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看古人如何過中秋
10-16
從《紅樓夢》看古人如何過中秋
這裡明確寫到了中秋節晚上,賈母和眾人焚香祭月的情形。其實中秋祭月也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據資料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中秋祭月習俗,如今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皇帝祭月的地方。 祭月,即祭拜月神,不是單純的焚香禱告就完事了,還要準備許多祭品,比如月餅、西瓜、蘋果等,據說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然後從輩分高低,全家人依次祭拜,這跟紅樓夢裡的描寫一致。 之所以要祭月,無外乎就是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雙全,合家平安等吉祥心愿。據說宋代祭月,男性一般求的都是功名利祿,女性則是求貌美如仙。一直到民國時期,祭月活動都很盛行,後逐漸式微,近幾年有重新受到了重視。 賞花賞月 中秋佳節,合家歡聚,自然不只是拜月,還有賞月、賞花等有趣的習俗。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少讀紅樓19 人贊了文章
文/夕四少 微信公眾號:少讀紅樓
又到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一樣,都是合家團圓的節日。 既是傳統節日,自然有許多習俗講究,如今我們所知的不過是賞月吃月餅而已,殊不知,中秋佳節,在古人眼中,是有很多有趣好玩的習俗的,《紅樓夢》里就寫到不少,我們不妨一一了解下。 焚香祭月 紅樓夢裡集中寫到中秋節的章節,主要集中於七十五、七十六兩回,雖然此時的賈府已經搖搖欲墜,不似之前盛況,但中秋佳節一樣非常講究。當下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台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
賈母是紅樓夢裡最有品味的老太君,她很懂得賞月必得在高處,因此最終選在了園子里的凸碧山莊。 中秋賞月的習俗一樣由來已久,最早始於魏晉時期,但並未形成習俗,到唐代才真正盛行起來,而真正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節要到宋代才被定為民俗節日。賈母便說:「賞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廳上去。眾人聽說,就忙著在那裡去鋪設。
賈母又命將罽氈鋪於階上,命將月餅西瓜果品等類都叫搬下去,令丫頭媳婦們也都團團圍坐賞月。
古人也多有賞月詩句,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等。
除了賞月,賞花也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節前後,正值八月中旬,這時候的應季花有桂花、菊花、海棠等。原文說「這裡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可知賞花是古人中秋必不可少的項目。 探春起詩社一回,也正值中秋前後,這一回賈芸送了寶玉幾盆白海棠,詩社也因此得名海棠社,眾人便做了海棠詩,後又做了菊花詩,可見海棠和菊花也是這個季節最常見的花。 擊鼓傳花 我們如今親朋好友聚會,多半都是直接吃吃吃,而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但每逢重大節日,古人卻是有很多講究的,紅樓夢裡有一個遊戲,一到元宵、中秋等節日,眾人都喜歡玩,就是擊鼓傳花。元宵節時,賈府玩擊鼓傳花,花是梅花,因元宵正值冬季,梅花正是時令之花,而中秋自然無梅,於是賈母就折了一枝桂花,可見擊鼓傳花的遊戲深受眾人喜愛,每當宴飲之時,都會玩上一回。 據文獻資料記載,擊鼓傳花的傳統最早在唐代就出現了,與寶玉生日時眾人玩的「拇戰」「射覆」一樣,都是酒宴上的一種助興遊戲。 擊鼓傳花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是群體性活動,人越多越好,越多月熱鬧,正適合合家團聚時玩,能夠促進彼此感情不說,更能在佳節助興,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同享歡娛。賈母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
如今的酒宴上有一種「過七」的遊戲,即類似於擊鼓傳花。規則很簡單:每人手持一筷,由一人開始,隨便報出一個數,依次數下去,凡遇到數字里含七或是七的倍數,皆不能說出,而要用筷子敲桌,並雲「過」,下一人繼續,若說錯,則罰酒一杯,然後從說錯之人繼續開始,如此往複。
