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個體」的幾個觀點
來自專欄用法律人的嚴謹邏輯去分析我的一生1 人贊了文章
關於「個體」
在進入「什麼是我」的探索之前,我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個體」。
計數的標準
我是以怎樣的標準在計數的?
例子一: 「一」個西瓜,從中一刀剖開,成為「兩」瓣半個西瓜,再切一刀,就可以成為「四」瓣西瓜。從一變成二,從二再變成四,同樣體積的一件東西為什麼其計數結果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例子二:這裡還有一個更有趣的例子,如下:
圖示的是「一」塊放在桌面上的大理石頭甲(石匠王五幹活兒留下的邊角料),a長1分米,b長2分米。
但是,在地球上的另一處,有一塊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石頭乙,乙的a長為1000米,b長為2000米,放置在一大片平原之上。王五見到石頭乙,大呼「好高的『兩』座山!」
瞧,一塊石頭,形狀不變僅僅被放大之後,其計數結果就從一變成了二。
為什麼?
控制狀態,決定計數結果。個體以「只能對其整體實施控制」為計數單位。
一個西瓜之所以被計數為「一」,是因為王五隻能對其整體實施控制,王五或者將整個西瓜放在桌上,或者將整個西瓜放在地上,但做不到將部分西瓜放在桌上的同時又將部分西瓜放在地上——於是計為一。
當西瓜被從中一刀剖開的時候,其計數結果之所以成為「二」,是因為王五此時可以對「兩」瓣西瓜實施兩個(且只能是兩個,不能是三個)相互獨立的控制,他可以將一半放在桌上,另一半放在地上。是計為二。
邊角料大理石頭甲,之所以被計數為「一」,是因為其可以被王五一手而握,王五將其整體丟棄進廢料堆的時候,只需要拋一次即可;但是同樣形狀的山,卻不被計數為「一座山」,而是 「二座山」,這是因為王五對兩座山分別實施相互獨立的控制。王五鑿山取石,鑿的只能分別是東山或者西山,而不能同時鑿東山與西山。所以,王五看到的是「兩」座山。
什麼是控制?
控制,即「決定其將來」
所謂控制,就是指決定其將來。王五能夠決定邊角料下一秒的擺放位置,是擺放在桌面還是地面,是橫放還是豎放,是靜止還是滑行。這就是王五對邊角料的控制。
不完全控制
幾乎不存在絕對的控制,對同一客體,我們往往只能在部分要素上實施控制。
上述王五對邊角料的控制,是對其相對位置(宏觀層面,邊角料相對周圍其他物體的相對位置)的控制。而王五不能對邊角料進行控制的要素有,比如:
1、邊角料與地球之間相互吸引。
對此,王五無法隔絕。
2、邊角料的固態性狀。
在缺少趁手工具的情況下,王五隻能尊重邊角料所保持的固體形態。
3、邊角料的自我結構。
我若在邊角料表面畫上一個三角形,王五無法通過邊角料之組成成分的排列順序的調整來使得三角形變成四邊形。
總之,王五雖對邊角料可以施加控制,但這種控制是有限的,是不完全的。
控制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外界個體「被否認」
張三家院子里有一株高大的蘋果樹。
五歲那年,張三告訴李四,「我有一株樹。」
十歲那年,張三做了一把梯子,終於可以爬到樹上,摘到樹上的蘋果。這一年,張三告訴李四「我有一株蘋果樹以及30個蘋果。」
十五歲那年,鄰里都缺柴,張三做好了一把斧子,於是張三可以砍下蘋果樹的枝與干。這一年,張三告訴李四「我有一些柴。」
隨著控制能力的提升,張三對於門前這一株樹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
年幼時,張三對樹的控制能力弱。此時,樹就是樹,枝幹與果實都屬於樹的一部分。此時,樹作為生命的獨立性被張三所充分尊重。只有當樹拋棄了果實的時候(也就是果實自然墜落的時候),果實才與樹有了區分,果實才成為了張三眼中獨立的個體。
當張三有了摘取果實的能力時,原本的「樹」變成了「樹與果實二者的組合」(從1變作2);當張三有了斧頭,樹不再是「樹與果實二者的組合」,而是「一些柴與蘋果」(從1變作n)。
人類隨著自身的對外實施控制能力的不斷提升,對於外界的「個體性(或者說是獨立性)」的敬畏和認可程度越來越低。所以,現代人了解到鑽石與石墨的成分相同,因而大膽去尋找如何將石墨變成鑽石的方法;古人認為掃把星是上天降下的懲罰之兆,現代人將隕石視為研究宇宙的資料;前人將身體視為整體,連頭髮都輕易剪不得,而現在人們將頭髮視為點綴,可剪可燙可染可接,醫學將身體視為器官的組合。從「火神」到鑽木取火,再到天然氣管道,從分子到原子,再到質子、中子、夸克,從孟德爾研究豌豆,到現在的基因工程,人類對於外界的「個體」的存在,正在理所當然地越來越否認。
站在人類相對方的立場,可以看到:越是被人類充分掌握了規律的存在,就越是不被人類認為是「個體」,而既然不是個體,那麼其獨立性就得不到人類的尊重。從這點來看,認知個體的過程就是否認個體(獨立性)的過程。
個體的簡單分類
外在個體,就是指:根據主體的控制能力,必須對其整體實施控制的存在。
內在個體,就是指:我。
外在個體中,擁有「不由外界所決定」這一屬性的個體,就是外在生命個體。
<??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