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一把劍,劈萬座山!兩個文人的刀劍夢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64 人贊了文章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這首出自唐代賈島之手的《劍客》,雖然並不出眾,但是卻感染過許多有著武俠情懷的人們,尤其對刀劍江湖的快意恩仇,以及十年磨一劍的堅守,個中意味牽動了無數刀劍愛好者的心。說起手工鑄劍,在很多人的意識中,更多的存在於武俠小說之中。但在成都的寬窄巷子中,有兩個懷揣著傳統文化夢的人——龔劍和李永開,專心地鑄起了刀劍,他們的夢想,是把那些流落在外國博物館的中國古代寶劍複製出來,並讓古代器物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
傳說,一個人的名字,便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龔劍的父親搞了一輩子航天工作,他萬萬沒想到給兒子起的名字,卻讓兒子幹了做了和名字相關的工作。龔劍從小喜好冷兵器,四十歲的時候將喜好變為了現實,成了一位鑄劍人。這個不知道怎麼言說的工作令父親頗為擔憂。一年中,有半年他和李永開過著鐵匠的生活。工坊中空氣灼熱,而與他們作伴的,只有風箱、爐火、以及燒紅的鐵器。
龔劍是在大秦嶺的基地里長大的。父母所在的軍工廠周圍只有成片的農村和白茫茫的秦嶺山脈,或許是因為名字的關係吧,那個年代的男孩們都喜歡舞刀弄劍,但是龔劍確是其中最為出格的那個。他曾經把父親廠中維修車間裁下來的廢鋼做成小刀,用竹子做竹弓,帶著一群朋友上山打獵。山上沒見著狗熊,回來的路上卻看到老鄉家的豬正四處閑逛,這群小男孩們的熱血找到了出口,拿著竹弓一通亂射,居然把豬給射死了。父母下班,老鄉找上門來,自然又是挨一頓打,並且全校批評。縱然自小劣跡斑斑,但是龔劍依然我行我素,儘管大學選了自動化專業,但畢業後還是不願意回家接父親的班,反而開了古董店。
70年代,大陸人民尚未聽聞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龔劍卻夢想著哪天有個人冒著大雪敲開他的房門:「兄弟,我們去梁山。」30年後,李永開敲開了他的店門。那時的龔劍在成都送仙橋開古董店,收藏了許多古代兵器。李永開開著廣告公司,喜歡收藏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民俗學,朋友介紹來龔劍的店看看。古董行業是最騙不了人的,三言兩語,高下立見。二人你來我往,竟越聊越投機。說起古裝電視里的道具謬誤,兩人又笑又氣,秦代人拿著清代的刀,漢代人拿著明代人的配飾,這些方面出現的錯誤比比皆是,貽笑大方。
這兩個相見恨晚的漢子決定用他們多年以來對於兵器收藏的知識,去復原一些中國傳統的有價值的兵器,告訴人們歷史裡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
接下來的3年,他們從朋友圈消失,各自放下以前的營生,專註復原古代刀劍。對上古和中古冷兵器進行純手工復原,在大眾看來,也就是鑄劍。然而對於鑄劍,兩人既非家傳,亦無師承,可謂從零開始。鑄劍是一個充滿遺憾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異常艱難,兵器文化長期處在歷史研究的邊緣地帶,留存下來的資料並不多,他們只有儘可能地購買國內外各種文獻。
在復原明代的永樂劍時,因為這把劍在很久之前就已流失海外,國內外幾乎沒有任何的研究資料,能拿來參考的也只有英國倫敦皇家利茲軍械博物館收藏的原件。他們二人只能通過郵件與該博物館反覆交涉,最後支付了600英鎊,以換取博物館在借調展陳的間隙拍得的一些照片。而其中光是等待的時間就超過半年。隨後根據照片繪製圖紙,又是半年,為複製永樂劍,單是資料匯總到製圖就是一年時間。
除了永樂劍之外,像是戰國漆鞘鐵劍、唐金銀平脫橫刀、金剛杵法劍、乾隆貫霄劍…… 這些頂級刀劍的原物,大多早已流失與日本,美國,英國等各地的博物館中。而龔劍和李永開光是在在收集這些流失海外的刀劍資料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早就不知幾何了。
其實以當今科技的發達,想要打造一把刀劍,自然不需費多大力氣,用機器就能解決問題。但龔劍和李永開為了最大限度的還原那些古刀劍,而堅持採用古法鑄劍,實現起來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春秋鑄劍,夏天做漆,冬天組裝。古法鑄劍講究靠天吃飯,天氣一冷,漆幹不了,只能等來年夏天。龔劍說,「做劍是一個遺憾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錯。頭一兩年,錯誤經常發生,有時候劍體鍛造完成,開始研磨才發現裡面開裂了。鍛造的時候溫度不夠,不同硬度的鐵結合不好,到研磨這一刻露出了真相。燒的碳和流的汗消失在裂縫中,所有心血只剩下灰燼,這幾年來,他們做失敗的劍加起來有三四十把。
在他們閉關苦修幾年之後,那十幾把失傳已久的古刀劍終於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其中,複製了三把的永樂劍,分別被西藏文化博物館,和利茲博物館各收藏了一把。
在這個充滿「快」的時代里,龔劍和李永開卻用鑄劍讓一切慢了下來。真的精緻都必須依靠時間的堆積打磨。在潛心研究這些載有先人智慧的器物,他們常常覺得歷史的浩然之氣聚於其內,每一件作品都是集義而生,不斷地促使自己要將中國古代武備的文化精髓及其特有的藝術內涵展現給世人。
兵器本身帶有禮儀的性質,中國古代就有尚武精神,其中蘊含的品格要求對人有很大影響,比如:重義、守節、利他、輕生死等。而龔劍和李永開也在於刀劍相伴多年之後,將冷兵器中隱含的那些道理傳播給大眾,並不是諸多謬誤中所理解的『兇器』。」
武俠的情懷影響存在於每一個刀劍愛好者的心中,但只有潛心去實現這樣的過程,才會感受到它原來的意義。而龔劍與李永開正是通過制劍,才在這個過程里重新了解歷史,觸摸歷史,更懂了那份自古就存在於這片華夏大地的勇武、責任、與擔當。
龔劍,李永開系列作品賞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妹,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