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嬰兒式多標家長:永遠無法傾聽和相信孩子

【親子關係】嬰兒式多標家長:永遠無法傾聽和相信孩子

來自專欄新視界5 人贊了文章

我性格敏感多疑,老能察覺一些細微的東西,我媽老不相信我,一副不容置疑的不可置信的口氣,說我就是我多想,深深地孤獨感,嚴重影響心態,我經常懷疑自己……

這是一個學生的疑慮,雖然他沒有詳細舉例,但可以看出你已經處於相當抑鬱的狀態里了。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好幾種可能性,但主要是自己成就不高導致的:

1、父母自己成就不高,或至少一方把所有精力和心理寄託都轉嫁給了孩子。因為自己成就不高,便以愛孩子的名義長期和孩子較勁。

一個自殺的孩子說,小時那麼愛父母,他最大的心愿是幫父母支撐起一個家,希望父母有天可以不用再那麼辛苦操勞,而是可以穿上自己為他們備辦的華服美衣和寶馬香車四處遊玩。

其實這個是孩子的心理機制投射,他希望擁有一定的自我空間,而不是任由自己的人生被「辛苦操勞的父母」完全控制得無法呼吸,所以才說希望父母給自己一點時間玩樂。

而操勞的父母可能由於童年生活不幸、過度遭遇學習限制或沒有認真學習,而把人生過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樣子,於是根據過往經驗總結得出結論:要不是家裡太窮上不了學(所以再窮也拚命湊了學費讓你上學)、要是我被父母逼著成天干繁重的勞動沒時間上學(所以我們沒有讓你做什麼家務勞動),要是那時認真學習(所以你要聽我們的話認真學習)我們就不會過得這麼艱難。這是父母因自我不滿而對孩子進行的情感需求轉嫁。

關鍵的問題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只是為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的同時,帶動孩子一起去實現,而是單方情緒勒索式轉嫁,這就很可怕了。

雖然這不能說他們不愛孩子,畢竟他們認為只要孩子如何如何,就可以不必過得像自己那麼辛苦。但這種讓單方面讓孩子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愛,孩子頂多只能懵懂地理解一點:「父母是為我好的……」因此也不敢反抗。但這是一種需要有專註力和目標感的成人才有可能做到的要求,而且即使成年人也為好逸惡勞所苦,只有少數人才做得到,所以父母是在拿他們那個年齡階段的極少部分人才達得到的要求在壓迫孩子,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了。

2、由於成就不高、無所事事且精力旺盛,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

一些事業無成又不願意再深造的人尤其是全職主婦,他們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與孩子的自我意志博弈上。孩子上了中學,要逼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孩子稍有懈怠,便祭出「我為你含辛苦茹苦,放棄了XXX,你竟然這樣不爭氣」,孩子考大學時,還要干涉孩子的選擇自由,「你必須讀地球物理系,這樣才能進地震局,哲學系的人出來連工作都找不到……」孩子找對象時,「他家那麼窮,你嫁過去會受苦的,XX局長的兒子聽說正在找對像……」而後又用我如何辛苦地才把你培養出來來干涉孩子,但若孩子一去做點家務啊,幫手干點活啊,母親便立馬忍不住自己動手,畢竟,「為了節約出給孩子學習的時間嘛」,然後果斷把孩子帶成什麼家務活都不幹的廢物。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原來的,因為這些全職主婦自己已經沒有能力提升自己融入社會,適應不了激烈的職場競爭或創業維艱。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並且可能不惜一切代價,各種興趣班課外班都給孩子報著,只要寶貝孩子能如願以償地考上名牌大學,擁有社會競爭優勢,也就相當於自己成功了。結果使得孩子不得半點娛樂和空閑。所以一個受不了父母各種壓迫的北大畢業生,才給父母寫了萬言訣別書,十年都不回家。

其間有段話是這樣的:「我長話短說:一個剛從如前所述的學校環境中脫身的孩子在公眾場合被開不適當的玩笑,父母不幫反罵。那麼,他對父母還能有多少信任?他對參與社交活動還能有多少勇氣?他會因求助不得而何等自卑……隱患的集中爆發,社交和適應能力的早期缺陷,加上我選擇研究具體方向等等失誤,使我的學業異常艱難,不過終於一步步走了下去……過去無數的悲涼和傷痛像電影一樣閃過。我跟很多人談了這次和家人的衝突及相關的事,唯獨沒有再和家人談。我慨嘆: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我面臨一道二選一的題:認為我過去經歷的那些事情叫愛,或者承認自己缺少愛。我選了後者,因為前者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從那時開始,我用「情感的孤兒」來描述自己。」

完全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才使得孩子感受不到愛,使他們成為了情感的孤兒。雖然這種現象一再發生,可惜的是,卻沒有多少家長感覺自己是錯的需要反省。因為他們本心確實是愛孩子的,至於方式如何,實際會產生如何效果,他們是不管的。

比如美國曾經有個著名的實驗「孩子不哭才抱,不抱哭的孩子」,有一段時間媽媽們發現這樣做真的很省心,大家也覺得這樣教孩子,家裡人都清靜多了,省了很多事。但成年後發現,這些人絕大多數智力低下,欠缺基本社交能力,其中有一些是自閉症患者,有一部分精神病患者,還有一部分人成了犯罪和吸毒分子。

