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的六種跡象,暗示你的生活正慢慢變好
有人對身邊的上班族朋友做了個調查:你一天中最喪的是什麼時候?
「
早上
睡醒的一瞬間。
」
還沒上戰場,人已經泄了氣,
更別說通勤路漫漫。
極光大數據研究了國內比較發達的10個城市,總結出《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北京排名第一,平均通勤用時56分鐘。排在倒數第一的武漢,也要用時43分鐘。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抑鬱的幾率會高出平均水平33%。
不想窮忙,卻在日復一日的程式化生活中,無法自拔。
不用動腦的下班回家路,成了全天唯一能放鬆的時候。
回家也是加班,只有路上有理由不看手機,不想事情。
如果已經心累到麻木,還是希望你在經歷過足夠多的折磨後,能看清生活中該有的這六種跡象。
當它們在發生,見過世面的你,也許就正走在慢慢變好的路上。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
獲取快感的方式
可以受你自己的控制
慾望, 一個帶著「原罪」的詞。
生活中的干擾太多,人們越來越對「禁慾」的生活方式有種迷戀。
佩服那些堅持不吃晚飯、家裡只有幾件傢具、從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極簡」二字,自帶高級的光芒。
極簡沒錯,但大多數人的出發點並不恰當——當人真的沒有了慾望,才是生活的深淵。
《美國精神病學期刊》中有個案例。癮君子Adam因食用過多毒品導致短暫缺氧、神經系統紊亂。
雖然搶救過後保住了一條命,但因腦部的「獎勵系統」受損,
Adam失去了所有的慾望。
因為不再對實現慾望後的快樂抱有任何期待,Adam陷入了抑鬱。
接收不到任何「獎勵」——這是一個「無欲無求」狀態的極端。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而現實生活中,充斥各種可以帶來滿足情緒的方式。貪圖享樂的心理,加上身體的調節機制,
就讓人成了慾望的奴隸,哪怕精疲力盡也沒辦法停下來。
當抱有期待和渴望時,人的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產生著迷、興奮、刺激等獎勵情緒,並且願意為了得到這種獎勵而不斷努力。
一個接一個的小視頻、永遠刷不完的段子……沉浸在其中輕而易舉獲得快樂,人們欲罷不能。恍惚間就過去了幾個小時,才懊悔萬分。
這又是另一個極端。
斯坦福神經科學家 Brian Knutson 證明,
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獎勵時的快樂。
非理性的饑渴導致我們迫切依賴眼前的滿足,沉迷於手機世界不可自拔,等反應過來,時間早已過去很久,剩下的只有滿心的懊悔和焦慮。
衝動性與不滿足感不斷加強,認知水平、思考能力卻不斷下降,視野僅僅局限於手中的屏幕。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消除慾望,而是懂得與它相處——在唾手可得的快樂面前,做出自製的選擇。
允許它存在,只不過還要它等一下再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在實驗中曾驗證過一個觀點:延遲滿足感。
在暫時的安逸面前,合理規劃處理事情的順序,解決問題,然後享受更大的快樂,才是對快樂的合理追求方式。
2
不再因為一個頭像一條朋友圈
預設對一個人的看法
Marc Levy 在《偷影
子的人》書中寫:「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只有他一個人能決定的人生。」
社交媒體的一個個小窗口,就成了「一己之見」的抒發點。
稍不留神,一個頭像,就影響了自己對一個人的印象。
將自己的理解強加於他人,強行根據蛛絲馬跡對一個人妄加判斷,甚至對別人的生活加以干涉,無異於一種雙重綁架。
不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修養。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寫,「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相同的人生,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經了解先下判斷,阻礙了我們的理性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抱著了解一個人的目的,更應該換位思考的理解,求同存異的體諒。
3
對信息有篩選判斷能力
大腦保持警惕清醒
聽起來很容易,但因不主動辨別信息真偽,鬧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剛出生50天的孩子鬧夜,父母就用土方法給孩子扎針,把孩子送進了ICU,差點喪命;
有人上高速後車裡油不夠了,就往油箱裡面加水,結果車子立刻拋錨。警察趕到後,他解釋:
「
因為網上這麼說的」……信息變多,也許人們獲取生活經驗的方式更便捷,但也少了些思考的動力。
除了生活經驗,各種暴富神話,炒股、跳槽、投資,跟隨各種一夜暴富的指南轟炸人實現「財務自由」的願望。
不明就裡地信以為真,結果成為被忽悠了的其中之一。
一檔談話類節目採訪了大二學生劉珂(化名)。
像大多數跟風者一樣,他相信了炒幣在短時間內就能「低成本高回報」的暴富神話。
於是用勤工儉學掙來的錢盲目沖入「幣圈」,一開始,只用了五天,3000元變成了17000元。
他就此不可自拔。
想要的回報越來越多,投入就越來越多,他也越陷越深。為了還網貸,他賠光父母的積蓄,甚至逃亡柬埔寨。
成人世界的盲目信任,都有殘酷代價。
著名記者皮埃羅曾說,「
要讓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讓智能更聰明,第二種是,讓人類變蠢。
」
拒絕隨波逐流和先入為主,就不能單純地盲從某一群體的觀點,尋找不一樣的見解。
