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反殺者」于海明為何無罪釋放?——聽萬俊人聊正義命題

崑山「反殺者」于海明為何無罪釋放?——聽萬俊人聊正義命題

6 人贊了文章

2018年8月27日21時30分許,劉海龍駕駛寶馬轎車在崑山市震川路西行至順帆路路口,與同向騎自行車的于海明發生爭執。劉海龍從車中取出一把砍刀連續擊打于海明,後被于海明反搶砍刀並捅刺、砍擊數刀,劉海龍身受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此案一出,便激起軒然大波,各界就于海明此舉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各抒己見。9月1日,江蘇省崑山市公安局和檢察院發布通報,認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一熱點事件終於有了結果,也彰顯著中國法制在「正當防衛」裁定上的一大進步。

在公檢法機關正式裁定之前,「崑山龍哥」的行為已被網民批評多次,網民們所不滿的正是其行為不合乎「正義」。那麼,正義究竟是什麼?我們憑藉什麼來評價一件事是否符合正義?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先生受「人文清華」講壇之邀,曾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發表《追問正義》的演講,且聽他如何分析正義命題。

「8·27」于海明致劉海龍死亡案視頻截圖

何謂正義?為何正義脆弱?

正義的本質是秩序和公平,其實質是人們公平對等地分配社會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們是社會的平等成員,社會對我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應有一個公平正當的分配。有一句話叫「公道自在人心」,就是讓廣大人民自己去感覺、體會和認識。一個權力機構是否公正,一項社會事業是否公正,一個社會是否公正,都必須讓全民參與,共同評判。一般來說,政府代表廣大人民的意願,由此產生的制度是基於多數人的共識,從而達成契合併設計改進。從根本上說,人民的普遍利益才能成為一個社會正義與否的基本標準,決不取決於任何一個集團、一個社群,或者某一種特權。

正義之所以複雜而又脆弱,是因為我們的觀念與現實生活常常存在距離,甚至矛盾。正義的脆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正義作為一套普遍的社會原則或規範,應該對所有人都有約束力。因此,它是絕對的、沒有例外的。但另一方面,對於個體來說,承諾和遵守正義的規範或者原則要求卻又是有條件的。每個人都在心裡說:只有當所有他人都如此這般行動時,我才會這般行動。

於是,就出現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少數人例外於正義原則的約束。無論是國家內部還是國際社會,如果有一部分人可以例外於正義原則的約束,那麼其他的人就會群起效之,正義原則就會因此而普遍失效,無法約束任何人。第二個問題就是正義的兌現。如果某一非正義或反正義的行為得不到及時而相應的懲罰,或者,如果某種正義的行為得不到及時而相應的獎勵,所謂正義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不義或反正義就會蔓延,直至無法收拾。

社會的正義實現需要很多條件、要素和環境,而非正義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是深遠的。通常來說,弱勢群體的正義訴求更強烈,因為他們在社會競爭等情境中常處於不利地位。當人們的正義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怨恨、懷疑、失望甚至絕望的心理和情緒,從而會對社會氛圍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萬俊人教授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演講《追問正義》

如何實現正義?

要使得正義變成一種堅強有力的社會力量和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需要許多社會條件的支持。

條件之一是制度安排,現代正義本身正是通過制度的安排才得到基本實現。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的羅爾斯教授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他的意思是正義是社會制度的最高成就:判斷一個社會制度好不好就看它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確保社會正義的另一個基本條件是社會的司法行政條件,尤其是我們的制度操作要及時有效地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如果社會正義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褒獎,非正義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懲處,就會動搖人們對社會正義和秩序的基本信心和信念,具體地說,是對某屆政府、甚至是某個政府領袖集團的信心。這一點也很關鍵。

最後最重要的社會正義條件是公民的正直美德和正義感。羅爾斯教授認為,在一個文明自由民主的社會裡,公民應該具備兩種基本品質。其一是「觀念正常」,即我們的生活理想。他稱之為善的觀念,就是個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理想和動力。

其二就是「正義感」。正義感是判斷一個社會道德溫度最基本的尺度。如果一個社會裡出現太多道德冷漠,那麼這個社會的道德溫度就有問題。很多人認為小悅悅的事情體現了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人們太冷漠。但是我們要問社會為什麼冷漠?什麼是道義?什麼是好?如果沒有這樣基本的正義感,民眾將不願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

當正義成為一個習慣,成為像空氣一樣的社會環境——很多政治哲學家將之稱之為「正義的環境」,那麼,我們社會的怨恨和質疑、道德懷疑主義和犬儒主義、機會主義、乃至道德頹廢和絕望,就會大大減少,直至消除。這樣的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生活於其中,幸福感才會不斷提升。

「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廣東省佛山市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

社會的非正義背後究竟是什麼?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但這樣一來,社會轉型時期,危險係數提升,社會風險加大,代價也不小。除了環境的代價,最大的代價體現在社會文化和道德。我們付出的社會代價,是社會的不公平。

我們的絕對貧困人數近7000萬。社會財富一味地增長而有人依舊被遺忘,這是社會最大的非正義,必須要改變。

而在社會財富非正義之外,機會分配非正義亦值得關注。

以教育為例,70年代末時,清華北大里來自農村的孩子可以佔到30%,甚至更高,但是今天只有10%左右是農村孩子。教育公平關乎到整個社會公平的未來。我們常說機會均等,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實際意義,比如我可能有機會和劉翔比賽跑步,但它的結果一開始就是註定的。重要的不是機會均等,而是獲取並實現均等機會的能力,而教育是最普遍有效的培養方式。

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是一個較為恆定的數。當我們分享了更多份額的時候,一定有些人失去了他們應得的份額,我們要學會同情社會弱者

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來說,不公平的問題還相當嚴重,必須承認。這不是某一個事件的不公平,或者某一個人的不公平,而是群體性、區域性、某些社會方面的不公平。毫無疑問,這是需要改進的。


萬俊人先生深刻闡釋了正義的概念及正義與社會的關係。

「小悅悅事件」並未過去,它是時代良心的一面鏡子,不斷督促人們自我反省,重新喚醒最為基本的正義感。

「崑山龍哥」的行為飽經詬病,于海明的行為引發空前支持,體現了人們對「不義」的抗爭、對於海明所屬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對正義的追求,時代良心的覺醒推動了案件的合理解決。案件處理結果維護了原本「脆弱」的社會正義,滿足了公眾對於正義的訴求、對邪不壓正的渴望

如萬俊人先生所言,我們追問的是正義為何脆弱,但我們真正渴望的卻是正義的強大,「崑山反殺案」只是冰山一角。唯有正視此類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才能越來越溫暖!


推薦閱讀:

TAG:正義 | 清華大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