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削後皮膚形態的改變

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削後皮膚形態的改變

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削後

皮膚形態的改變

摘要

背景:微晶磨削和化學換膚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治療皮膚疾病、使皮膚年輕化、價格便宜而安全的方法。

目的:探討真皮結締組織在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削後的改變。

方法:參與患者20例。所有的參與者都接受面部30%水楊酸換膚或微晶磨削(每組10例)每周,共6周。治療前1周,從右耳後區正常皮膚(對照組)穿刺取樣。其餘穿刺取樣皮膚是從治療一周以後的左耳後區域。這個區域與相鄰的皮損以同樣的方式治療(治療組)。我們使用常規的組織學技術(H&E stain),特殊染色法(馬松三色和地衣紅染色),圖像分析儀研究真皮結締組織的改變。

結果:對照組和治療組之間,以及化學換膚和磨微晶磨削之間的形態變化有顯著差異。30%水楊酸和微晶磨削都能增厚表皮層、淺層真皮乳頭,並且使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緻密。治療部位與對照相比,在表皮厚度和膠原厚度有顯著增加。另外:水楊酸換膚與微晶磨削治療相比,水楊酸換膚在表皮、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厚度方面,統計學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增長。

結論:兩方法均為刺激修復過程。這些變化的機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化學換膚,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微晶磨皮術、水楊酸換膚。

1.引言

微晶、非化學無創換膚的方式,被整形外科醫生,皮膚科醫生和美容師廣泛應用。該技術已在1985在義大利最初開發並已被證明是臨床有效的。目前,微晶磨削設備用於更新和恢復受損的皮膚。重複的表皮內損傷(在微晶磨削期間)通過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的生產導致真皮新膠原沉積,從而使損皮膚逐步改善受。微晶是用於改善皺紋、光老化、曬斑,紋,黃褐斑,輕微的術後疤痕和治療痤瘡疤痕。微晶磨削設備是利用負壓或吸引力以不同的速率來驅動碳酸氫鈉結晶、氧化鋁或鹽。後者衝擊表皮產生一個可變深度傷口,這是由機頭在皮膚的移動速度,光斑大小,速度,和晶體的體積流量這幾個因素決定。

化學換膚對一些皮膚病的治療、皮膚的更新和皮膚年輕化,是一種價格相對低廉,相對安全、很受歡迎的的方法,化學換膚是通過產生特定深度的皮膚損傷來刺激新的皮膚生長,並且改善表面紋理和外觀。

化學換膚按作用深度分為淺層、中層和深層換膚。換膚深度與臨床的變化密切相關,深層換膚改變最大。然而,換膚深度與更長的癒合時間、潛在的併發症也密切相關。

化學換膚刺激了新的表皮生長、膠原沉積的同時,並且黑色素的分布更為均勻。淺層換膚僅穿透表皮,主要用來改善包括痤瘡、黃褐斑、膚色異常、光損傷和光老性角化病等疾病的治療效果。中層換膚能滲透到真皮層,可用於皮膚變色,多日光性角化病,淺表疤痕和色素性皮膚病。深層換膚影響真皮網狀層,可用於光老化、較深皺紋以及疤痕。

水楊酸是β-羥基酸。它是苯甲酸的羥基衍生物,是一種與芳香醇、苯酚相連的羧酸。它是β-羥基酸家族中唯一的成員,它被命名是因為芳香羧酸在β位置上有一個羥基。它具有優良的去角質效果。它是通過溶解細胞間粘合物質,從而減少角質細胞粘連。由於其親脂性,它有一個強大的粉刺清除效果。它影響花生四烯酸的級聯反應從而具有抗炎能力,另外,它還具有美白效果的優勢。

化學換膚和微晶磨削作用與皮膚形態變化相關,包括角質層、細胞表皮、表皮厚度、膠原和成纖維細胞的改變。我們先前報道過皮膚經微晶磨削或化學換膚(70%乙醇酸或傑氏溶液)的傷口癒合和細胞損傷超微結構的變化、免疫組化特徵。同時,我們觀察到與未治療組皮膚相比,其真皮微血管密度和細胞增殖指數,乙醇酸、Jessner溶液和微晶磨削治療後都得到提高。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真皮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在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削後)的變化方面的知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進行了此項調查來研究這個問題。

