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個特徵,恭喜你,說明他內心特別豐富!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原創文章,公號轉載請在後台輸入「授權」
1
前段時間曾看過一個跟孩子有關的綜藝節目,覺得裡面有個小細節很有意思:
一個節目請到了歌手何潔做嘉賓,何潔在大家聊到孩子專註力問題的時候,說起自家請的阿姨的「獨創育兒法」。
阿姨會跟何潔說,孩子在那邊玩玩具,我在後面給他讀書。這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也會同時吸收故事的內容。
所以家裡的景象就是,何潔的兒子七寶在玩兒,阿姨跟在後面給七寶不停的讀唐詩、故事、寓言什麼的。
何潔把這件事當做閑聊的話題隨口一說,不難發現,阿姨也是一片好心:
就是簡單的不想孩子荒廢光陰,所以恨不得抓緊一切機會,在孩子耳邊傳遞知識,想讓孩子學點兒什麼。
我們很多父母也是這樣的一種心理,總害怕孩子浪費時間,害怕孩子無聊、害怕孩子「作妖」、所以費勁心力去計劃,希望填滿孩子的所有時間。
不過這種「滿滿當當」的安排,對孩子來說並不是最好的。
無論是內向或外向的孩子,都絕對需要一段獨處的時間。
讓他能在不被打擾監督的環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
甚至可以說,
獨處的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人生質地。
2
獨處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內在力量,是孩子們靜下心來,自己去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自己周圍的一切的最好契機。
能夠欣然獨處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往往會更加的平和。
去年的時候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上映,這部片子拍了10年,記錄下了幾個00後孩子的成長軌跡。
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引人關注,那個孩子叫做一一,她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獨處,不愛交朋友,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當周圍的大人問她為什麼總是一個人玩的時候,她會回答:
「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當園長讓她找其他小夥伴玩,去交更多朋友的時候,不到3歲的她強調:
「我不想交朋友,我有權利這樣。」
父母和幼兒園都尊重了她的選擇,給她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小一一併沒有因此而變得孤僻和獃滯,正相反,她在獨處中,得到了另外一種快樂。
幼兒園的院長觀察她獨處時候的狀態,得出的結論是:
「有的時候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能感覺到有點淡淡的憂傷。但你去觀察她的行為,就會發現她是那麼的怡然自得。」
「她是那麼的高貴,能夠去很好的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能夠快速的找到愉悅自己的方式,舒服的跟自己相處,這其實是一種比社交技能更加有用的能力。
10年後的一一,已經是一個13歲的少女。能夠很好的適應集體生活,但也還是很喜歡獨處,並且很有想法。
在媽媽看來一一「很重視自己的成績,而且她是個自推型的孩子,她自己就是要自己成績怎樣怎樣,她是有目標的。」
其實這也正是獨處能夠帶給孩子的好處之一。
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看成是一種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的過程。
而獨處,則是整理、理解、消化這些信息的過程。
給孩子獨處的條件,孩子才能夠有時間做更多的思考,在喧鬧中保持頭腦的冷靜。
3
獨處也是對孩子們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鍛煉,能夠獨處中守住本心的孩子,往往能夠取得更多的成績。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萌的小視頻,爸爸準備了一些剝好的石榴,並且偷偷擺放好了手機在偷拍,然後跟女兒說:
「爸爸現在要出去一趟,一會兒回來。你看著點這些石榴,不要被狗狗碰到。爸爸沒說開始吃,你也不能吃,聽到了嗎?」
小姑娘乖巧的說,聽到了爸爸,然後開始一個人與這些石榴相處。
從她的眼神和動作就能看出來,她是非常非常想嘗嘗石榴的味道了。
但因為爸爸說要等會兒才能吃,所以小姑娘開始用背誦唐詩和避免直視這些石榴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估計小姑娘會背誦的唐詩不多,一首詩翻來覆去背誦了三遍,她也是真的忍住了沒有吃。
可是在第三遍詩背誦完,小寶貝還是忍受不了誘惑,偷偷摸摸的放在嘴裡兩個。
但剛偷吃完,小寶貝似乎又有點後悔,仔細觀察周圍的情況,然後發現了爸爸沒帶手機出去。
隨後她開始大聲說爸爸沒帶手機,爸爸沒帶手機……應該是在虛張聲勢,掩飾自己的愧疚哈。
這時候爸爸及時回來了,小寶貝一看到爸爸馬上開心的笑起來,搶著找話題說爸爸沒帶手機出去。被爸爸問起有沒有吃石榴,也是羞答答的承認了。
爸爸溫和的說了句「爸爸不是讓你等我嗎?」,然後笑著跟女兒說可以開始吃了,父女倆一起分享了石榴。
小寶貝的表現,在同齡人來說,真的已經很好了。她雖然很小,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努力的堅持原則。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君子慎其獨」,獨處其實是一個孩子自律水平的試金石。
