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收拾好面具再出發吧
來自專欄知識別墅
人們之所以會陷入人際衝突或情感糾葛,痛苦不堪,卻不能自拔,就是因為習慣性的使用對自己不利的面具。
人人都將成為「易容高手」
2018年初,美國矽谷有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3D面部相機。只需將這個3D面部相機插在手機的 USB口上,打開配套 app ,相機就會迅速的360 ° 拍下鏡頭前的整個臉。把這張無比清晰的3D照片列印出來後,你將得到一張跟真人幾乎一模一樣的人臉。
也就是說,我們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時做夢都想要的人皮面具,很快就唾手可得,人人都將是「易容高手」。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不需要化妝了,面具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每人常備幾款,根據場合選用:上班面具、應酬面具、談判面具、相親面具……
如果只是臉換了,舉止氣質沒有變化,會給人怪怪的感覺。施展移魂大法,在不同的「人」之間切換,才是完美。
這對於研究人格面具理論的心理學家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什麼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將一個人的人格比喻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因此面具並不只有一個,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總和。
這個理論對於解決:自我拆台、事與願違、一張面孔打天下、習慣性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等等心理障礙造成的人生問題具有很好的幫助。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它們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 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遠不會消失。所謂消失或消滅,其實是被壓抑以後退到了後台。
● 每一個人格面具都有適宜的情景,只要遇到相應的場景或者類似的場景就會被激發。
● 人格面具總是成對出現,有一面就一定有相反的一面,如一陰一陽。
● 面具無好壞之分,使用恰當就是好。
我們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
哪怕摘掉偽裝的「假面具」後所暴露出來的「真面具」,也是一個面具。
多種人格面具組成人格面具團隊。有的人格面具團隊,面具之間關係友好、目標一致、通力協作;有的人格面具團隊,面具之間關係疏離、壓抑、互相拆台。如是,產生了種種問題。
一切心理障礙都是面具障礙
令人抓狂的選擇猶豫症——決策困難
本環是一個中度決策困難症患者。面對選擇時,總覺得A有優點但是有問題,選擇它會有遺憾;B雖然有問題但是也有優點,放棄它有點捨不得;有沒有其他更完美選項……如此這般,做一個很小的決定都要思考很久,有時候連女人都嫌我煩。最終做出決定時,通常是因為實在不能再拖,閉著眼選一個算了(俗稱:瞎蒙)。我知道是完美主義在作祟,但是因為不了解具體的運行機制,也就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根治。
用人格面具理論就比較好理解。一個人做決策,其實就是他的所有人格面具「集體決策」。如果面具間的關係比較和諧、融洽、統一,決策就比較容易。即便不是全票通過,至少也能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如果面具間的關係不融洽、不統一、互相對抗,決策就很困難。一個面具支持,必有一個面具反對,支持者和反對者勢均力敵,無法最後拍板。
具體到我,就是有三個面具同時存在,一個選A,一個選B,還有一個想找更好的。好在三個面具還算好說話,溝通來溝通去最終能達成妥協,只是耗時比較長。
事與願違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越想把一件事做好,越做不好,總是事與願違。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有一個面具,就會有一個與之相反的面具。有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就有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越強烈,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也越強烈。反之,如果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不那麼強烈,「平常心」一點,那麼,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也不會太強烈。這樣一來,干擾就少了,更容易「心想事成」。
你或許會說:我確實是強烈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心裡沒有一點不把事情做好的想法。其實,只是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佔主導地位,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處於壓抑狀況罷了。
身不由己
有的人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口是心非,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不一樣。言行不一的時候,言是主導面具,行是干擾面具。口是心非的時候,心是主導面具,口(言語)是干擾面具。