2.材料與方法

這項調查是在艾斯尤特大學的大學部索哈傑省組織的皮膚科性病和男科進行。

2.1受試者

此項研究共收集有面部問題的20例健康成年患者(輕度至中度痤瘡、黃褐斑)。所有的參與者均需要醫美治療,因此經歷了6周的每周1次的面部換膚(30%水楊酸溶液)和微晶磨削(各10例)。對患者首先介紹了換膚過程中的概念、優點和併發症。獲得了患者知情同意書。

治療前1周從右耳後區臨床正常皮膚穿刺取樣。治療結束後1周從左耳後區域的進行皮膚活檢。此地區與相鄰面部皮損以類似的方式治療。治療前的標本作為對照組,而在治療結束時得到的樣品作為實驗組(水楊酸溶液治療組和微晶磨削治療組)。沒有從病變處獲得活檢。

30%的水楊酸作為換膚試劑。用棉球塗在臉上和耳後區域塗覆直到白霜出現。微晶磨削是用reviderm專業皮膚磨削器材(德國)。在耳後皮膚兩平方厘米區域進行微晶磨削。微晶磨皮的設備設置參數為( -8 psi)和三通微晶機頭進行磨皮。 每個受試者被指示每天應用防晒霜,以盡量減少陽光暴露的風險,並防止炎症後色素沉著過度。在最後一次治療後,從治療的耳後部位獲得2mm穿刺活檢標本。

2.2組織學和組織化學評價

標本立即置於10%中性緩衝福爾馬林溶液中,石蠟包埋處理。蘇木精和曙紅(H&E) 或者馬松三色和地衣紅染色後進行切片組織學檢驗。切片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組織病理學改變:表皮和真皮結締組織纖維(膠原和彈力纖維)的改變。每例至少五個不同的部分,由兩名觀察員檢查變化情況。

2.3測量表皮厚度和有絲分裂數量

整個表皮厚度由基底細胞層到表面角質層(使用圖像分析儀)測量。每個案例的10個不同的部分來自於10份篩選的隨訪調查。結果用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

2.4量化地衣紅和馬松三色染色的真皮面積百分比

用圖像分析儀測定真皮纖維馬松染色和地衣紅染色的面積百分比。兩名觀察員記錄的乳頭層和上層真皮網狀層馬松三色和地衣紅染色染色,平均面積百分比。每個案例的10個不同的部分來自於10份篩選的隨訪調查。結果用陽性染色面積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

2.5 統計分析

統計比較使用方差分析(ANOVA)評估各組間的差異。數據處理是用的統計軟體包是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版本19。IBM公司,IBM,美國紐約。統計顯著性要求P<0.5。

3.結論

3.1未經處理的皮膚組織學特點

在未經處理的皮膚中,表皮由層狀鱗狀上皮形成,上面覆蓋較薄的角質層。緊貼著基底膜,從表皮槽到表面測量的平均表皮厚度為44.00±3.99。真皮由纖維結締組織形成,具有較薄的乳頭真皮和較厚的網狀真皮層。皮脂腺中等大小,並通過皮脂腺導管開口於毛囊中(圖1A和表1)。膠原纖維在乳頭真皮中看起來很薄,很少。它們在網狀真皮中形成了纖維較細的密集網路,並且在真皮的網狀層深部形成較不密集的較厚纖維網路。在乳頭狀和真皮網狀層上部中,膠原纖維面積百分比為45.35±2.46(圖2A和表1)。彈性纖維在乳頭狀真皮中垂直於表皮的長軸,在真皮層網狀層的上部形成網狀的斑塊狀區域,同時在真皮網狀層深部形成細纖維密集網狀斑塊。在乳頭狀和真皮網狀層上部,彈性纖維的百分比面積為33.05?1.80(圖3A和表1)。

3.2化學剝離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變化(水楊酸30%溶液)

