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讀懂現代農業先讀懂這6大邏輯
來自專欄唯恆農業10 人贊了文章
中國農業達人劉石最近在一次投資圈的演講中,大談宏觀農業,講了現代農業的六大發展邏輯和趨勢。
這裡有中外比較,有劉石的個人總結——
關於農業眾說紛紜,喜憂參半,我想在這裡幫大家梳理一下農業發展的六大邏輯。我認為中國和國外的農業發展的邏輯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一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時間邏輯或者是歷史邏輯
全球的農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邊緣化,這個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發了14個也不可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農業最早的社會經濟的核心不斷被邊緣化。今天中國農業的GDP只有8%到9%,美國只有2%多一點,這是一個不會改變的事實。隨著GDP的發展,在農業和食品在消費中的比例在降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第二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空間邏輯
經濟學家一般告訴大家中國以外的世界農業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我認為是四種。前面的三類是一樣的,我認為第四個是另外的獨特模式。
第一個叫「規模農業」,美國、巴西阿根廷為代表,也包括烏克蘭,大規模和農產品出口為導向;
第二個叫「平衡農業」,雖然也有一定規模,但是強調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種是東南亞和中美洲為代表的「特色農業」;
第四種是日韓台為代表的「精品農業」。
我把這些四種類型又分成兩大類型:前面兩種叫「主權農業」,後面兩種叫附屬農業。因為所謂的「特色農業」技術和市場都強烈依賴宗主國,有濃重的殖民地色彩;而所謂的「精品農業」其主糧要依賴歐美的進口,沒有獨立的「生存權」。
像中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獨特和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走這種附屬農業的道路,所以「特色農業」和「精品農業」只能作為中國農業經濟形式的補充,而不可能成為主流。中國農業如果不在「主權農業」這個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沒有前途的。
第三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技術邏輯
各種技術的跨界和融合將取代單一技術進步。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基本上包含種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農機、植保等七個要素。中間的種子技術是「內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為資源要素,技術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
新型要素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是更加微觀的層面,由於分子生物技術出現,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飾編輯、轉移融合等從更微觀的層面改變農業的遺傳的規律和發展方向。
第二個在宏觀的層面上,技術要素之間的組合、內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項技術進步來獲得農業整體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項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依賴農業大數據的實踐和應用的發展。
在講第四個邏輯之前要澄清一組概念,什麼叫「大農業」和「小農業」。包括中央一號文件前年也第一次提到「大農業」和「小農業」。但對於這個概念許多解讀是不夠正確的。如果認為「農林牧副漁」或「主糧」是「大農業」,而種植業或經濟作物是「小農業」的話,這是外延式的解讀,是淺層次的解讀。
我從經濟運行的不同的內在規律來解讀:「大農業」是大宗農產品基於數量上的追求;而「小農業」則是基於特色的追求。響水大米、五常大米,優質麥等雖然是主糧,但是屬於「小農業」的運作方式。從表面上看,大農業是數量追求,實際上追求的是產業效率;小農業表面上是特色,實際上是價值。現代農業的核心不是產量。中國農業在過去十幾年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不斷追求高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農業生產目標是不一樣的。
1)從1949年到1990年,是中國農業的「供不應求」階段,在這個階段產量追求是正確的,因為只有生產足夠的糧食才能養活足夠的人口;
第一個階段是供不應求,農業生產的目標是數量最大化,這種思維我稱之為「窮人思維」;
2)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農業生產進入到「供需平衡」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供需平衡,農業的生產目標是多樣性,這種思維我稱之為「小康思維」;
3)在2000年以後進入到一個「供過於求」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供過於求,農業生產的目標是品質的追求和可持續發展,我稱之為「富人思維」。
所以中國到現在為止,從去年一號文件才提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從窮人思維向小康思維過渡的階段。中國現在應該做的是產業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是富人思維。但是因為傳統思維定式作怪,中國農業發展的主導思維到現在為止還遠遠落後於時代。
第四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大農業」邏輯
第四個邏輯是「大農業」的邏輯,是從產量追求變成為效率和效益追求。
這張圖搞經濟的人一看就明白,但許多做農業的人理解不了。做農業的人一直要追求產量高,而做經濟的人則想要效益最大化。隨著生產投入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就會增加。但是超出了最佳的投入產出的效益點,再增產意味著投入產出比的下降,是與經濟的規律背道而馳的。
所以農業作為一個產業,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產量的最大化。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的。
第五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小農業」邏輯
第五個是「小農業」的邏輯,是從特色導向轉變為價值導向。
我們從下面一張圖可以看到,以消費者的立場出發,價值去向有四個階段,一是吃飽,二是吃好,三是健康,四是可追溯。
如果想吃飽花100塊錢,吃好你可能要花150到300之間。如果在吃好的基礎上再加上健康的概念,如無污染、綠色、有機,還要再增加,就會變成200到500之間。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疊加可追溯的技術的話,則價值大概是在300到600之間。
所以作為一個農業產業的參與者,其未來盈利的增長點,將主要將體現在價值的增加,而不是產量的增長上。
第六個邏輯
農業發展的產業發展邏輯
最後一個邏輯是產業發展的邏輯。
即從規模導向轉化為產業化的導向。在這裡要明確產業化的定義和實現路徑。產業化實現是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一是規模化,二是標準化,三是現代化,四是產業化。規模化是要達成基本的規模效益;然後實現每一個環節的標準化操作,一個是提升效率,二是產品的質量保持一致;做完了標準化以後,才能夠實現現代化,通過現代化技術、設備、管理來提升它的效率;在現代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產業化。
產業化和現代化區別是什麼呢?產業化首先是與市場的對接。如果說一個工廠的生產設備很先進,但是生產出來不知道賣給誰,這不叫產業化,這叫現代化。
產業化的第一個要點是必須與市場對接;第二個是產業鏈條的貫通;第三個是產業價值的提升。這四個階段不可能跨越。
所以現在中國的農業還在過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初級階段糾結中,還沒有能實現,現在提什麼「農業4.0」,要麼是不懂,要麼是忽悠。現在中國根本就沒有資格談,因為我們連現代化和產業化都沒有做到。農業4.0或工業4.0必須是在產業化基礎上的更高一個層次,是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製。
一個瞎操心的農民,一個淘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公眾號:唯恆農業(weihengny),歡迎來撩
有朋友問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只是農業的觀察者
農小蜂-農企互聯網智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