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片里常說的人格分裂到底是什麼?

懸疑片里常說的人格分裂到底是什麼?

7 人贊了文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精神疾病成了恐怖懸疑片常客,開頭鋪墊一大堆殺人事件、鬧鬼事件,緊緊張張、轟轟烈烈地一個多小時下來,最後一句「兇手是精神病」就解釋完畢,有時不免令人感覺——你特么的怕不是在逗我啊!

而在各種精神疾病中,人格分裂(又叫多重人格)因為可發揮空間大的特徵,不但能在懸疑片里穩坐一席,還能在各種其他形式的電影、電視劇、漫畫、遊戲里大量出鏡,成為了豐富角色人設、推動劇情發展、製造戲劇衝突、滿足獵奇心態等等的多功能套路。

人格分裂:文藝作品的萬金油

這些多重人格的角色,有的有著悲慘的童年遭遇,拓展了故事的時間深度;

你和其他人不一樣,你的心是純潔的,太棒了受過傷的人才更高等。一美2017演技爆棚之作《分裂》prpr

有的天生如此,能在特定條件下切換人格,增加了劇情的不確定感和驚喜感;

靠打噴嚏變身的蘭琪,暴露年齡系列

有的與世界設定息息相關,用不同人格承擔不同的角色設定,節約了人力成本;

又當妹妹又當CP的龍葵,又一暴露年齡系列

還有的只是自己太糾結了,一不小心就內部有絲分裂了。

從他以後,雙子座被扣上了生來人格分裂的帽子。暴露……算了愛咋咋吧

真的有人格分裂這種病嗎?

人格分裂在2015年最新修訂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也就是DSM-5中的學名叫做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把它的診斷標準翻譯一下就是:

  • 至少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存在於同一個身體里,被換下去的人格會感到自己有一段時間不存在了,也失去了對身體的控制權
  • 日常生活經常斷片,常想不起來一些重要場合發生過的事(即分離性遺忘)
  • 感覺痛苦,生活、工作、社交各方各面都受到影響
  • 不能用宗教或者文化來解釋

DID患者通常都在兒童期和成年期遭遇過多種類型的虐待,或接受了長時間、多形式而且痛苦的醫療救治。許多文藝作品中將痛苦和分裂的關係表述為:「因為太痛苦了,所以為了逃避痛苦,就幻想出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來承受,再幻想出一個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

被囚禁期間反覆遭受毆打和性侵的秋吉加奈子

DID有時會有「潛伏期」,有的人在痛苦的當時就分裂了,有的人卻在很多年後才出現完整的癥狀,而且發病年齡從小孩到老人都有。患者通常都有抑鬱、焦慮、物質濫用、自傷自殘、非癇性發作或其他常見的癥狀,超過70%的門診患者曾企圖自殺甚至多次企圖自殺。

可以用來脫罪?醫生:沒那麼簡單

在1977年,一個名叫威廉·斯坦利·密里根的男子犯下三樁強姦案,但被捕後他對罪行矢口否認,在審訊過程中,他被診斷為患有DID,體內除了他自己外還有23個不同的人格,罪犯正是這23「人」中的一個或多個。

威廉·密里根(右一)

最終威廉被判無罪,這一宣判引起了高度的關注,1981年作家丹尼爾·凱斯以他的經歷為原型,創作了小說《24個比利》,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曾想要將其改編為電影,不過一直到2016年這部電影才正式進入拍攝準備中,預計將由「小李子」利奧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上映時間預計是2020年。

可惜威廉已經等不到這部電影問世,2014年12月12日,他因癌症死於俄亥俄州的療養院中。

有不少人認為人格分裂不過是威廉脫罪的借口,他根本沒有病,他只是一個擅長偽裝和演戲的大騙子。那麼醫生們是怎麼判斷一個人是真病還是裝病呢?DSM-5中是這樣說的:

