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畸形的關係:不要被愛,只要被虐

文 | 

大將軍郭

來源 | 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

高曉松在《奇葩說》的一段發言又火了,談起什麼是好的感情,他說,

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兩個自由的靈魂相愛,才是最好的愛情。

這段話里其實沒什麼新的知識點,老生常談而已,既保持自由又能在關係里變得更好,這種愛情當然是最好的,相當於公理,無需證明。

但我們還是一次次被這種語句打動,

因為在現實中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太難了

我們在情愛里看到的了彼此身上的不堪,最終兩敗俱傷,大多數的感情都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好更自由。相反,戀愛中的我們要麼保持著那個原本就很糟糕的自己,要麼變得更加糟糕。

所以,那個所謂的更好的自己顯得尤為可貴,我們都渴望著,但卻都沒得到。

你是否想過這是為什麼?

因為你沒遇到對的人?每次遇人不淑你都如此安慰自己,但下一次你又像魔怔了一般撲向那個錯誤的懷抱。更難以解釋的是,

那個錯誤的懷抱總是如出一轍,人總是會被同一塊石頭多次絆倒。

你身邊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有過類似的遭遇,歷任男友都很渣,他們保持著驚人的一致,要麼都出軌,要麼都擅長冷暴力,他們像是批量生產,分次投放到你的戀愛旅程中。

後來你開始漸漸懷疑:

是不是你自己也有些問題?

我參加諮詢督導會的時候,聽過其他諮詢師分享了一個案例:

女來訪者談了三段戀愛,有被動成了第三者的經歷,也有主動插足,可以說她是個「慣犯」,儘管每次都是她主動結束了難堪的關係,但她自述非常痛苦,「好像經常會被有家室的男人吸引,每次都莫名其妙卷進了三角戀中」。

第三者的身份當然是被很多人不恥的,當這種關係模式多次重複出現,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就像很多人說明明知道該遠離渣男,但實際上卻又會再一次愛上。

她們是在一次次復刻過去經歷的痛苦,是一種創傷的強迫性重複。

諮詢案例中的女來訪者,她的母親身體虛弱,她出生之後母親有長時間卧床養病的經歷,這導致她的父親一直遷怒於她,把母親的病怪罪到她頭上。

成年之前,她在家庭中感受到了一種非常矛盾的關係,她既被父親忽視著,但又能感覺到父親是愛她的,父親反覆無常,這無疑給她的成長帶來了一種痛苦。

成年後,她一次次成為了戀愛關係中的第三者,重演她在原生家庭中發生的故事,她既被愛著也被忽視著,對方既不願意放棄她又不能給她完整的愛。

有一句話說「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在情感中卻恰恰相反。

我們雖真切經歷了創傷,感受到了痛苦,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在過去給自己所遭受的創傷和痛苦一個合理的解釋時,我們的潛意識就會不停驅動我們去相似的關係里尋找答案。

為什麼父親對她有如此矛盾的感情?為什麼她不能得到完整的愛?這些疑問沒有在過去得到解答和釋懷,她便希望在未來去完結和平復。

這種未竟的心情中還隱含著一種期望,說不定曾受過的傷會在這一次戀愛里得到癒合,沒有得到的完整會在這一段關係中實現,她想得到的不是眼前人,而是一種對父親的報復快感:你看,你沒有給我的,我還是得到了。

這種不甘會一直騷動,所以看似是命運捉弄,讓一個人總是遇到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人,但實際上是他自己在通過不斷地重複過去的創傷,來實現自己的願望——

獲得關注和愛,試圖補償自己過去的缺失。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主角松子就是典型代表,她總是遇到不珍惜她的男人,又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哪怕她極盡所能去取悅他們,卻總是未能如願地得到溫暖而誠懇的愛,這就是她跟父親關係的重演。

因為生病的妹妹「爭奪」了父親大部分的關注和愛,所以父親對松子總是冷漠而疏離的,偶然一次松子扮鬼臉逗笑了父親,這讓她習得了一件事——扭曲自己去迎合和取悅,才能得到父親的喜愛。

長大之後的松子,對待愛情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無論你怎樣待我,我都會給你最熱烈的愛,哪怕這讓我失去自己。」

松子式的戀人,只會愛上給自己帶來傷害和虐待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算是一種「自虐」,那為何我們不能改變這種重複性的錯誤?

除了想要得到釋懷,彌補缺失的愛,我們已經在過去的關係里形成了一種認知和行為模式,並習慣性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它算是一種防禦機制。

就像面對衝突時,有人會躲避,有人會正面迎擊,還有人會假裝衝突不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這種應對方式的本質都是在保護自己。

哪怕它並不總是合時宜,但因為習慣,我們並不總是能意識到需要改變,所以你愛上的那個人,一定是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你的習慣,讓你可以繼續用習慣的方式去面對自己和對方。

所以,高曉松說的讓我們在感情里成為更好的自己,更自由的自己,只是一種表面的願望。

在現實里,我們選擇伴侶的根本初衷,還是先要保存現有的自己,不去打破慣常的應對方式,這更像是一種本能。

比如,一個毫無安全感又多疑的人,她總是會愛上若即若離的人,她會通過不停的試探和詢問,去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試探和詢問就是她的應對方式,是她一直以來的習慣模式。

如果遇到了一個跟她一樣的人,她的應對方式就毫無用武之地,這反而會讓她更加惶恐,因為防禦機制無法起作用,她覺得無法保護自己,會覺得更不安全。

這樣的戀愛關係當然是痛苦的,但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深藏著另一種恐懼——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那是更大的痛苦。

於是我們早在每段關係開始前,就為自己做出了兩權相害取其輕的「最佳選擇」,

與其都是痛苦,那不如選擇一個更輕量級的更熟悉的痛苦,所以一次次愛上那些我們本應該遠離的人

有沒有可能在戀愛里成為更好的自己?當然可以,但前提是意識到自己一次次戀愛失敗的原因,找出自己究竟在戀愛中在補償什麼?尋找什麼?那些過去的應對方式是合理的還是僅僅因為習慣?

改變自己當然是痛苦的事,但痛苦是一陣子,繼續談錯誤的感情也是痛苦,但痛苦可能持續一輩子。

是自欺欺人的活,還是奔向更好的自己,並不取決於遇到了什麼樣的人,而在於你自己到底想做怎樣的人。

小嫻說:

人生是有很多限制,

但是,

人生的限制反而讓我們有突破的可能和努力的空間。

你永遠不知道你能夠成為一個多好的人,

直到你願意努力去改變和突破自己。

互動話題

你是否也總愛上給你相同傷害的人?

本文經

遇見張小嫻?

轉載發布,已獲作者授權。

作者:

大將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諮詢經驗,微信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正在熱賣。

註:本文配圖選自網路。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授權事宜。

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推薦閱讀:

TAG:關係 | 被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