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

「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

來自專欄 PINKGAL11 人贊了文章

標題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說的。當然我是很贊同的,誰不想有一個夢想中的房間呢?

昨天正好看見一篇採訪,說某個freelancer之前找了很多房間拍照給《Popeye》曾經的主編木下孝浩看,最後選中的照片卻很意外:不是角度或光線最好的,而是看起來最有生活感的

亂一點,不完美一點,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能看出主人的性格

《成為簡奧斯丁》

既然提到了伍爾芙,那就正好依次為引子,來看看各位著名女作家的房間。比起「宅女」這個詞,坐在房間里安靜看書寫作的女作家,聽起來可是要浪漫太多。

從阿加莎·克里斯蒂,到我很喜歡的Miranda July,每個女人的屋子都有自己的烙印。雖然住不到,當成裝修靈感也是好的。除了看樣子以外順便再說點女作家們的八卦,最後還有一份很養眼的安利

Virginia Woolf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伍爾芙的一輩子,就是彆扭兩個字。

外人看來,她簡直有全世界最好的丈夫,不但溫柔體貼還欣賞她的才華。他們住在英國郊區這座叫做「修道屋」(Monk』s House)的房子里,整個色調都是充滿生命力的綠色。從傢具到地毯,都有種看起來毫不費力,可搭配得煞費苦心的文藝感。

然而這一切可能都是努力掙扎的結果,因為伍爾芙活得很痛苦,最後都不想活了——她在口袋裡裝滿石頭走下去的河,就在這座屋子的後面。

MONK'S.HOUSE.

很多女作家對男女之事都看得很透,伍爾芙當然也不例外。她很多句子都很聰明且刻薄,「出來找樂子的男人,碰到用情太深的女人,猶如釣魚釣到白鯨」,諸如此類。

只是有的女作家只願意嘲諷,不樂意正經八百地給女人們以建議,可伍爾芙不是,這是她難得願意聊的話題。「A Room of Ones Own」,就是她受邀去劍橋演講時候的主題——女人想創作,一年起碼要有500英鎊的收入,加上自己的一個房間

MONK'S.HOUSE

MONK'S.HOUSE

房間是一個實像,背後是女人的自主權;500磅也不是嚴格的規定,而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沒錢的女人搞文藝,這件事情就變得弔詭起來,出道過程也經不起細細追究。就像魯迅說的,娜拉出走以後,要麼墮落,要麼回來,歸根結底是沒什麼體面的選擇的。

伍爾芙的體面,就在這個充斥著書本的綠色小房間里。

PS. 客廳牆上的藝術品都來自Duncan Grant和Vanessa Bell兩位藝術家——這是她的妹妹和妹夫,他們的女兒Angelica Garnett後來也跑去搞藝術了。

Jane Austen

從不改變主意的人要特別注意,一開始就要拿對主意。

很多人不理解:一家三姐妹,無論是《簡·愛》還是《呼嘯山莊》的格局都要大,為什麼一個成天寫男男女女我愛你我不愛你的《傲慢與偏見》,最後給簡·奧斯汀帶來最大的成就呢?

因為好看啊,人人都愛簡·奧斯汀不是開玩笑的。

毛姆就說過「簡·奧斯汀是個完美的人」,拜倫的老婆連自己丈夫的詩都不看,寫信求簡·奧斯汀快點繼續寫小說。連伍爾芙都說簡·奧斯汀是「世界上所有偉大作家中,最難被人捕捉到偉大之處的」

都說《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自己的故事,錯過了一個男人以後,她就終身不嫁了。

但千萬不要以為她這輩子就活在後悔和鬱悶里,沒有。根據歷史資料,簡·奧斯汀跟家人住得很近,成天會回去吃飯;還參加了各種社交活動。最重要的一點,她所有的小說里都不會讓女主角錯過愛情,這足以證明她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作家。

簡·奧斯汀的屋子充滿了傳統英國淑女的風範:白色蕾絲床幔、雕花躺椅、粉色小花牆紙。一方面是乾淨,一方面還很有少女氣息

(據說簡·奧斯汀房間的門一推開就會發出聲音,她可以馬上把紙筆藏起來。因為簡·奧斯汀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大好,所以不喜歡人家知道她又在寫了……這簡直跟我當年偷偷聽歌寫作業,一聽有人馬上藏耳機的操作一模一樣)

這顆不滅的少女心,大概也是她文字能一直保持機靈勁的原因吧。

Agatha Christie

當你對這個世界感到疲倦的時候,你不需要去迎合這個世界,而是可以自己創造一個世界,只要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情景。

和以上兩位差不多,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是白富美出身,她的哥哥當年讀的是哈羅公學。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媽媽本來出於「小孩子要保護視力」的奇葩考慮,不想讓她過早讀書,但她自己偷偷從五歲開始就看小說了——這就是天選之人啊!