  • 假裝罹患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患者(以下簡稱假患者)喜歡宣揚這種病廣為人知的癥狀,比如分離性遺忘,很少提及有段時間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身體曾經脫離控制等「入侵性」癥狀
  • 假患者很少表現出受疾病困擾,甚至還會顯得「享受」有這種病
  • 假患者很少提到自己有抑鬱、焦慮等共病現象
  • 假患者通常有明確的目的性,通過偽造有限的、刻板化的交替身份,配合假裝的遺忘,來獲得某種利益

連續的觀察、更密集的測評和心理評估,以及求證過往病史,對於鑒別真偽都有一定的幫助。

被識破偽裝後,秋吉加奈子又要和她心愛的天空說再見了

分裂?解體?分離?你們長這麼像,分不清怪我咯

或許是因為「分離性身份障礙」這個學名不夠通俗易懂,很多人在按驥索圖、研究和談論人格分裂的時候,經常會一不留神把它和其他一些堂、表兄弟甚至撞臉的路人甲誤認為是同一個人,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年替人格分裂背了黑鍋的背鍋俠們。

1、精神分裂症

精神障礙家族的長老級人物,人格分裂他二大爺,專業替各種熊孩子背鍋,替人格分裂背的尤其多。

在很多人眼裡精神分裂就是人格分裂,如果一個人一時一個樣子、情緒變化太快或者偽裝成不同的身份,就會被問「你精分嗎」,其實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病。精神分裂症指的是人的自我感覺和現實分裂開了,發病時患者的感覺通常不真實,會有幻聽幻視、妄想等癥狀。

美麗心靈中的約翰·納什眼中,普通的報紙隱藏著特殊的機密

2、分裂型人格障礙

精神障礙家族第十八房「人格障礙」家的老三,因為學名跟表哥的綽號撞車,名氣又沒人家大,經常被人認錯。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癥狀主要是「古怪、奇特和離奇」,這種「奇怪」表現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人際關係、思想反應等很多方面,比如認為自己有預知能力、有讀心術,在家庭之外幾乎沒有朋友,相信別人要害自己,認為一些偶然的事包含著特殊含義,而且看上去總是很緊張很焦慮。

3、分裂樣人格障礙

上面那個的親弟弟,明明長得一點都不像,還是經常會被人跟親哥以及大表哥人格分裂傻傻分不清楚。

分裂樣人格障礙的患者最大的特徵是冷漠,他們通常離群索居,幾乎沒有朋友,和親人的關係也不怎麼親密。他們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性,看問題過分冷靜透徹,常常讓人覺得他們漠不關心、冷血無情,而他們又很難理解人心這種複雜的東西,所以在人際交往上舉步維艱。

4、分離性遺忘症

精神障礙家族第八房「分離障礙」家的老二,人格分裂的親兄弟,可能是哥哥太紅了的緣故,反而沒什麼人認識它。

人格分裂者和一些分離性遺忘症的患者都會「記憶斷片」,比如想不起來自己做過的事,不知道自己怎麼來到一個地方。但人格分裂的斷片會隨著人格切換回去而被喚起,而分離性遺忘症的患者則是無法再提取這段記憶,他們還可能選擇性忘記一件事里的某些信息,忘記特定的某一類事情,失去過去的所有記憶甚至無法形成新的記憶。

佐藤健扮演的鋼琴家中川優,連幾分鐘前的事也會忘記

5、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

「分離障礙」家的幺兒,名字聽起來也有點像人格分裂,不過長得更像二大爺(?

患者的感覺是自己被「抽離」了,身體不是自己的了,表情和動作無法靈活控制,想法和感覺也很朦朧,每天的生活像是做夢,又像是在看電影,「我不是我,也不是任何人,我被阻隔在這個世界之外」。在旁人的眼裡,患者可能像個機器人一樣,反應呆板,感覺遲鈍。

魂魄離體的Dr.Strange

6、二重身

日本作家法條遙曾經寫過一本名叫《二重身》的小說,2014年被改編成了電影上映。故事中說,人會有一個和自己完全一樣的分身、即「二重身」存在,二重身如果能殺死本體,就能取代本體。《世界奇妙物語》中也曾有過一個章節《七歲以後》,講的是另一種形式的二重身。

