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更有用的事

那些……更有用的事

來自專欄人生不止兩種選擇

01

無論是讀書學技,還是上學深造,大多是因為他們在人們的價值體系里是「有用的」,而所謂的有用與否,就看一能不能當飯吃,二是否有暴富的可能,三,第二種不太切實際的話,那第一種是必須的。這時忽然想起一個滿懷音樂夢想的老師,對於我煩人的「十萬個為什麼」經常重複的一個回答:因為我要生存的啊。

這個回答很有效,因為很快我就問不下去了,進入無言以對的僵持狀態…

對啊,生存是個大問題,但對我而言,生活是個更大的問題。所以我的關注點一直在生活上,以至把它的對我的影響將至最低值。因為有一個事實我是明白的:真正來自於生存的壓力是極小的。更大的是源自外界的評價,與他人的比較。

02

曾經在嗶哩嗶哩上看過一個視頻,叫做《如何成為有趣的人》,裡邊有這樣一段表述:

與其說是生來無趣,倒不如說是宿命性質的生存意願使我們無趣,它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逐步掌握我們的意志,以便保持所謂的常態。然而,即使我們誠實對待自己的感受,我們可能依然很無趣,因為對這些感受了解得並不深入,於是我們只是浮於表面抒發自己的情緒,卻不去解讀這些感受的深層原因。我們會極度強調某件事多麼令人興奮、厭惡、亦或美好,但無法向傾聽我們的人輸出一些能讓他們多少產生共鳴的小細節或事例,而只有這些才有助於他們理解其中原委,於是我們最終淪為無趣之人。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分享我們的生活,而是因為還不夠了解生活所以無法分享。

因為不了解,因為所謂的生存而無暇了解,導致有人甚至覺得「有趣」都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基於對壓力本能的逃避,「有趣」便被歸入「沒用的」一類。因為不了解,所以沒用,那麼就完全沒必要去接觸了。然而主張無為而治的莊子在千年之前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03

心理學裡有一個針對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療法,因為是教授森田正馬所創,所以他的學生就把它命名為「森田療法」。主要的觀點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前者的意思是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後者意為改變自己需要改變的。

這個觀點,短短八個字,看起來風輕雲淡但,我覺得這對於一個心境正常的人似乎有些難度,更何況是一個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因為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有多少人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是需要改變的呢?相反,「我就是這樣子,我也沒辦法啊我也很絕望啊」「只能這樣了呀,我能怎麼辦?「我已經儘力了!我還能怎麼辦?」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並且引起了不小的共鳴。

所以,有用是第一要務,文章一般挑乾貨的看,事要挑有用的做,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生命。既要能緩解得了生存壓力,還要解決得了精神焦慮。但真正能緩解精神焦慮的卻往往在那些「無用」的事情上。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社會不但需要果蔬藥材,卻也一樣迫切的需要薔薇與地丁。

麵包是必需的,但玫瑰也必不可少。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哲學 | 生活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