對於言行不一和口是心非,如果自己知道,故意如此,就是「虛假」;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叫身不由己。
自我拆台
自我拆台非常普遍,而且很容易被識別。一個人如果很想做某事,但是發生了一個本可避免的失誤,事情做不成了,就是自我拆台。
例如,一個學生去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結果把時間記錯了;一個很想拿冠軍的運動員,過度訓練,傷了肌肉,結果不能參加比賽。
弗洛伊德專門研究過「失誤」,認為失誤是無意識的目的。有的人就是「故意」讓自己失誤。
例如,拿不了第一名就不參加比賽,得不到重視就自暴自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完美主義者通過無限制的提高要求,把自己打敗。都屬於自我拆台。
單面人
本環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是不管人前人後、現在將來,都要要表裡如一、始終如一、言行一致,以忠誠正直為榮。
長大以後才發現,這是要吃虧的,哪些「兩面三刀」、「見風使舵」的人似乎更受歡迎,但是不能簡單的說人家道德品質不好,反而是自己的社會適應性有問題。
一個人如果只有一個面具,在任何場合都使用同一個面具,他就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的「單面人」。
單面人具有如下特徵:
● 單面人只適應一種環境,換了環境就會很不適應。所以,他可以適應得非常好,也可能適應得非常不好,這取決於他身處什麼環境。
● 單面人總是非常有個性,非常「典型」,用幾個形容詞就能把他的特徵描寫清楚,譬如勇敢、老實、勤奮,或者好與壞。
● 單面人和有些人關係非常好,和有些人則根本無法相處。也有一種單面人和任何人都相處得很好,因為他的主導面具是「老好人」。
● 單面人得到的評價往往是非常一致的,因為他只有一個面具,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個模樣。
然而,社會環境是錯綜複雜、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更是日新月異、高度複雜,單面人幾乎註定是「苦命人」。
精神分析認為,單面人屬於一種人格障礙,雖然年齡增長了,但是心理幼稚,主導的面具還是兒童面具。
常見的心理表現有:
叛逆:1、不該做的做,包括破壞、違紀、衝動、傷害;2、該做的不做,包括迴避、抵制、怠慢、被動攻擊;
自我封閉:堅信現實真的很可怕,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跟別人來往;
強迫症:把他人想像得非常可怕,但堅信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不會受到傷害,因此自我要求很高,做事非常認真,近乎苛刻;
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豐富多彩,越能適應不同的環境,順利地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面具力學原理
在本環看到的有限資料中,心理學家對於人格面具能量的形成與釋放的規律沒有清晰描述,本環「大膽創新」引入物理學基本定律,便於你我這樣的小白理解:
能量守恆定律(非完整表述):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會轉移。
面具一經產生便不會消失,而且很難「修理」,因此,不要幻想面具會消失,唯一的正確選擇就是:積極的接納它。如果你實在不是很喜歡某個面具,可以將能量轉移。
牛頓第三定律: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對於面具不要強力壓抑,因為相應的反作用力也會增加,當發作用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改變平衡,造成破壞。也不要長期壓抑,因為它並沒有消失,只是退到幕後,時不時的會出來干擾、搗亂甚至搞破壞;最好是在無害或者影響不大的情景中讓能量釋放。
如何整理好你的面具
人格面具理論認為,一切心理障礙都是面具障礙,心理治療就是對人格面具進行整理、修復、重建和整合。
分析
有沒感覺到內心的哪些能量,就像一條河,如洪荒之力,無可阻擋?大禹治水不是確定了「疏而不堵」的方針就勝算在握的。接到任務後大禹首先帶著測量工具對山川湖泊進行了嚴密的考察,並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黃河淤積,流水不暢等等。之後採取針對性措施,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要解決或改善因人格面具而引起的問題,首先要診斷、評估和分析。面具分析是一個分辨、細化、分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了解、認識、接納、整合的過程。很多人做了面具分析就達到了面具整合、人格完善、自我成長的目的。
分化
對於面具分化不良和「單面人」,可以使用面具分化來改善。
單面人一個面具打天下,不知變通。
有的人只有兩個面具,一正一邪,黑白分明,沒有中間地帶,這是面具分化不良。
有的人兩個不同(甚至對立)的面具同時上場,自我矛盾,也是面具分化不良。
分化有幾種常用方法:
1、一分為二
如果是兩個面具糾纏不清,那就把它們分開。就像兩個人打架,必須先把他們分開,然後讓他們分別陳述理由。
比如,一個領導幹部慣用領導面具,回到家裡還是一副領導模樣,家人很受不了。那麼可以告訴他職業面具和家庭面具,領導面具和家長面具的不同,讓他去體會、調整。
2、分化整合
把兩個互相對抗的面具分開來後,如果能發現一些共性,可以進行整合;也可以強調它們的區別,劃分「勢力範圍」,讓他們各自為政。
例:本環日常的狀態是在持續性混吃等死和間歇性奮發向上之間來回切換,這就是「懶人」面具和「上進者」面具不斷博弈、互有勝負的外在表現。把他們分開後,我發現「上進者」和「懶人」其實是有共同目標的:上進是為了享受更高質量的懶。找到了這個共同點之後,兩個面具之間關係和諧多了:上進時雖辛苦,但是想到完成目標後就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時,就能心無怨言的努力工作了。