講笑話作詩 我們現在的酒宴,也有遊戲,但多以罰酒為目的,紅樓夢裡的賈府,是赫赫揚揚百家的豪門望族,家宴遊戲,自然不僅僅是喝酒,而是以酒助興,以此可以衍生出更多好玩的法子。 眾人玩擊鼓傳花,如果花到誰手裡,不僅要喝酒,還要說一個笑話,而說笑話的習俗也是賈府過節最常玩的遊戲之一,賈母、王熙鳳等人都擅說笑話,尤其王熙鳳,常逗得滿堂大笑。 這一回賈府中秋,連平時一本正經的賈政也說起了笑話,只知道摟著小老婆喝酒的賈赦也說了一個,後來尤氏為了逗賈母開心,也說了一個,可見說笑話是最容易逗樂,活躍氣氛的一種娛樂方式。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說得笑話,說不了笑話,有別的絕活也是一樣,像寶玉、賈蘭、賈環等人,就沒有說笑話,而是做了詩。 其實也不難猜,對於賈府這樣的貴族,中秋佳節賞月,公子小姐們自然是寫詩作畫最多,所以湘雲、黛玉中途離席,後來兩人在凹晶溪館聯句,就連妙玉也在中秋續了湘雲黛玉二人的詩句。 還是落魄書生的賈雨村,在甄士隱的邀請下中秋小聚,也曾在當月先後作了三首詩,可見中秋對於古時文人來說,正是借酒助興,大發詩興之時。 桂陰聞笛 中秋佳節,合家團圓,有花有月,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不能少了音樂,樂為六藝之一,起源很早,據說在人類還沒有語言時,就已經能夠通過聲音的強弱和高低來表達情感。賈母品位不俗,有很高的審美趣味,不僅對美食、美景、美人有獨到見解,對音樂、戲曲等也有很高的造詣。
由此可知,賈母可謂是欣賞音樂的高手,知道這樣好的月色,也只有笛聲可堪與配,且是遠遠地隔著桂花樹,這樣萬籟俱寂之夜裡傳出悠揚之聲,聞著桂花之香,更添賈府中秋凄清之意。 詩曰「一聲長笛月中吹。」「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可見古人多喜在月下聞笛,如此備有一番趣味景況。 此時的賈府,早已大不如前,這年中秋,少了許多人,最重要的人物王熙鳳也在病重,薛姨媽一家也沒過來,賈母要聽笛,本是助興之舉,卻沒想「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笛聲一出,更感凄涼。 分餅品蟹 既是闔家團圓的佳節,遊戲再多,自然也不能少了美味佳肴,除了節日里必備的佳釀和各種美味,中秋也有其節日特有的美食,月餅自然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西瓜,再次就是螃蟹。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緻,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
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
賈母又道:「你昨日送來的月餅好,西瓜看著好,打開卻也罷了。」賈珍笑道:「月餅是新來的一個專做點心的廚子,我試了試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還可以,不知今年怎麼就不好了。」
據資料記載,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最早始於唐朝,北宋時期在宮廷流行,到明代成為全民皆喜的一種中秋美食,它本是中秋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分為很多種類,形狀,並不都是圓形的,最早有菱形的。說起餡料,就更是花樣繁多,我們都知道的五仁月餅,即包含了杏仁、桃仁、橄欖仁、芝麻仁、瓜子仁等五種植物原料種子,更不用說現如今的鳳梨、棗泥、豆沙、牛肉、蓮蓉等多種餡料的月餅了。 從明代開始,月餅多已是圓形,寓意團圓之意。中秋這天,合家歡聚,按習俗要分食月餅,在分食前,全家所有人口都要算上,有多少人就要分成多少塊,一塊不能多,一塊也不能少,且要大小一致。 西瓜在今人的眼中,是盛暑解渴之物,古代中秋之時,天氣早已轉涼,為何還有吃西瓜的習俗呢?西瓜與月餅一樣,也是拜月神的祭品,且祭拜時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西瓜不僅是解渴良品,關鍵它甜蜜多汁,似乎也象徵著幸福甜蜜的生活,包括月餅等,多是甜食,應該也有這層意思在裡面。據說如今陝西人過中秋,還有吃西瓜的風俗。上海人過中秋,除月餅外,還吃甜蜀黍的習俗,想來與吃西瓜是一樣的講究。 除了月餅、西瓜,中秋佳節最受歡迎的美食應該就是螃蟹了,湘雲曾在中秋前後舉辦了一次螃蟹宴,這螃蟹即是薛寶釵托他哥哥薛蟠弄來的,是「 幾簍極肥極大的螃蟹。」後來眾人就「 賞桂花吃螃蟹」,然後作詩,好不快活。 87版紅樓里,甄士隱中秋宴請賈雨村,即是吃的肥美的大螃蟹,還用了蟹八件。螃蟹成為國人餐桌上的美食,最早要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兩千多年歷史,到明清時期,文人雅士更是喜歡吃蟹。中秋佳節時,賞菊吟詩飲酒品蟹,可謂人生一大樂事。 我們看,古人過一個中秋節,又是拜月,又是賞桂,又是聞笛,又是擊鼓傳花,又是說笑話作詩,又是飲酒品蟹,又是分食月餅西瓜……樁樁件件,好不熱鬧,好不有趣,反觀我們如今的節日,不免單調乏味了許多。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