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不要「從了」你的跳槽衝動?

年輕人,要不要「從了」你的跳槽衝動?

來自專欄薛洪言11 人贊了文章

1

前幾日,一位銀行從業者和我交流職業發展的問題,不妨叫他小A吧。

小A目前就職於一家東南亞本地銀行,這家銀行在當地頗具影響力,類似四大行在國內銀行業的地位。作為中國留學生,小A畢業後就入職這家銀行,作為機構內為數不多的華人,頗受領導重視,再加上勤奮努力,短短5年內,升職加薪,一個都沒落下,典型的有為青年。

本來,沿著這條路往下走,小A的職業前景大有可期。不過,這段時間,小A接到另外一家金融機構拋來的橄欖枝,有點糾結了。

這家機構來自國內,是這兩年互金機構出海東南亞的一員,也是其中數一數二的巨頭(下稱互金巨頭)。互金巨頭看中了小A的本地工作經驗,許了更高的薪資和期權,再加上金融科技的光環效應,讓小A心嚮往之。

一面是高薪、穩定和缺乏挑戰、一眼看到未來的職業路徑;一面則是同樣高薪、更加刺激、更具挑戰但也充滿不確定性的職業機會,小A很糾結,想聽聽我的意見。

我建議他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在目前單位升職的機會,二是職業路徑是否清晰,是否偏離了長期的職業規劃,三是再次跳槽的可能性和機會。

先看看升職機會。跳槽之後便是新的起點,升職加薪要從頭計算,如果在原單位有升職的機會,升職以後再考慮跳槽更為可取。小A在現單位剛剛升職不久,下一次的升職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所以跳槽的時機是沒問題的。

再看看職業路徑。小A在現單位主要做對公業務,接觸的都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客戶,而去了這家互金巨頭,主要是與當地金融機構打交道,協助互金巨頭輸出其科技能力。從核心能力要求看,都屬於營銷性質,積累的資源也高度相似,所以職業路徑並未走偏。

最後是後續的職業機會。跳槽的最大風險不是跳到坑裡,而是跳到一個再也爬不出來的坑裡,薪酬再高都不值得。據小A說,來自中國的這家的金融科技公司,雖然在當地剛剛起步,但知名度和認可度都很高,且金融科技這個詞也是自帶光環,所以,這段職業經歷,對於以後的職業發展,絕對是加分項。

經過一番交流,小A順從內心的「召喚」,入職了這家中資互金公司。這裡先預祝他快速適應新東家的文化與節奏,事事順遂,再創佳績。

2

類似小A這樣的跳槽案例並不多見,在我接觸的很多例子中,失敗的、後悔的、因糾結而遲遲不敢行動的才是主流。

來看看B行長的案例。

B行長在四大行某中部省份一個二級行做副行長,三年前有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找到他,請他做省公司負責人,開拓本省業務,並許以高薪。三年後的一天,他和我談到這件事,後悔不已,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去。

他當時的考慮主要基於兩點:

一是對本單位的升職抱有希望。3年前,強監管未至,雖然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但基層銀行的日子還沒有現在這麼難,起碼很多的「創新」模式還行得通。發展前景還可以,B行長就想著可以更上一層樓,把「副」字去掉,在職場就是另外一個身價了。

二是對這家支付機構的戰略定力存疑。B行長對我講,第三方支付機構承諾的職位、薪資他都很滿意,他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唯一的擔心就是這家支付機構不靠譜。當時,支付機構在該省並無布局,希望B行長能夠從零到一地搭建一支團隊。多年的銀行從業資源,帶隊伍、拓市場都沒有問題,不過B行長擔心一年半載之後,若支付機構調整戰略整體裁撤當地業務怎麼辦?

綜合考慮之下,他一直糾結,最後放棄了這個機會。

現在的後悔,源於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一方面是基層銀行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不僅升職沒有希望,薪酬還在下降;另一方面則是這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本地市場紮下根來,穩紮穩打,至今也沒有退出的跡象。隨著互聯網金融強監管的到來,他再沒接觸過類似的跳槽機會。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道理:若跳槽涉及到跨行業,則對行業未來的洞察是最核心的考慮要素,也是最易出錯的因素。畢竟,既然是跨行業,意味著你對新行業的了解總是有限的,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對於現在從事的行業又容易心生依戀,不能果斷做決定。

我接觸過的不少銀行圈的朋友,都碰到類似的問題。過去的兩三年內,有很多跨行業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有互聯網平台,有信託機構,也有意欲布局金融的產業巨頭。

有些人像B行長一樣,因為糾結錯失了機遇,現在仍在糾結中,也談不上後不後悔。有些人則從糾結中走了出來,變得安於現狀,不再考慮跳槽的事情。還有些人,則「遇人不淑」,跳進了坑裡。

3

認識一個支行主管個金業務的副行長,叫他小C吧。去年跳槽去一家線下財富機構做區域負責人,只是銀行人內心那根合規的「弦」一直緊繃著,越做心理越沒底,不到一年便不惜裸辭離開。

小C一路從櫃員干到支行副行長,積累了很多優質的個人客戶,跳槽到這家財富機構,業績壓力並不大。不過據小C講,這家機構他一直沒看懂。

入職之前,看中的是這個崗位的百萬薪資,當時沒考慮太多。入職之後,一直負責的是資金端,即把平台的理財產品賣出去,至於資金的流向,則一直成謎。半年的時間裡,他曾經嘗試很多渠道去了解,都未能如願。

後來,他鼓起勇氣找到總部的負責人,以離職為「要挾」,想了解詳細的產品結構,負責人留他長談,雖然避重就輕,但態度非常誠懇,並再次許以豐厚的激勵。雖然沒有得到答案,但小C被負責人誠懇的態度打動了,再加上年終獎在即,終於還是留了下來。

據小C講,那次長談後,他內心越來越不安。過年後沒多久,就選擇了裸辭,這一次,那個負責人並沒有挽留他。

小C和我談及此事時,雲淡風輕,貌似這只是一段在平常不過的職場經歷。我卻替他惋惜。原來的銀行是回不去了,而這家財富公司的經歷,也是個減分項,裸辭的他,要找到心儀的工作,恐怕要頗費些功夫了。

小C的案例說明的是另外一個道理,下家給的薪資過高未必是好事。每個人在職場中都是價格的,價格圍繞你能創造的價值波動,有個區間。適度加薪是跳槽的前提條件,數倍的薪酬意味著超過了合理區間,可能是個陷阱。

無獨有偶,2008年春節之後,打著區塊鏈名義的炒幣熱潮死灰復燃,雖是迴光返照,卻也火光衝天,像極了一個大風口。在資本加持下,誕生了很多百萬薪酬級別的崗位,不少人下海「區塊鏈」,上了末班車。如今泡沫破滅,曲終人散,不過一場空。

4

工作三五年,在職業道路上已經入門,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很多人開始對跳槽蠢蠢欲動。

一旦心動,便容易不客觀:對現有工作不客觀,傾向於觀其弊端;對新的機會也不客觀,傾向於觀其優點。內心的不客觀,決策上必然有失偏頗,不可不察。

上面的三個案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TAG:跳槽 | 年輕人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