水楊酸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從表皮槽至表面測得的平均表皮厚度顯著增加(57.20?7.79 vs 44.00±3.99; P <0.001)。與對照組相比,真皮乳頭出現更深。 真皮由鬆散的結締組織組成。 皮脂腺被許多炎症細胞包圍(圖1B和表1)。 Masson三色染色切片顯示,乳頭層和真皮網狀層上部膠原纖維的面積百分比顯著增加(63.72±8.76,對照組為45.35±2.46; P <0.001;圖2B和表1)。 地衣紅染色切片顯示乳頭層和真皮網狀層上部彈性纖維的面積百分比顯著增加(對照組為39.79±3.45,對照組為33.05±1.80; P <0.001;圖3B和表1)。

3.3 皮膚微晶磨削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改變

在微晶磨削治療組中,表皮層在具有相對增厚的覆蓋角質層的焦點區域看起來較厚。真皮乳頭層與對照組相比顯得淺。皮脂腺大,同時被許多炎症細胞包圍。在皮膚磨削治療組與對照組(48.16±3.90 vs 44.00±3.99; P <0.05;圖1C和表1)中,從表皮槽至表面測量的平均表皮厚度顯著增加。Masson三色染色切片顯示,膠原纖維似乎形成了散布在整個真皮層的薄和短網路的斑塊狀小區域。乳頭層和真皮網狀層上部膠原纖維的百分比面積為50.79±2.95,微晶磨皮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增加(45.35±2.46; P <0.05),(圖2C和表1)。 Orceinstained切片顯示,乳頭層和真皮網狀層上部彈性纖維的面積百分比略有下降(31.04±2.18,對照組為33.05±1.80)。纖維作為單獨的碎片纖維廣泛分散,而不在大多數區域形成任何網路(圖3C和表1)。

3.4與微晶磨削相比,化學剝離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變化更為明顯

當我們比較治療組時,我們發現與微晶磨削組相比,水楊酸治療組的表皮厚度和皮膚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變化更為顯著(P <0.001)。

4.討論

皮膚回春技術包括許多物理(如微晶磨皮)和化學(例如水楊酸溶液)治療方法。這些技術誘導組織損傷,並為皮膚上皮再生和修復提供有益的生物化學刺激。當剝離劑到達真皮時,會發生重要的傷口癒合活動,導致皮膚重塑和平滑化。據我們所知,沒有相關報告以評估在人皮膚上施用30%水楊酸作為換膚劑後的組織學變化。研究水楊酸皮膚與微晶磨削之間形態學變化的變化。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組織化學染色和圖像分析儀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研究揭示了三個重要的發現:(i)化學換膚(水楊酸30%溶液)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變化,(ii)皮膚微晶磨削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改變,(iii)改變的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在化學剝離後比微微晶磨削更顯著。

圖1 A:用H&E染色的對照皮膚的一部分的顯微照片顯示由分層鱗狀上皮形成的表皮,其具有位於不規則基底膜上的薄層角蛋白。 真皮由纖維結締組織薄層的乳頭層和較厚的網狀真皮層組成。 皮脂腺的大小適中,並通過短管打開進入毛囊。 B:用Masson三色染色的部分對照皮膚的一部分的顯微照片,其在乳頭層中顯示出薄而少的膠原纖維,上網狀真皮中的纖維密集網路以及深網狀真皮中較不密集的粗纖維網路 .C:在深層網狀真皮中,在乳頭層和網狀真皮層的上層以及細纖維密集網的斑塊中,用地衣紅染色的一部分對照皮膚的顯微照片顯示出薄的長支鏈彈性纖維。

表1水楊酸剝離和微晶磨皮後的組織學特徵

4.1化學剝離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變化(水楊酸30%溶液)

