幾個人在一起簡單聊聊天、吐槽學習、侃侃生活瑣碎、吃吃小零食、看看電視、兩個小時就會結束了。
結果呢?實際上你是被活生生拉進了一場 party,大家都在喝酒跳舞、DJ 更是把音量調大到耳膜腫脹,說好的 「一兩個小時」 變成了 「還沒過午夜呢你怎麼就要走,多掃興啊?!」
凌晨兩點,你終於到家,倒頭就睡。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身體和內心都有明顯的不舒服:
生理上,耳鳴、視線模糊、呼吸又快又沉、但似乎就是沒能給自己的肺部換進新鮮的氧氣。
心理上的癥狀可能更多,腦子似乎不轉了(無法集中和思考)、正常的學習和工作無法進行、甚至會進入短期暫時性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這時候你收到了昨晚拉你去 party 的朋友發來的微信:「昨晚很有趣吧?我們都很開心你能來~ 下個周末再來吧!」
這下你快悲觀到了崩潰邊緣:
「原來有這種癥狀的人,只有我一個而已?其他人看起來都很享受啊!我是有什麼不正常嗎?」
NO!你正常得很。
但你確實要知道:作為一個內向者,你的 「社交上限」 比其他人低,所以要為自己負責、保護自己。
? Yaoyao Ma Van As
如果不小心進入了社交宿醉的狀態,目前心理學上認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
獨 處
(solitude)。
你需要暫停一切打擾。如果這意味著正常的生活活動需要暫停,那就按下暫停鍵。然後,戒斷網路和手機
(比如:剛才沒把手機關掉、看到了朋友發來的 「好開心啊下周繼續吧」 這樣的簡訊、導致心情更糟,這就屬於失策之舉)
。
你可以用各種方法享受這種獨處。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安寫下來,找一個同樣是內向者關於社交經歷的分享,或是看看小說電影、吃吃小零食、和貓貓狗狗玩玩、到河邊海邊森林裡去散步、甚至就是睡睡覺…… 都是可以的。
其實啊,獨處不僅對內向者是個寶貝,它對任何性格的人來說,都是個無價之寶。
接下來,在這篇推文的最後一個章節中,大叔會再次提到 「獨處」 這一點。而之所以會再提到獨處,是因為社會大眾對內向性格,除了上
面提到的領導才能低下、社交厭惡等,還有其他一些誤區。
「關於內向,我們是否還存在更多誤解?」
5 點微小的知識,帶給你宏大的力量
> 內向的人承受不了那麼大的社交量,是因為他們害羞吧?
在心理學上,
內向性格(introversion)與 害羞(shyness),是兩個彼此獨立、完全
不 同
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會場合下,非常緊張、焦慮、不自在的狀態。
[5]
? Yaoyao Ma Van As
其實呢,無論你性格外向或是內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於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言行舉止。
內向性格的人會在面對他人之前,做足準備工作。面對他人(比如公開演講、演奏樂器等)固然還是會緊張,但心理研究表明:
緊張的時候,只有準備不充分的人才會慫;而準備到位的人,反而會比平時練習的表現更出色。這和內向外向性格毫無關係,所以不用再持有這種誤解。好好磨練自己,就不怕會羞羞臉。
[4]
> 內向的人不喜歡、甚至不善於團隊協作?
的確,一個人的時候,內向者的單人工作效率很高。但研究表明,內向者在小團隊內、特別是在每個人都有公平發聲機會、被尊重被看見被重視的場合,特別願意把自己平時沉澱下來的觀察、思考、ideas 貢獻給團隊。
[6]
來自美國頂尖學府 沃頓 +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正和世界五百強的企業開展合作,打造一系列為內向員工設計的工作細節。
比如:開大會時,一定會有 「
安 靜 15 分 鍾
(the quiet 15 minutes)」 的環節。這不是讓所有人都閉嘴,而是讓領導和平時經常講個不停的人保持安靜,給那些內向的人充分的空間來各抒己見。
[1]
如此多元、尊重、包容的環境,讓內向者沉澱的 ideas 有了表達的機會,對整個企業的良性甚是好事。
? Yaoyao Ma Van As
> 內向的人都不擅於坦露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好吧,外向者可能會通過語言、神態、肢體語言等來把自己的各種感覺,把高興、悲傷都演繹出來、甚至在別人面前演繹成大喜大悲。
內向者雖然不會這麼做,但如果你去讀讀他們創作的文字、畫作、音樂作品,你會發現一種更為深邃的情緒表達。
這是因為:內向者更傾向於把自己的情緒
內 化
、掌控在行為層面之下,所以表現情緒的方式也就不同。
[6]
> 一個內向的人拒絕和我聊天、是因為 ta 討厭我?
的確,要和一個內向者開始一段談話、天南地北談很久,也許是件很難達成的事情…… 呃,其實別說天南地北了,內向者可能都會拒絕你的聊天邀請。但這並不代表:在內向者的眼中,你是個 「討厭」 的存在。
相反,內向者會因為看重你、
重 視
你們之間的談話,所以會避免和你浮於表面的聊天。他們會希望能和你就某個話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溝通。為此,他們可能還會精心準備、做足功課。
[5]
要是大叔有這樣的朋友,我一定會感到慶幸和感激,然後也反過來對 ta 報以同樣的尊重。
? Yaoyao Ma Van As
>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若是有人走進了這個誤區、或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那一定是對 「快樂」 有所誤解。
真正的快樂,不是嘴裡的笑聲、也不是臉上的笑容、更不是手舞足蹈,而是內心的平和。
太多的研究證明:
獨 處
(solitude)是內心平和的必要環境。甚至是,在曠野、荒原、森林等空無一人的環境里的極致獨處,能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激發創造力、更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堅定。
[5][6]
大叔讀過蔣勛的《孤獨六講》,蔣老師從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這 6 個方面講人的孤獨。看完之後你會發現:
—— 做到這些孤獨的人,真的孤獨啊!
