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鹽加姜做拉花,這樣的中國茶才最正宗?
我們總是嘲笑外國人在喝茶時喜歡放奶放糖放蜂蜜,喝法奇葩,一點都不正宗。然而你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古人往茶里放的東西更多更不可思議嗎?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常見的用開水沖泡之外,還有許多種格調更高的制茶、飲茶方法。包括充饑茶、拉花茶、清淡解渴茶等等。
古人飲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唐代講究煎茶、宋代講究點茶、明代講究泡茶。其中,在唐代,茶文化可以說發展到了第一個高峰。那時的茶葉主要為餅茶,就是做成餅狀的,吃的時候要敲碎碾碎,煮著吃。到了宋朝出現了點茶法,人們的鬥茶之風非常盛行。到明朝,茶類出現了多元化,茶的種類和形式也豐富多了,最關鍵的是朱元璋罷造了龍團(朱元璋因為出身布衣,而龍團茶製法太複雜,飲用也不便,就被他下旨棄用),改為飲用散茶,這也就是現代茶葉飲用法的由來。
話說唐代有一位高人名為陸羽,在茶樹培育、制茶、品茗等與茶有關各個方面都很有建樹。他撰寫了《茶經》三卷,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作,可以說從此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陸羽字鴻漸,是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陸羽的身世很坎坷,他在自傳中寫到「(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是詼諧的自嘲,但也飽含著深深的無奈。其中,「不知何許人」更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在唐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在他三歲的時候,陸羽被家人拋棄。但幸運的是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撿到了他。當時,智積禪師正走過西郊的一座小石橋,忽然聽到橋下傳來一群大雁的悲鳴之聲,他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在用翅膀保護著一個小男孩,看到這個小男孩被寒霜凍得瑟瑟發抖,禪師動了惻隱之心,就把他抱回寺中撫養。智積根據《易經》佔得《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為小男孩取名「陸羽」,以「鴻漸」為字。至於陸羽的真正身世,只能說是一個不可考的千古之謎了。
陸羽從小在堪稱茶道大師的高僧智積身旁煮茶奉水,使得陸羽學得了一身的本領。他十二歲隻身離開寺廟外出闖蕩,入過戲班,當過編曲。還曾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此後就將考察天下茶事當做畢生事業。據說陸羽的離開令撫養他長大的智積禪師很傷心,並從此不再飲茶。
相傳陸羽跟隨安史之亂的難民一道南下,一路考察各地的茶葉,並且品鑒了很多泡茶泉水(曾著《水品》一文,但後來失傳)。一天,陸羽正在揚子江江畔考察,刺史李季卿碰巧遇見了他,便邀請他同船而行。李季卿跟陸羽說,聽聞用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泡茶非常好,便派遣了一名小吏駕船前往取水。
小吏取水回來時不小心將打滿的江水灑了一半,為了掩人耳目,小吏又舀了一些岸邊的江水。小吏將水遞給陸羽,陸羽只嘗了一口,便連連搖頭,稱此水並不是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李季卿再次派遣小吏前往揚子江中心取水,回來後,陸羽嘗了一口,認為第二次取的水才是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取水小吏十分佩服陸羽,便告訴了他實情,隨後陸羽品茶鑒水的高超技藝很快就天下聞名了。
終其一生,陸羽將中國茶的格調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因此被人們稱做「茶聖」。他寫的一篇《六羨歌》可以作為自己一生的總結,甚至與中國茶文化也相得益彰:「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我的公眾號:看鑒(微信ID:kanjian6666),一個給你講歷史小故事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