即使後來家道中落,阿加莎·克里斯蒂全家搬去了法國,她還是能每周回倫敦看話劇和音樂劇。學的專業也是鋼琴和聲樂,你們品一品。

雖然第一段婚姻失敗了,但最後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共度一生的第二任丈夫,足足小了她14歲!還是她外甥的同學,我腦子裡現在浮現出了賈靜雯的樣子……

Alice Munro

我三十六七歲才出版第一本書。而我二十歲時就開始寫作,那時我已結婚,有孩子,做家務。即便在沒有洗衣機的時候,寫作也不成問題。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伍爾芙是不做飯的,每天都有女傭把餐盤端給她。她精神好就吃一點,不然就不吃,洗衣洗碗就更不是她的任務了。

而愛麗絲·門羅相反,在她整個人生當中,除了女作家的身份,她同時也是一個尋常的家庭主婦

在愛麗絲·門羅的第一本小說集里,有個女人說想要寫作,下一步就是要出去租個辦公室。想想挺有趣的,伍爾芙就沒有這種在外租房的想法,因為家就是她的創作場所;而愛麗絲·門羅不一樣,她回家就要做家務,潛意識可能還是想逃出去找個安靜地方寫字。

就是這樣接地氣的人生,也照樣讓她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只是愛麗絲·門羅獲獎的時候都82歲了,有點走不動,最後是讓女兒去代領的。她也很少接受訪談,難得的幾次,她坐在廚房裡,後面的水槽里還有沒洗掉的碗。

比起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可能還是愛麗絲·門羅這樣大器晚成的人生,比較能給廣大女性以希望。

Joan Didion

「為了好好活下去,總是要跟自己編一些故事的。」

前幾個月我看了《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雖然Netflix的紀錄片一直有點絮絮叨叨的拖沓感,但我還是被這個女人驚艷到了——畢竟做了十多年的《Vogue》編輯,不管年紀多大都是一個時髦人。

再一查才發現,Joan Didion原來是Céline 2015年的廣告模特,那時候她已經80歲了。那一組廣告不止重現了Joan Didion最愛的黑色大墨鏡造型,同期還有一個坐在白色車裡的廣告,也是從她曾經的照片中來的靈感。

Joan Didion曾經住在紐約,然後又離開。她寫過很多關於「年輕時候在紐約」主題的文字,很多話讓我非常有感觸——「20歲的時候我進了一個轉門,轉出來的時候已經老了很多,而且對著一條完全不同的街道。」

她去了洛杉磯,在50歲的時候又搬回了紐約。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里說過,「假如年輕時你有幸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相仿的,Joan Didion最終也沒逃開紐約的魔咒,最後還是回來了。

現在住的房子里還留著很多當年的傢具,比如那個著名的白色大沙發。當然作為一名女作家,滿牆的書架是不可少的,據說給她搬家的員工都快累死了……

Joan Didion的家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亂而有feel」,雖然東西堆得不少,色調卻很乾凈舒服,跟她一直以來的衣著品位很像。

我很理解Céline為什麼找她來拍廣告(另一位成天穿成聖誕樹的時髦老太太Iris Apfel,就絕對不會跟這個品牌有關係)。

Miranda July

生活是如此分崩離析,我竟還瘋狂地期待著其他事情的發生。

嚴格來說,Miranda July算不上一個深耕的女作家。她除了寫小說以外,搞行為藝術也拍實驗短片,還會抽空參加Miu Miu的活動,在時尚圈也很活躍。我實在很喜歡她這個人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有靈氣,整個身板和頭髮都是我的理想型……

Miranda July的家我還以為是個酒店,再找了很多照片才確定,她就住在這麼一個性冷淡的地方。雖然本人看著天馬行空,什麼顏色的衣服都會穿,但Miranda July的裝修風格倒是很……簡歐風格,哦不,應該算是極簡風了。

反正就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樣子,誰不愛乾乾淨淨的呢?

厲害的女作家當然不止上面幾位,張愛玲、王安憶、青山七惠都是我很喜歡的。最近在看另一位日本女作家森茉莉的書,也很推薦!

很多評論家會批評女作家的「格局不大」,總愛寫生活瑣事和小情小調(簡·奧斯丁和愛麗絲·門羅都被這麼說過),但我倒是覺得這也是種本事。能把日常生活寫好,反映人性和社會,更能說出我們想表達卻又說不好的話,這比指點江山和苦大仇深差在哪裡啊?

關注公號【pinkgal】,可以看到完整和更多的內容!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作家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