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中秋,過中秋,誰又懂中秋?

念中秋,過中秋,誰又懂中秋?

中秋節的月文化

中秋節的思念,又體現為「月下思」。古往今來那麼多懷人、思鄉、望故國的中秋詩詞,都是在月下完成的——比如蘇軾就把他中秋詞的首句思念寄託給了月亮,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再如豪情似李白,也被月亮喚起了思鄉之情,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國文化本身,也具有月亮文化的陰性屬性。中國人愛月,而不崇拜日神、不崇拜阿波羅太陽神般那種絕對的力量,因為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就是呈現出一種涵容的、中和的、貴柔的文明特徵,就像月,是如水的雋永、是包容的柔性。老子智慧說「柔弱勝剛強」,因而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流傳至今、依然鮮活有力的古文明的一種重要原因。

所以,月,是中國文化里的母題。中國人對待月亮的情感和西方人常常認為滿月之夜是陰森恐怖之夜、是傳說中狼人和吸血鬼出沒之夜不同,月在中國文化里,幾乎代表著圓滿、聖潔、明亮、高貴等等所有關乎美好的意象,而滿月,是這種美好意象的極致體現。

中秋到來了

回家干點啥?

在信息爆棚的今天,整天手機不離手,老媽喊吃飯不抬頭,呼朋引伴說走就走,名義上回家團圓,實際上爸媽依然冷清過中秋。

中秋回家和爸媽相處的5件小事情,希望大家記心裡。

1、陪他們聊聊天

關於你的事兒

他們怎麼聽也聽不夠

2、給他們做幾個拿手菜

不為了多麼美味,只是想告訴他們,

你能把自己照顧好,讓他們安心

3、一起賞賞月、嘗嘗月餅

即使以後相隔再遠,

每晚抬頭都能看到一樣的月亮

都能想起那晚合家賞月的溫馨。

4、一家人一起拍張照

你不在家的日子,

他們總一遍一遍看你的照片。

5、離家前記得抱抱他們

一個人的時候,

你會懷念他們的懷抱。

認真聽他們說話,多年以後,你就會知道,這世上沒有誰再會像父母一樣關心你。

「子欲養而親不待」,人這一生「能和父母相處時間還剩多少」?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但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麼只剩30來次了。每次5天,拋去和朋友聚會、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時間大概只有24小時,30年總共不及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計算,當我們用「多少」這個詞兒來計算與父母見面的次數時,才發現這份感情原來是那麼的寶貴,而我們卻無情地揮霍。與其想著日後如何孝順父母,不如現在開始就好好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中秋月圓恰是與父母家人團圓的最美好時刻。

其實,無論時代怎麼變遷,電話和微信都代替不了面對面的問候,不要讓團圓的習俗走遠,更不要讓白頭父母寂寞守著孤燈抑或雇請保姆過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需要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去推動。

推薦閱讀:

TAG:中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