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里的「摹古正統」,故宮大展呈現清初山水「四王」全貌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展覽現場
北京。
10月10日是
故宮博物院建院93周年生日,當天「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
正式啟動,一個位於北京城西郊的現代化博物館建築將規划出文物展廳、文物修護用房、文物庫房、數字故宮文化傳播用房、觀眾服務用房和綜合配套設施用房等
。
而在故宮本院文華殿書畫館中,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
正在展出
,通過「『師古』為宗」、「融古出新」以及「霑溉後學」三個單元呈現了113件套作品,半數以上為一級文物,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田藝珉認為:「清初『四王』的『摹古』在整飭梳理古人時體現出完整的特性,他們以集體的力量,有效地推進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展覽現場
展覽開篇即以《元人仿巨然山水圖》軸和王鑒《仿巨然山水圖》軸並置,也定下了整個展覽的基調,「四王」師古、仿古的途徑,及「四王」繪畫風格演變、形成的全過程得以充分展現。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四王」的存世作品800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04件套,二級文物600餘件套,不僅為全國文物單位之首,更為海內外所藏之最。
展覽現場的
《
元人仿巨然山水圖》軸局部,圖片來源:TANC
展覽現場的
王鑒《仿巨然山水圖》軸
,圖片來源:TANC
千年積澱的創作經驗彙集成「正統」
明末清初山水畫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史稱「四王」,他們之間
以師生或親屬聯結在一起
。這個獨特的畫派自形成之初到晚期衰落,見證了清代兩百多年的藝術風格變遷,而這個被尊為當時山水畫正統的畫派,作為繪畫「摹古」的總代表,也因其以古人為師的藝術追求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成為被抨擊的主要對象——陳獨秀在1918年提出的「美術革命」中,更稱王翚的畫是「中國惡畫的總結束」。王時敏 秋山白雲圖軸
「清代,幾乎所有畫家都受董其昌繪畫圖式、思想觀念的影響,只是各有輕重罷了。」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鑒定員龐鷗曾總結道,「當中國畫發展到此時,1000多年積澱的創作經驗使自身語彙建設相對完善,於是成就了『四王』這樣程式彙集性現象。」在他看來,以「四王、吳、惲」為首的「正統派」如同讓董其昌繪畫思想深入人心的「揚聲器」。
王鑒 四家靈氣圖軸
「四王」中的王時敏、王鑒與董其昌同為明末「畫中九友」的成員,惲壽平在《南田畫跋》中也記載王時敏7歲左右就得到了董其昌的教導,後者是他的家庭繪畫教師,王翚是前「二王」的學生,王原祁則是王時敏之孫。
因此董其昌繪畫思想中,以師法黃公望為中心,輔以其他南宗筆墨技法進行摹寫的方法在「四王」的早期創作中均成為主流。
王翚 晚梧秋影圖軸
在本次展覽中,王翚在55歲(1686年)和71歲(1702年)所作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均全卷打開,王時敏在61歲(1652年)和71歲(1662年)創作了兩次《仿古山水圖冊》,王鑒和王原祁分別在53歲(1661年)和64歲(1684年)創作有《仿古山水圖冊》,他們模仿的前輩包括董源、米芾、趙孟頫、倪瓚、黃公望、董其昌等。
王原祁 神完氣足圖軸
古今並置,師古各異
「四王」以王原祁、王翚為首分別形成「婁東派」和「虞山派」,門下弟子眾多,其中王翚弟子宋駿業、王原祁弟子唐岱及再傳弟子張宗蒼等均供職內廷,深得皇帝賞識,他們的藝術風格形成了當時山水畫的正統,對清代山水畫壇影響深遠。而他們的作品面貌在
「霑溉後學」單元
中一一呈現。儘管合稱「四王」,他們作品卻有各自的面貌。王時敏在經歷跟隨董其昌的早期階段之後,隨著自身學養的增長,逐漸找到自己更明確的師古對象,本次展覽中,他36歲(1627年)所作《仿倪瓚山水圖》軸與倪瓚的《幽澗寒松圖》軸並置,前者為王時敏早年多次目見倪瓚作品後心摹手追之作,畫中有晚明董其昌、陳繼儒題跋,稱其學仿倪瓚的水平已超過沈周與文徵明,這其中雖有提攜後輩之意,但王時敏畫中的用筆略老到,皴、擦、點、染疏淡有致,畫面意境最接近倪瓚的逸品之格。
倪瓚《幽澗寒松圖》軸
,圖片來源:TANC
王時敏
36歲(1627年)所作《仿倪瓚山水圖》軸,圖片來源:TANC
王鑒為明末文學家王世貞曾孫,則堪稱「四王」中青綠設色成就最為突出的一個,他的《山水》卷綜合了趙孟頫青綠,黃公望淺絳二家設色技法的作品,穠麗不俗毫無畫苑習氣。同時,王鑒又深詣董源、巨然的風格,被譽為「後學津梁」。
王鑒 青綠山水圖卷 局部
王翚曾見過二十餘件王蒙的作品。《山窗讀書圖》軸是他為賀王時敏八子王掞(音「善」)中舉所作。全圖布局與毗鄰的王蒙的《夏日山居圖》(複製品)相似,並師學其皴法,用筆細密精熟,是王翚早年學習王蒙筆墨技法的佳作。《雲溪高逸圖》卷的前段則仿宋米芾山巒、沙渚,後段仿明唐寅山石、樹木、勁竹,體現了王翚學仿不同風格的深厚摹古功力,同時展現了他「融古出新」的畫學之路。
王翚 山窗讀書圖軸(局部)
王原祁尤其醉心於黃公望,但更追求把本體的文人山水畫推向高峰,在《竹溪松岩》卷後的題跋中,他講述了自己對文人山水畫起源及發展的認識,以及他個人對於氣韻生動的追求,並講述了他歷時四年,苦心經營完成此卷的經過。
王原祁 竹溪松岩卷(局部)
「四王」遵從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傾心師古,精研筆墨,追求文人畫意趣。王時敏取法黃公望,筆墨秀雅蒼潤,法度嚴謹;王鑒深研「元四家」並上溯至五代董源、巨然,水墨、設色俱精;王翚兼取南北宗畫法,集古而大成;王原祁注重皴染,筆墨渾厚,經營章法布局。
他們的出現及影響絕非偶然,正如龐鷗所說:「中國畫發展至清代,走完了追求神韻的時期;走完了追求客體精神本質的時期;走完了追求意境,將意與境有機結合,借客體景緻表現主體意念的主體時期;走完了將法度作為實現審美情趣的手段,形式高度成熟,追求格調的時期……」
王鑒手札
與之前在故宮引起廣泛關注的「四僧「展覽中所呈現的洒脫疏放的作品相比,「四王」更顯敦厚中庸,但實際上,兩者都是在董其昌的基礎上有所繼承和吸取,面貌的不同只是研習的法度和創作意趣上的差異所導致。此外,本次隨展覽推出的《故宮藏四王繪畫全集》,包含此次展覽全部作品在內的近700件(套)文物藏品收錄其中,277件(套)文物精品在這部十卷的書中均為首次面世發表。
(撰文/孟憲暉)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
故宮博物院
展至10月30日
* 如無特別說明,
本文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