我們在應用30%水楊酸後的研究結果不僅符合以前的研究,而且也表明兩種方法似乎都刺激了修復過程,從而使受損皮膚被有序的組織代替。 Imayama等[13]研究了在無毛小鼠中施用水楊酸後的組織學變化,他們發現受損的角化細胞減少的同時,伴隨了表皮基底細胞和底層成纖維細胞的活化。作者認為上皮細胞會分泌一些因子,這些因子會調節結締組織的形成,而這些結締組織參與了膠原蛋白纖維構建和重排。Hussein 等報道了通過化學換膚劑如70%乙醇酸或Jessner溶液處理的皮膚中,其表皮厚度增加和膠原纖維的密度,血管再生,突出的成纖維細胞和皮膚淋巴細胞高浸潤。類似地,Butler等人在使用30%和50%三氯乙酸和苯酚溶液進行化學剝離後,也觀察到皮膚厚度和膠原含量的增加。

圖2 A:在具有相對增厚的覆蓋角蛋白和相對淺的真皮乳頭的重點區域,用H&E染色的部分皮膚磨皮處理皮膚的一部分顯示增厚的表皮層的顯微照片。 皮脂腺很大,被許多炎症細胞 B:用Masson三色染色的微晶磨削處理皮膚的一部分的顯微照片顯示在乳頭狀,上網狀和深網狀真皮中的膠原纖維數量相對較少。 C:用綠色素染色的微晶磨削處理皮膚的一部分的顯微照片顯示乳頭和上網狀真皮中的彈性纖維數量相對較少,深網狀真皮中的碎片纖維少

圖3:用部分水楊酸溶液處理的皮膚H&E染色的淺皮膚乳頭和鬆散的結締組織真皮的顯微照片。 皮脂腺被許多炎症細胞包圍。 B:用Masson三色染色的一部分水楊酸溶液處理的皮膚的一部分的顯微照片顯示在整個乳頭狀,上網狀和深網狀真皮中的薄,少和短的膠原纖維網路的斑塊小區域。 C:一部分水楊酸溶液處理的皮膚染色的皮膚的顯微照片,其在乳頭狀,上網狀和深網狀真皮中顯示出很少數量廣泛分散的單獨和斷裂的彈性纖維。

4.2皮膚微晶磨削後表皮厚度和皮膚結締組織的改變

在目前的研究中,皮膚微晶磨削後,我們觀察到表皮增厚,乳頭層和真皮炎性細胞浸潤,膠原纖維顯著增加,彈性蛋白纖維略有下降。這些結果與其他報道一致.El-Domyati等報道,在應用四次微晶磨削後,表皮厚度顯著增加,膠原纖維束密度增加。推理這些變化誘導了I型和III型前膠原表達。重複性損傷刺激新的表皮生長和膠原蛋白,並激活轉錄因子,激活蛋白-1(AP-1)和核因子(NF)-kB,這些因子在調節傷口癒合、生長和分化的許多基因表達中發揮關鍵作用。Freedman等報道了經過6次微晶磨削後,發現表皮與基底細胞增生和有絲分裂活性增加,表皮網釘扁平化和加寬,乳頭狀皮膚增厚、膠原和彈性纖維沉積,以及真皮中的血管周圍炎症。 Coimbra等人研究了經過一系列的微晶磨皮治療後,光損傷皮膚和細小皺紋的改善程度,與我們的結果一致,相對於對照組,治療區域的皮膚表皮厚度和有序的膠原蛋白纖維增加了。這些結果表明微晶磨削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蛋白的生產,重複的表皮和真皮損傷會使真皮出現新的膠原沉積。

我們在此報告水楊酸換膚和微晶磨皮後的皮膚形態變化。研究表明,使用這些物理和化學手段造成的變化與細胞損傷修復相一致。後期需要更深的研究來闡明這些變化所引發的分子方面的反應

Amira A Abdel-Motaleb MD 1 | Eman E Abu-Dief MD2 | Mahmoud RA Hussein MD PhD EBP FRCPath FRCPC3

1Faculty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Andrology, Assiut University, Assiut, Egypt

2Faculty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Sohag University, Sohag, Egypt

3Faculty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ssiut University, Assiut, Egypt

Correspondence

Amira Ali Abdel Motaleb, Lecturer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Andrology, Faculty of Medicine, Assiut University, Assiut, Egypt. Email: amiraali21@yahoo.com

J Cosmet Dermatol 2017; 1–6

推薦閱讀:

TAG:時尚 | 皮膚 | 痤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