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大浪費教育之補短教育

2.五大浪費教育之補短教育

1 人贊了文章

很多在學校學習過的學生,往往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眾多科目中,往往都有我們喜歡的科目和不喜歡的科目。對自己喜歡的科目,我們往往就會非常積極的學習,學起來也輕鬆,學習效果非常好。而對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學起來就相對費勁,而且學習過程中往往帶有厭學的情緒,這樣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很差。可由於學校教學體制等各種客觀因素,使得學生對自己喜歡的科目要學好,對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也不得不努力學好。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過程中把學習精力過度消耗在自己不善長或不感興趣的學科上面,我把這種教育現象稱為「補短教育」。

「補短教育」是一種「事倍功半」且痛苦的學習過程,學生對自己不不善長或不感興趣的科目,學起來本身就費勁,花了大量的學習精力,往往學習效果還很差,很容易變成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對於這些自己不善長或不感興趣的科目,將來基本也都不願從事該科目相關的工作,也就是說在學校對這些「補短」科目的學習,基本都是被浪費掉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這種「補短教育」現象越多,學生的學習難度就會越大,對學生的學習精力浪費也就越大。

對一個國家而言,這種「補短教育」現象不容小視,因為它是阻礙學校培養尖端人才的教育原因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拋開所有的因素干擾,稍微用理性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去看,讓學生集中精力往自己最善長或最感興趣的學科去學習去發展,才是培養出尖端人才最科學的教育方法,「補短」是永遠「補」不出尖端人才來的。同時,學生大量的學習精力被消耗在補短教育上,反而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提高自己最善長或最感興趣學科的學習水平。大家可以這樣對比想像一下,一個國家的孩子在自己善長的學科領域突飛猛進的學習,而另一個國家的孩子卻花大量的學習精力痛苦的進行「事倍功半」的補短學習,這兩個國家中哪個會培養出更多人才,更多尖端人才,大家都清楚的很。這些就是我認為「補短教育」會阻礙學校培養尖端人才的最主要理由。

在學校開展教學活動中,這種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對不同學生進行差異化有效教學,或者這種對所有學生進行「不分主次」「不分難度」的多科總分制的統一考核制度,就極容易讓學校學生出現「補短教育」現象。比如某學校規定,所有學生都要進行A、B、C、D、E、F六門主修學科的學習,最後再對這六門學科進行總分評比排名。那在該學校學習的某位學生,在學習A、B、C、D、E、F六門主修學科過程中,A、B兩門學科非常優秀,C、D兩門學科一般好,而E、F兩門學科很糟糕。如果是按「多科總分制」來評比,那麼這位學生會採取什麼樣的最佳學習策略呢?多次參加過考試的學生都明白這樣的一個考試現象,就是:學科分數越優秀越接近滿分,每「提高一分」的難度就越大;而在分數偏低時,反而有很大的學習提升空間,「提高一分」相對來說就容易得多。在」多科總分制「考試中,最忌諱的就是偏科現象,一旦有某科扯後腳,在總分評比中就非常不利。所以,如果僅從增加「總分」這個角度去分析,把主要學習精力放在有「較大提升空間」的不善長學科上面,顯然最划算,也就是「補短」學習。對於我們上面提到的某學生來說,最優策略就是減少對A、B兩門優秀學科的學習,而把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自己並不善長或相對不善長的C、D、E、F四門學科上面。從理性的角度來講,這種學習策略對該學生提高總分成績是最有利的。

「補短教育」是會引發一系列的教育資源浪費的,比如學生本來就學不好,再努力學,最後還是學不好。這些學不好的學生,往往又需要老師花費更多的教學精力來教,最後不想學或不善長該學科的學生在那裡痛苦地學,而那些真正想學或善長學的學生又由於老師時間有限而無法充分照顧到。最後就是老師在努力的教,不想學的學生學不好,想學的學生也沒能學得更好,最後變成所有學生都沒有學得特別好的。學生「補短」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各種教育匹配資源,如課本,練習題,試卷......還有師資這些等等,都是被大量浪費掉的。家長為了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補短」科目成績,可能還要額外增加課外輔導費用等等。可以說,「補短教育」對國家,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教育浪費。

推薦閱讀:

TAG:基礎教育 | 教育 | 學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