—— 但後來你會感悟到:能在這些孤獨里邂逅全新自我的人、然後能學著享受孤獨的人,他們是真快樂、真幸福、真境界啊!
也許,內向的人天生比外向者更懂得:孤身一人獨處的價值、意義、和快樂。
? Yaoyao Ma Van As
大叔有個朋友是個創業者,他也是個內向者。在這個 「誰說話響亮誰似乎就更有道理、不說話不表態就是認慫」 的時代,面對創業圈的千萬種辛酸考驗,內向性格顯得特別吃虧。
前段時間他的公司進入瓶頸期,這時候的他想到的不是去哪裡進修商業技能、和各路大咖搭建人脈,而是邀請了幾個創業圈裡同樣不順的同僚,飛到新疆沙漠地帶的無人區,開始了徒步穿越。
在經歷了真正的一望無際、眼看身前毫無腳印、身後剛猜下的腳印也瞬間被沙漠湮滅、斷網斷電斷社交之後…… 走到終點的他給我發了條微信,就兩個字:
重 生。
真的,誰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快樂,誰都可以為自己的快樂下定義。怕就怕:我們不問快樂和生命意義,而是把別人、也把自己都套進 「內向外向」 這種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則膚淺到不行的標籤、和各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坐標系中。
對於我那個徒步的朋友,我為他那兩個字里透露出的深度,感到敬佩;也為他能有那些願意和他一起分享深意、走穿荒漠的朋友,感到欣慰;我更深深地,為自己生命中能擁有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到高興。
來到文章的最後,大叔想說:我已經做好準備,今天會收到這樣的留言 ——
「寫這篇文章的人,自己一定是個內向者。」
其實大叔真的是個外向的人。或者說,我 80-90% 情況下是偏外向的。
心理理論中,所有關於人類性格的描述,都是基於一個維度的。
這個維度的兩個極端是 100% 的外向、和 100% 的內向,但幾乎所有人都處於這兩個端點的
中 間
。
? Yaoyao Ma Van As
我只是慶幸:自己能對內外向性格有正確的認識,也慶幸生命中有內向的家人、老師、夥伴 —— 是他們讓我看到,一種如此溫暖而堅定的力量;也讓我意識到,內外向人的共同努力與融合,能擦出多麼炫麗的火花。
美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出身哈佛法學院的 Susan Cain(蘇珊·凱恩),作為一個標標準準的內向者,寫過一本顛覆性的暢銷書: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安靜:在一個說話說不停的世界裡,找到內向者的力量)》
在這裡,大叔給大家推薦一段蘇珊的 TED Talk 演講(就在下面,時長約 20 分鐘,可先收藏後慢慢品味)。
在視頻中,蘇珊會把本文中大叔提到的一些點、做更生動的演示。同時,
她也為內向者提供了解鎖內心力量的
方 法
。
而對我們這些身邊充斥著內向者的每一個外向者而言,蘇珊也就「內 外 相 融」
給出了幾點建議 ▼
如果你是個外向的人,希望你看完本文、聽完蘇珊的演講,能對這個世界 30%-50% 左右的內向同胞,有全新的認識。
如果你是個內向者,大叔想告訴你:你內心的力量,平靜之中不失深邃,深邃之下不失澄澈。只要你願意好好掌控、發揮這份力量,你便能夠做到
波 瀾 不 驚
,更能擁有
海 闊 天 空
。
? Yaoyao Ma Van As
- The End -
Illustrations / 文中插畫:
本文使用的全部配圖,均出自美國插畫師 Yaoyao Ma Van As。Yaoyao 用細膩的畫筆,勾勒出了自己和自己一人獨處的多個生活瞬間。美好、恬靜與平和,無處不在。大叔在發表這篇文章之前,事先聯繫 Yaoyao,說明自己的寫作意圖。她非常友善地同意大叔免費使用其全套畫作,這篇文章也因她的畫筆而熠熠生輝。在此,時差大叔向 Yaoyao 女士敬以誠摯的感謝。讀者若有興趣,可以訪問 Yaoyao 的個人網站,查看更多她的畫作:https://www.yaoyaomavanas.com/
References / 大叔用到的文獻資料:
[對應文中方括弧內的引用序號]
[1] Grant, A. M., Gino, F., & Hofmann, D. A. (2011). Reversing the extraverted leadership advantage: The role of employee proa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3), 528-550.
[2] Wacker, J., & Smillie, L. D. (2015). Trait extraversion and dopamine func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6), 225-238.
[3] Shawna Courter on IntrovertDear.com (2016). Yes,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4] Petree, R. D. (2009). Peforming Under Pressure: An Examination Of Performance, Workload, And Measures Of Acute Stress.
[5] IntrovertDear.com. What Is an Introvert? Definition & Guide to Introversion.
[6] Scott Christ on LifeHack.org. 16 Things You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About Introverts.
最後的最後,大叔想請大家幫忙,共同點亮一顆小星星~ ?
十月開始,不僅我們的公號改版了,微信 APP 也更新過啦。
這不,總有給大叔留言:怎麼在訂閱號列表裡,你的推送都看不到漂亮的封面大圖了?有時候甚至都很難找到這個號,還得靠搜索,心塞……
Don"t worry,大叔做了個 GIF 動圖,來,跟著我按下面的 3 步,一秒給公號點亮小星星 ?,今後大叔的推送,你會第一個看到 ▼
小星星點亮了嗎~~~ 筆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