當我們寸步不離的守著孩子、盯著孩子,時刻給孩子指導和建議的時候,孩子是處在一種「他律」之中的。
一旦「他律」消失,缺乏獨處能力的孩子一時間會很難適應,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
我們給予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機會。
獨處很多時候是種自我抗爭的過程,他們會逐漸在獨處中學會不依靠別人監督,自己控制自己慾望的方法。這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好處。
4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但獨處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類似於「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的淡然。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等等這些熱鬧雖好,但當一個人永遠處於熱鬧之中,就很容易被繁華和熱鬧帶著跑。
圖片來源:電視劇《一半,藍色》
他會很容易去用自己的時間,追別人在追的劇、看別人在看的八卦、聊別人感興趣的話題,遷就別人的心思和想法。
而一個人真的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然需要守住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規律和自己的主見。
所以孩子們需要學會獨處,並且通過獨處,保持更持久的專註力和思考力。
5
當然,獨處並不意味著把孩子一個人扔在房間,對孩子不理不睬,能夠泰然獨處的孩子,是需要強大的內心安全感作為後盾的。
?父母及時的回應,是孩子敢於獨處的前提
我認識一個特別粘人的孩子,他身邊一定要有人陪伴才可以,否則就會崩潰得大哭,完全不敢獨處。
觀察他的生活,就會發現孩子出現這種狀態,是源於對「被拋棄」的恐懼。
孩子的爸爸不太愛帶孩子,經常玩手機或出去應酬。孩子媽媽為了讓孩子聽話,也經常說一些「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怎麼這麼煩」之類的話。
一個孩子之所以會有獨處的能力,會有延遲滿足的能力,一定是出於內心的安定。
孩子一定是深信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愛著的、是被接納的,所以才能勇敢的探索世界,勇敢的安於等待、勇敢的面對自己。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叔叔》
?父母有策略的退出,是孩子習慣獨處的好方法
很多孩子都是很小就有獨處能力的,像是可以自己一個人玩積木、畫畫或者看書很久,不來找大人。
這些時候孩子們處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不去打擾孩子就可以了。
在平時如果想孩子有更多的獨處能力,可以進行一些策略性的退出。
比如多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遊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時候,父母也是在的,並且愛著他。
比如在離孩子稍遠的地方看著孩子玩兒,孩子抬頭能看到我們,但我們不過去干預。
比如跟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家庭獨處時間,每天固定時間家庭成員可以分開做自己的事兒,彼此不打擾。從短時間開始,在孩子適應之後逐漸延長一點。
孩子會慢慢的適應,在享受高質量陪伴與高質量獨處之間,找到平衡。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叔叔》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孩子享受獨處的底氣
我的一個朋友家裡孩子獨處能力就特彆強,時間自己規劃、房間自己整理、作業自己完成,一個人也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不過這些也是她多年「忍耐」的結果。
在孩子進入小學陪伴一段時期之後,他就開始逐漸放手不怎麼陪孩子寫作業了,讓孩子自己在房間里完成。對孩子自己的事情也盡量控制著少說話,給孩子留時間去想清楚應該怎麼做。
這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方式,當孩子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就意味著他有了更多犯錯和改錯的機會。
他不必戰戰兢兢,不必費力討好,可以非常有底氣的面對複雜的環境,堅守自己的想法。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能夠讓孩子心中有更多的愛;而給孩子時間高質量的獨處,則能夠讓孩子享受更多的自由。
內心充盈著愛與自由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從容的人。
很多朋友可能看到,前兩天樹媽發起了一個
"錦鯉"
活動。會在所有參與活動的朋友中抽取一個最最最幸運的讀者,送他上百家出版社和幾十個品牌聯合提供的各種大禮。還喜滋滋的說,中獎讀者可能下半輩子都不用給孩子買書和玩具了。本來是想給大家點福利,不過昨天晚些時候,樹媽發現咱們的活動被人惡意舉報了。雖然心裡不是滋味,但樹媽言出必踐,活動繼續,結果也依然有效,滿屋子的禮物一定會送給朋友們的!想參與的朋友請直接在「天空樹」
公號里
回復
「錦鯉」
兩個字來獲取抽獎碼。
咱們會在11月2號正式開獎,大家也可以拉上親朋好友一起試試,中獎概率更大哈。祝大家好運迎門,事事順心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