做好該做的事,同時豐富自己的知識儲量,擴大信息獲取的途徑,才能儘可能避開那些讓人走偏的誘惑。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4
記得親近的人的生日
和重要的紀念日
「忙」,是個王牌借口。
因為忙,理所當然地分身乏術,順理成章沒有心思關心身邊人的變化。
殊不知,把「忙」這樣掛在嘴邊的你,正在悄悄把生活更幸福的機會放走。
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
在75年時間裡,研究者追蹤記錄了724個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工作、家庭、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
成就那些成功者的並不是財富、名望和勤奮工作,而是社交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孤獨感直接受到人際關係質量的影響,而與交往人數無關。
越是用心維護,人際關係質量越高,孤獨感越弱,越能使自己處在健康的情緒中。
生活需要「儀式感」,讓人從枯燥、機械的循環中掙脫出來。
從小事出發。
那些記得親朋生日和重要紀念日,哪怕只是打一個電話,也能算作在付出精力維護那些值得的人際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越來越多,一個人也許更加需要獨處,給自己的內心留白。
可人生不是一場孤獨的旅行。留白之外,不要讓生活的底色也都是孤獨一人。
如果你厭倦了低質量的高密度社交,不妨就摒棄它,讓寥寥幾個家人和好友來填補空缺。
5
看得清婚姻的真相
也依舊對它抱有期望
「日常恐婚」,這個90後時常用來自嘲的話題,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2017年度中國離婚率飆升至39%,適婚年齡單身人口超2億,律師事務所被離婚訴訟淹沒,樁樁件件,都加重了人們對婚姻的猜疑。
有人說,關於婚姻,人們總是誤解比理解多,困惑比了解多,比如:結婚後,男人都是「負心漢」,女人都要變成「黃臉婆」。
可別人的故事,好或壞,也都只是別人的。
研究表明,一段幸福的婚姻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有效保護大腦。
如果在80多歲時,一個人的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那麼他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遠低於婚姻不幸者。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如何能獲得一段美滿幸福的婚姻?
打破「自證預言」是這其中的關鍵。
「自證預言」,指的是人的情緒會順應最初的臆斷,支配人的行為,從而引導人去完成自身設立的預言。
如果人執意認為婚姻都是不幸的,那麼婚姻就有很大的可能走向破敗。
也許婚姻的真相在現實的映射下總是千瘡百孔:古有「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或者,激烈的愛情終將化為平靜的親情和無聲的嫌棄……
但不管多數人的經驗如何,婚姻關係本身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也同樣需要細心維護。
如果你已走入婚姻的殿堂,專註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要被外界的情緒支配;
如果還沒結婚,要因「恐婚」而止步不前,你很可能會錯過一段珍貴的人生風景。
與其被「自證預言」擺布,還不如樂觀一些,懷揣經營好一段關係的期待,去擁抱婚姻這種人生經歷。
自己,鼓起勇氣創造一種「值得」。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6
明白身體是自己的
天大的事不值得拿命去拼
努力工作為的是過上更好的生活,為工作搭上生命才是最大的不值得。
熬夜、三餐不規律、缺乏鍛煉,每一次對生活的妥協,身體都在悄悄承受十分沉重的壓力。
即便我們短時間內並不能感受到變化。
25歲後,很多人開始害怕體檢。
對於健康問題,逃避不但可恥,而且沒用。
好的體魄,是
一切
的基礎。好身體就等同於財富。相比有些人「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擁有好體魄的人,自然生活越過越好。
首先,堅持健身大有裨益。
精神性厭食症是比抑鬱症死亡率更高的精神疾病。一位23歲的瑞典少女通過堅持不懈地健身,戰勝了厭食症,從38公斤的「骨肉架子」變成了性感熱辣的健身達人。
戰勝了病魔的她,也因重獲健康而有了新的生活。
其次,養生不是突發奇想,不能一蹴而就
。
要逐漸培養長期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早睡早起,按時飲食,定期體檢等。
養成好的生活方式,不僅需要人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識,還需要有較高的自律性,在忙碌的日子裡,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拖延,去保證生活節奏的穩定。
「三分鐘熱度」也只會讓生活更糟。
自律,是貫穿人生始終的命題。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讓生活越來越好的這六個跡象,既是建議,也是警言:
其實於生活而言,活成一個健康的普通人,就已經很難。你要理智又克制,你要溫暖又樂觀。
所以當尚有選擇的權利時,一定要戒之慎之,不要在回頭的一瞬,哀怨嘆息。
作家八月長安說,「
道理是道理,生活是生活。
」這沒錯。
可如果因為一些「覺察」,就可以把生活過成道理中想要的樣子,何嘗不是一種成就。
網易新聞沸點工作室《談心社》欄目長期招聘
坐班實習生/線上作者
,單篇稿費300元-1500元。點擊
?
招聘
?
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任志強
商學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