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城市工業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南方城市工業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近期,實地調研了無錫市高新區、蘇州工業園、武漢經濟開發區等重點園區,三市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發展高端產業的主要做法,學習考察收穫較大。

一、強化規劃引領。三市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聘請國內外專業機構,編製產業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嚴執行。蘇州工業園借鑒新加坡園區開發建設模式,產業發展區與生活服務區科學分離,生活區按半徑500米布局鄰里中心,滿足園區職工居民「一站購」等生活娛樂服務需求,園區沿街道路不設商業網點,有效解決了亂停車及交通擁堵現象。武漢借鑒上海、深圳等先進園區做法,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在全市範圍規划了300餘平方公里的工業發展用地,重點打造「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大臨港」四大產業板塊。無錫市聘請國外專業機構,高起點規劃建設高新區,物聯網產業生態環境全國領先。

二、突出重點園區。無錫市對原有的50個工業集中點不再扶持,重點推進14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建設;蘇州市重點抓好1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3個,省級開發區(高新區)升格國家級園區在地級市中數量全國第一。武漢重點抓好3個國家級開發區、7個市級示範園區和10 個區級園區建設。三市均對重點園區進行年度考核、排名通報,其中武漢市對園區星級排名、專項獎勵。

三、聚焦主導產業。無錫市自2007年太湖藍藻污染事件後,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強力關停化工、印染等落後產能,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物聯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藉助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平台,集聚物聯網企業超過1000家,其中納入統計口徑的企業580家,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集成電路集聚了投資120億美元的SK海力士、上海華虹、天津中環半導體等國內外龍頭企業,2017年產值超過900億元。蘇州工業園重點打造「2+3」特色產業(2大主導:電子信息、機械製造;3個新興: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累計吸引項目4800多個,其中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去年分別實現產值615、350、500億元。武漢市聚焦光電子、汽車兩大主導產業,打造中國光谷和中國車都,其中汽車整車年產達到200萬輛,2017年汽車產業產值達到3600億元。

四、強化用地保障。無錫、蘇州工業用地增量較少,主要依靠園區挖潛、「騰籠換鳥」,新騰出用地主要用於工業項目,嚴格控制園區工業用地調整,防止產業用地轉為房地產項目。蘇州工業園採取市場化手段,一企一議,統一收回土地,用於高技術製造業項目建設;無錫對工業園區騰出200畝以上土地,引進高效產業項目的,按照騰出低效用地2萬元/畝給予獎勵,最高獎勵500萬元。武漢市每年工業用地指標保持在2萬畝左右,市政府明確規定「保證年度新增建設用地50%以上用於工業,工業用地90%以上用於園區」,推動工業強市建設。

五、優化產業生態。三市在推進重點園區建設中,圍繞提升園區品質,突出園區功能配套和產業生態營造,在園區內配套建設「創新谷、基金園、人才服務區」等公共服務基地。比如蘇州工業園專門規劃科研創新集聚區,吸引方正科技、西門子等專業服務機構,規劃建設的基金小鎮聚焦各類產業基金1800億元,正在規劃建設人才服務基地(三期)項目;無錫市聚焦物聯網產業,引進雲計算、智能感測、應用服務等國內外創新資源;武漢市園區建設起步雖晚,但每年20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自2012年開發200平方公里,每年有50多個公共服務配套設施、20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園區骨幹道路雙向6車道布局,年均安排2億元的工業園區專項資金,從市級層面引導和支持工業示範園區建設。

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三市重點培育建設的園區大多是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上下對口,管理順暢。特別是在行政許可、集成服務方面,「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項目審批高效便捷。比如,蘇州工業園依託大數據和地理信息系統,創新「智慧園區」管理,建立統一共享的交換體系和數據服務平台,網上實時查詢辦理,實現政務通、企業通和居民通。武漢市強化集中統一的示範園區領導管理體制,重點園區均由各區的區長兼任園區管委會主任,分管工業的副區長兼任管委會副主任,並負責日常工作,切實加強園區建設領導。


推薦閱讀:

TAG:北方 | 城市 | 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