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上了大事兒——性、生本能與死本能丨白話精神分析

攤上了大事兒——性、生本能與死本能丨白話精神分析

來自專欄白話精神分析5 人贊了文章

作者簡介:許艷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師,家庭系統排列導師(師資),專欄作者。心理學從業10年,內心豐富而堅定,有超過2000小時的心理諮詢和授課經驗,善用心理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歡迎您關注我的公眾微信:許艷麗xuyanli179936680

今天我們來看看生死大事——人類的生本能與死本能。

我們所有的潛意識內容都來自這兩種本能。

一、什麼是生本能?

A.生本能是由 『自我本能』 和 『性本能』 組成。

1.自我本能:是指與個體生存相聯繫的一類本能。如飲食、自衛、呼吸、排泄等。作用是自我保護。

2.性本能:是指與性慾和種族繁衍相聯繫的一類本能。遵循快樂原則,包括幾乎所有的以快樂為目的的行為。有顯而易見的性器活動,也有藝術,旅遊,文化等娛樂活動。作用是種族保護。

弗洛伊德將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統稱為:力比多。

它們的特點是:

1.性本能的特點:可以延緩或者抑制,也可以升華或替代。

比如繪畫、歌唱等方式就是將原本的性器需求升華了,通過這些方式來滿足快樂。這種需要不用及時滿足。

2.自我本能的特點:如飲食、自衛、呼吸、排泄等,需要緊迫性的被滿足。不能簡單地從意識領域壓抑到前意識領域,也一般不能用升華或迂迴的方式來滿足。

B.(重點)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或性本能』是什麼:

1.性從嬰兒期就開始出現。

之前人們認為性是從青春期以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但弗洛伊德發現性生活從我們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表現。

比如嬰幼兒在焦慮的時候會通過摩擦性器官來喚起快感,以緩解焦慮情緒。養育者這時可以關注和關心嬰兒的情緒變化,但不需要去干擾他/她緩解焦慮的方式。

2.「性」的概念和「生殖器」的概念之間有明確的區分。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本能是可以通過升華和轉換後來獲得滿足的本能,基本上 性活動=高興。所以很多性行為其實都與生殖器無關。

比如在獲得獎狀時有人會用故作鎮定來掩飾內心的喜悅,這是因怕別人看到自己拿了獎狀太高興的樣子而感到羞愧。潛意識中他將『高興』賦予了性活動的意義,即這種高興就是性本能的轉化。所以他所感到的羞愧在潛意識層面里,其實是因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性活動』而感到羞愧。

3.性生活和生育這兩種功能經常是根本不一致的。性生活包括從身體的某些區域獲得快感——這一功能後來才成為生育的輔佐。

性本能遵循快樂原則,所以獲得快感才是我們從事性活動的重要原因。

比如有的人會享受在挖耳朵時的舒適感,其實這就是『性本能』的轉換形式之一。此時它與生育毫無關聯。

C.在弗洛伊德重新定義性之後,我們發現:

1.性慾和性器官的關係不再那麼密切了,性是一種更為廣泛的功能,首先以快感為目標,其次才是為生殖服務。

2.我們可以把性衝動看是含義極為模糊的詞語「愛」所指的那些衝動。

二.什麼是死本能?

死本能也叫攻擊本能、破壞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華的話說:「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

A.死本能的表現形式:

1.向外投射

2.向內投射

1)向外投射:表現為對他人或事物的破壞性、攻擊性、挑釁性、侵略性,或爭吵、鬥毆、挑起戰爭等;

2)向內投射:表現為自我譴責、自我痛恨、自我懲罰、自我毀滅、自我尋死等。

當死亡本能傾向於向外投射時,它就沒有必要來毀滅自我,這兩種投射間所表現的各種形式是可以互相轉化。

但是,當向外侵犯或受到嚴重阻礙或挫折時,它往往就有可能退回到自我,形成一種自殺的念頭或傾向。

例如,當一位孩子指責父母的某些行為,而被父母嚴厲的批評時,孩子就會感到向外投射的攻擊受挫,轉而攻擊自己。進而可能會常常覺得自己不好、痛恨自我、容易生病、經常感到心神不安甚至伴有自殘的行為等。

無論向外投射還是向內投射,死本能都不會消失,所以我們不可能修鍊成:既不攻擊他人,也不攻擊自己的狀態。

但死本能跟性本能一樣,可以升華和轉換:

比如使自己學習成績優秀,就是將學習成績轉換成武器去攻擊他人;

再比如從事評論員的職業,就是通過評論他人的行為舉止來進行攻擊。

B.人為什麼會有死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死本能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極表現,它的終極目的就是從生命狀態回復到恆定不變的無機物。

生命是從無機物演變而來,所以我們終將希望自己再回到無機物的狀態之中。就像樹木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所以落葉還想回到泥土中再去滋養樹木一樣。

同時,弗洛伊德發現人們會尋找各種方法來消除生命中的緊張和焦慮。而死亡是永恆地消除和緊張的唯一方法,這也是我們具有死本能的原因之一。

三.生本能與死本能的結合

A.生本能和死本能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行為里都同時存在性慾和攻擊動機。

例如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類的運動,打擊的過程滿足的是攻擊動機(即死本能),而你來我往的配合是滿足了升華之後的性本能。

B.弗洛伊德認為,人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意味著如果心理能力消耗在此心理機能上,就無法顧及彼心理機能,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此消彼長。

例如,每天忙於追求快樂的人,心裡能量消耗在生本能上,那麼死本能就會相對較弱,我們會感到這個人很陽光、積極;相反如果快樂太容易被滿足了,比如父母過於寶貝的孩子,他們就無需在生本能上消耗能量,這樣他們就會表現出更多死本能——自我攻擊或攻擊他人。

所以弗洛伊德發現:心理治療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幫助困擾中的患者釋放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從而釋放能量。

四.總結

生本能與死本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所以很多行為我們無法消除。我們只能通過更合理的方式升華或轉化它們,以達到讓我們更好適應生存環境的目的。

A.生本能任務:

使生命更為複雜,同時也保護生命。

越複雜就越不容易被消除,所以生的目的就是擴展成多元的狀態。

B.死本能任務:

把有機的生命引回無機的生命狀態。

落葉歸根是為了留出更多的空間和能量,以便於更好地滋養其他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在兩種本能之間相互衝突、相互調和,所以我們永遠在焦慮和緊張之下生活,這就是我們慣有的生命狀態。

參考文獻:

[1]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4]郭本禹《潛意識的意義》 [5]喬納森·里爾《弗洛伊德》[6]楊文登《心理學史筆記》[7] 維基百科[8]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

歡迎您關注我的公眾微信:許艷麗 ID:xuyanli179936680

推薦閱讀:

TAG:精神分析 | 生死 | 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