二重身是一個虛構的概念,至少目前還是虛構,它和人格分裂最大的不同在於二重身擁有獨立的肉體,並不依賴本體而活。非要說的話,算是一起住在懸疑大街上的鄰居吧。

《二重身》海報

7、雙重標準、性格多面

還有的人會覺得,我明明不喜歡貓貓狗狗,但現在卻迷上了一隻網紅貓,我是人格分裂了嗎?或者我討厭抽煙的人,但是我男朋友抽煙我不討厭還覺得很帥,我是人格分裂了嗎?我在公司里唯唯諾諾,回家上網打遊戲的時候卻自信爆棚,我是人格分裂了嗎?

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你拿這種狀態去居委會,連懸疑大街的居住證都辦不下來。

一個人的好惡從來都不是絕對的,不論是現在和過去不同了,還是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都和人格分裂無關,畢竟,如果你真的分裂了,你可能根本不記得自己的反常舉動。

人格分裂的觀影清單

下面列舉了一些比較有名的、以人格分裂為主題(我都看過確認過)的影視作品,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來看一下

電影:

分裂——詹姆斯·麥卡沃伊

致命ID——約翰·庫薩克

搏擊俱樂部——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

捉迷藏——羅伯特·德尼羅

短片:

INSiDE深藏不露——傑米·西斯托

電視劇:

MR.Brain第5~6集——仲間由紀惠

小說:

24個比利——丹尼爾·凱斯(注意這裡和上面的不是同一種關係,這位是作者……)

有人把黑天鵝、禁閉島也列入了人格分裂的影單,不過兔編覺得這兩部電影的主人公更接近精神分裂,癥狀與其說是人格分裂,不如說是妄想和幻覺混雜,這也是懸疑電影慣用的手段了。

柔弱可憐的白天鵝與妖嬈性感的黑天鵝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怎麼判斷影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人格分裂呢?這裡有幾個簡單的標準可供大家參考:

  • 角色自己有明顯的分離性遺忘,對發生過的一些事沒有印象
  • 每個人格都能操縱身體並與其他人互動。如果一個人格只能與角色對話,不能被其他人觀察到的話,這個「人格」只是幻覺
  • 不是因為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癲癇等引起,不是酒精、毒品、致幻劑等精神活性物質引起,不是因為宗教、科幻等原因將多個靈魂放進了同一個肉體(比如《沙丘》)
  • 不是兒童幻想出來的玩伴(比如《閃靈》)

最後還有一個在知乎上看到的話題:感覺人格分裂很酷啊,我能學會嗎?要怎麼學?

emmmmmmm……活著不好嗎?

科幻級人格分裂者的自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得不面對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需要虛情假意賠笑臉,夾緊尾巴裝孫子,於是恨不得有另一重人格來代替自己承受。

但是人格分裂並不是一項技能,可以讓你在各種角色的轉換中遊刃有餘,相反,因為人格的轉換無法主觀控制,可能會讓你在領導面前盛氣凌人,在喜歡的人面前拈花惹草,在父母面前大談少兒不宜……後果只會更加慘烈。

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變得左右逢源,可以看看關於提升情商的書,至少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影視文學作品確實會讓一些疾病進入公眾的視線,受到關注進而獲得理解,但也有可能適得其反。出於觀感的考慮,影視文學作品總是會強調病症的戲劇效果,淡化疾病的痛苦,這就會讓人產生錯覺,誤以為疾病是一種個性、一種特色,而非一種負擔。

如果我們沒有能夠去了解疾病本身,理解患者的痛苦,而是將其視為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的工具和技能,甚至聯想到可以藉此獲益,那麼我想,這就是這些疾病被污名化的原因所在。

疾病是無罪的,我們無法讓患者感到不痛苦,但至少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再讓他們為疾病而羞恥。

參考資料: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理解DSM-5精神障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2017年1月第2次印刷

兔編有話說

大家還知道哪些人格分裂相關的影視、文學、遊戲、動漫作品或角色,不妨都在留言區分享一下~

本文首發於心晴門診微信公眾號(ID:xq8238260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人格分裂 | 懸疑電影 | 多重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