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談 | 羞愧感到底從何而來?

臨床談 | 羞愧感到底從何而來?

當我們說到施虐與被虐時,許多人會把羞愧感和虐待的影響內化,堅持認為他們現在的感覺、思維和記憶是不應該有的,或者是他們自己本身的錯。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使得人們對受害者的一些麻木不仁的攻擊和評判非常容易。

受害者被認為是脆弱無能的,如果他們在心智能夠更強大點、情感更堅強點、或者採取更明智的行動,他們就不會受到傷害了。或者,他們被認為是被欺騙或只是反應過度,是受害者自己心理不夠健康,而非他們遭受的虐待有多慘。這兩種觀點進一步加強了受害者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錯了,都是因為自己才會遭受虐待——這顯然是羞愧感的標誌。

1.對傳統觀念中羞愧和虐待的不同理解

例如,大多數人認為虐待就是強一點的人傷害弱一點的人,弱者被強者攻擊受到傷害;處理攻擊和傷害本身往往不那麼困難,因為這個人可能真的受傷了,需要去醫院。儘管如此,從心理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這個人走到一個像我這樣的治療師面前說,「有人傷害了我,我們能談談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模式與傳統觀點和使問題複雜的觀點不同。假設我打你,你說,「嘿,很痛」,我說,「我不認為那會很痛。你是不是有毛病?」當我打你的時候,另一個人出現了,他也和你說:「別這樣,你自己先惹他的,你太敏感了,可能你不該對大衛說這些話」,然後現在我否認打你的事實、拒絕或責備你。

另一個人和我親眼目睹了這場襲擊事件;當你來找我做治療,你不是說:「嘿,我受傷了,」你反而會說,「我為什麼這麼敏感?為什麼我要激怒別人?我怎麼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羞愧感問題,也造成了一個更複雜的心理問題:現在你內心中的一部分也存在一個證人,他和最初羞辱你的外部證人相認同。這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你問題並不是你造成自己受傷害的。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當我談及羞愧感和虐待時會用到的比喻。

比方說,你給我看了你的手上的刀痕,我不是說,「哦,看起來你割傷了自己。讓我們把它縫起來,纏上繃帶,給你一些止痛藥吃」,而是說,「那裡什麼都沒有。你沒有出血。你不該把你的手伸過去。」現在,我正在用一種忽視、否定和責備的信仰體系來掩飾讓你羞愧感的傷害,那麼你來找我,不是說:「我傷了我的手。幫幫我,醫生」,而是說:「我為什麼把手放在錯誤的地方」?這個信念系統是很難被破壞的,因為目擊者看到你受虐之後的最初反應讓你感到羞愧。如果這是你在這些情況下得到的唯一回應,那麼你很難對自己有一個更加有愛的評價。

2.我們怎樣才能從羞愧中痊癒?

如果你受到了在場證人的傷害和羞辱,這需要在場的其他人,才能夠幫助你獲得療愈。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我必須:

(1)不要忽視你,即使別人和你說這不是什麼大事。如果你表現得經歷了一件大事,那麼我接受這對你來說是件大事。我也會深深地相信你;

(2)不否認或者攻擊虐待和創傷對你帶來的感覺、痛苦和傷害。

(3)不問是你做什麼了才導致這個問題。我必須作為一個治癒的存在,而不是一個羞辱的證人。我會以一種不帶羞辱的方式來看待你。我是一個治癒的證人,或者是一個有愛心的證人,深信你並支持你的反應,甚至鼓勵你承認自己的感覺,並不時地表達出來,比如,「哦,這件事真的很傷人。我對此很憤怒。」對你的情況建立那些恰當的感覺會讓你內心的證人說:「我真的發生了一些事情。沒有什麼是錯的。的確有人傷害了我。」

3.羞恥與每個人的療愈有關嗎?

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羞愧感。我在自己的病人中見證了這一點,他們經常以羞愧的態度來問我各種各樣關於羞愧感的問題:「我有病,你能幫幫我嗎?為什麼我要在人際關係中做這種事情?為什麼我要用這種不好的東西?請阻止我這樣做,幫幫我吧。為什麼我那麼敏感?為什麼我會生氣?為什麼我會沮喪消沉?」

也有許多人說:「我去過醫院挂號,我試過針灸,我還去找過兩個治療師,但是仍舊找不出我出了什麼差錯。」很顯然他們驚慌不安,感到羞愧,認定自己身上哪裡出問題了。這種特有的態度則成為心理治癒過程中諮詢師必須要面對的一部分。

如果是我,我會通過詢問來加強他們的羞愧感:「你在想什麼?」或者「這對你有什麼幫助?」這些問題表明,問題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他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不是他們實際經驗的結果。我們可以幫助一個擁有所有這些感覺的人,但不是通過尋找問題,「你怎麼了?」而是第一次有人肯定和支持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感覺、想法、反應和記憶——通過以一種治癒的方式重新見證他們的經歷。」

當人們遇到挑戰和創傷時,當我們更有同理心去對待,不僅是敞開心扉更好地理解他人,與他們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我們也會對自己接受同樣的同情和理解;然後我們為一個社會的成長做出貢獻,它使我們確認和擁抱真實經歷和感受得到新的規範。

翻譯:鄭子玲

來源:Psychology Today

-------------------------------------------------------------------------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推薦閱讀:

TAG:情緒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