整合
如果面具間的關係是疏離、分裂、壓抑的。以決策為例:決策很快,但事後容易反悔,因為當前面具的意願不能代表被疏離、分裂和壓抑的面具的意願,當後者上場的時候,就會推翻前者的決定,那麼應以整合的方法為主。
如果面具間的關係是對立、對抗、衝突的。以決策為例:表現為決策很難做出,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患得患失。那麼應該先對面具們進行分化,然後予以整合。
整合的常用方法:
求同和折中
疏離和對抗是因為不同,如果找到兩個面具的共同點,就能把它們整合起來。具體做法是,通過自我對話,讓兩個面具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然後求同存異,把共同點找出來。
折中就是平均,把兩個面具「平均」一下,差異消失了,也就不會疏離和對抗了。互相認識就有折中的作用,因為面具之間會互相影響。如果互相認識還折中不了,可以採用「自我對話」,讓兩個面具去談判,如果雙方各退一步,也就折中了。
我們經常進行的自我對話,是一種很好的認知自我的方法,讓隱藏或者被壓抑的面具有機會參與到「集體決策」,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布自己的意見、有效提升決策質量。
轉化
所謂「轉化」就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通常是用積極評價或者中性判斷代替消極評價。
安置
有些面具,總是被壓抑,但它依然存在,它可能總是干擾其他面具,或者會突然爆發出來,又或者投射到別人身上。
對於這種面具,要找到合適的情境,主動釋放它的能量。面具的能量得到釋放之後,就不會泛濫成災,不分場合地冒出來,只有遇到「合適」的情境才會出來,這就是「安置」。
安置的第一步是識別它,了解它。當它出來的時候,用心去感受它,不迴避,不排斥、不打壓。如果出不來,那就製造情景,或者通過想像,把它引出來。
第二步是找到適合的情景,讓它出現,釋放它的能量。
第三步是接納,當面具的能量釋放得差不多了,對日常生活不會造成很大影響的時候,就可以接納它了。
第四步是控制,控制就是隨心所欲的使用,什麼時候讓它出來,什麼時候不讓它出來,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就像一個好演員很快就能切換到不同的表情。
安置就是接納,因為面具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承認。
如果實在安置不了,無法限定在一個很好的情境中,那就另外給它尋找一個安身之處。例如獨處的時候,喝點酒,看一部悲情的電影等等。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下意識的去做這些事,之後又後悔,其實這是潛意識在引導你釋放情緒的能量,是一件好事。
新建
有些人不適應環境,或者在某些場合表現不得體,是因為缺少相應的面具,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建一個面具。
新建面具有兩種常用的方法:
1、模仿
模仿包含兩個部分:一個觀察;二是「角色扮演」。
首先找到學習對象,通過觀察把他的音容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思想情感記錄下來,形成客體面具,然後把它轉換成主體面具,用自己的行為把它轉換成主體面具。角色扮演就是假裝自己就是對方,有意識地像模仿對象那樣行事。
2、實踐
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摸索,鍛煉,逐漸形成一個新的面具。
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形成主體面具之後,把它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中檢驗它,完善它,這也是一種實戰。
終極大招:移魂大法
人們之所以會陷入人際衝突或情感糾葛,痛苦不堪,卻不能自拔,就是因為習慣性的使用對自己不利的面具。
你或許認為,自己的反應是必然的,進入那種情境相應面具就會「自動」出來,而這個面具會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但研究表明,面具其實是被各種刺激物激發的,譬如:場合、風景、某一個人、某一句話等。這些刺激物,與面具之間形成了條件反射。一碰到適宜的刺激物,面具就會激發出來。刺激物也被稱為「扳機點」或「情緒按鈕」。
因此,心理學家設計了一種移魂大法,跳出情境,擺脫「必然性」,任意切換面具。這是對面具的一種超越,使面具的使用不再受制於情境。
移魂大法:為一個面具設置或修改扳機點,需要的時候,「按」一下扳機點,這個面具就會「自動」上身,搖身一變,換了個人。
例如:
● 通過各種手段使自己進入積極自信的狀態,也就是扮演勝利者,然後設置一個口號、動作或者「護身符」作為扳機點。反覆練習,使扳機點和勝利者面具形成條件反射。以後,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按」一下扳機點,勝利者面具就會自動登場。
● 有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按照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一出現社交恐懼症的癥狀,就默念「我是便衣警察」,果然變得自信多了。
● 一位學員,她的老公性子很急,動不動就發脾氣。過去,老公無緣無故對她發脾氣,她的叛逆者面具就會出來,於是跟他吵架,然後冷戰好幾天。學了移魂大法以後,老公再發脾氣,她就調出安撫面具,把老公安撫一番,老公立即怒氣取消。
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戲,因為入戲太深,假戲真做,而給自己帶來苦惱。現在,有意識的把人生當戲來演,就能遠離苦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