哭,是孩子不舒服的語言,可能是餓了,可能是便了,也可能是病了,長期的基礎慾望被阻斷,才導致了上述心理疾病。這是拿成人標準要求孩子的另一個佐證。

3、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傾訴

孩子幼年時期,不相信他們能照顧好自己飲食起居和學習,所以衣食住行和學習都得在他們的監督下才放心。這在他們嬰幼兒階段倒還有可行的理由,畢竟他們無法表達自己感知,又不能自主處理這些事務,全靠家人幫助了。但到了有語言表達力時,父母仍舊不願意聽孩子的話的比比皆是。

比如有次我坐地鐵,正看書時突然衝進來一個滿頭大汗的孩子,熱得直脫衣服。但後面緊隨其上的母親通過各種指責甚至是親自動手強行給孩子把厚厚的衣服穿上,完全不顧孩子的哭叫:「我熱啊,媽媽,等回穿不行嗎?」「等會兒就感冒了,你看我穿得比你厚也沒感覺熱啊……」這位媽媽沒好氣地說。

我便想起我和母親一起時,她也總喜歡讓我穿得很厚,完全不顧我是體熱質型人,一過十八度就只能短袖涼鞋了。所以每次和她上街都熱得想殺人。但她的理由是什麼呢,她說:「你看,我還穿了兩件毛衣。」

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我某年探親時,看到那個七八歲的孩子總是拒絕剝撈出來的雞蛋,父長就訓他:「燙什麼燙,泡到冷水裡的怎麼會燙,明明是你找借口不吃雞蛋……」孩子便一邊跳著哭一邊說:「真的燙得很痛啊!」我當時不信,也想充愛心人士,便說:「我來幫他剝!」於是伸手撈了一個,剛出水,一陣巨痛襲來:「媽呀,好燙……」隨著我的尖叫聲,雞蛋掉到了地上。大家全直了眼:「真的很燙啊?!」我沒有說話,你們一個個成人不是有高強度訓練,就是成天勞動手掌皮糙肉厚,當然可能只有溫熱感,他一個不事勞力的孩子皮嫩手薄,六七十度放在手裡不燙才怪。但是他們並沒有想過孩子沒有他們的承受力的問題,他們習慣了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別人感覺的真假,間接導致了他們對孩所言所訴的不相信。他們只要感覺孩子說的話與他們的感受不同,便一概質疑為假話。

這樣的遺憾卻一再發生著,卻沒有人似圖蹲下來,看看孩子承受極限和理解極限究竟能否和成人相提並論,更不用說去理解成人間還體質和思想各異了。

中國式家長特徵

這基本是中國式家長的常態,他們的嬰兒式思維只有簡單的對錯論,並且這對錯論還是主觀的自以為是的對錯論,這種對錯論通常建立在孩子「不聽話之上」。而不是客觀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們為何如此表達的出發點。典型的語言就是:」你還小,根本什麼都不同……「你現在要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有出息?」言外之意,只有聽我們的話,你才是好孩子。所以我曾一再說過,他們要的是聽話的孩子,而不是健康成長的孩子。多數父母思維還局限於貧窮時代的努力為孩子提供溫飽需求,逼他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們眼中的孩子的出路還停留在科舉時候——全家人傾其一生供養一個懶漢讀書考科舉,這個可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不能不讀書。完全不考慮人生的出路並不止一條,都逼著孩子往自己並不喜歡的獨木橋上去闖風頭,結果顯而易見,並不具備學習條件和學習能力的人都成了別人的墊腳石。但家長們並不死心,仍舊不斷地強迫著自己那不具備登科的孩子去作別人一將功成的枯骨之一。

這就導致了:你怎麼能不好好讀書呢,我們為你創造了那麼好的學習條件。其實是我們讓你幹不了你喜歡的事,你卻必須干好我們希望你乾的事。

多重標準的成人們用自己成人的標準去壓迫孩子,在生活打理和管控方面、在交流和人格對等方面,把早就該獨立的孩子當嬰兒看。他們認為孩子不懂事,照顧不好自己。在一些只有極少數非常有自控力的聖人才能做到的方面,他們又要求孩子是個已經長大的聖人。

對於自己管教錯誤導致的悲劇,他們用出發點是好的來為自己辯解,比如孩子因承受不了聖賢要求而叛逆、逃家或自殺等,而對孩子學習不夠好,考試或其他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方面,他們又從結果看:嗯,就是因為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不努力、不懂事……他們是結果的奴隸,很多缺乏力量、無法客觀中立的面對現實的人,總習慣承認自己的錯是在否定自己,他們抗拒、排斥導致結果的實際原因,當處於此種情況時,當然不能做到總結過去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理性的分析當下。只有不把自己的錯誤結果用好的出發點解釋,不把別人的結果當成別人全部的自己,才能跳出來以坦誠、真實、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接受自己應該如何修改意見。

但是,中國式家教,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說不說由我,聽不聽在你!


推薦閱讀:

TAG:親子關係 | 家庭 | 教育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