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父母,不等於你很冷漠

遠離父母,不等於你很冷漠

4 人贊了文章

縈繞在我們生命最深處的糾葛,

跨越不了的情關,

不是愛情,

而是我們對父母,

又愛又恨的感情。

文/周小寬

很多人談戀愛有問題、婚姻有問題、事業有問題、人際關係有問題,

焦慮、暴躁、無力、軟弱,帶著自己不喜歡的人格特質和自己搏鬥著,

直到來心理諮詢,直到試圖自我成長,結果發現,都是童年的創傷過不去。

今天搭地鐵,聽到站在我前面的兩個二十齣頭的女孩的對話。

「和父母相處太累了,我都受不了了」

「我現在已經想開了,自己開心就好,顧不了那麼多了。可能我是個很冷漠的人吧。」

童年創傷過不去,它就是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心底。

要麼掩蓋它,要麼接納它。

可是很多人因為是父母的孩子,一面心裡怨恨著曾經那樣對待過自己的他們,一面又繼續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和父母有著劃不開的界限,建立著不得不交融在一起的生活。

於是舊的創傷在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場景刺激下,讓我們不斷感到疼痛,而無法停止的刺激,無法遠離的父母,讓從未真正癒合過的傷口,一次次再被打開,翻出創面,逼得你不得不看,讓你痛徹心扉。

心理諮詢的來訪者的焦慮、強迫、對自己的痛恨對自己的貶低不接受、強烈的心理衝突,很多時候都是來源於過去童年的創傷以及現在和父母糾纏在一起的生活。

所以,想要遠走高飛,遠離讓我們疼痛的那個人,遠離讓我們陷入焦慮抑鬱對自己感到痛恨的那個人,是一些人心裡想說又不敢說的想法。

就像地鐵上的那個女孩,她說她已經想開了,要自己開心就好,不再和父母建立那麼深刻的關係,然後她說自己就是個冷漠的人吧。

就像我的來訪者,在我面前說出母親如何折磨她和妹妹,如何不願意見到她們快樂時,她馬上會說,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內疚,覺得自己太無情,狼心狗肺,「我媽也非常不容易,我應該體諒她」,她一面怨恨媽媽一面譴責自己,即使她的母親已經離世數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在內心怨恨過父母,覺得和他們的溝通太無力,生活在一起太痛苦,無數次想要遠遠的離開,甚至永世不再相見,轉念,又覺得自己簡直不是人,如此的冷酷無情。

孩子天然地愛著父母,這是人類的本能。

即使孩子在童年因為父母的問題遭受了心靈的創傷,但是愛父母這種天然的本能不會改變。

所以人會矛盾會有衝突。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恨父母,但另一方面,我們人格中的一個部分又會自我攻擊,去恨竟然會對父母懷有敵意的我們。

那些最後鼓起勇氣說自己就是冷漠並在實際生活中遠離了父母的人,其實不一定能真的在潛意識停止對自己這種冷漠和遠離的審判與攻擊。

他們有時會在無意識中懲罰自己,即使遠離,也不敢過得瀟洒幸福,要用自己的不幸福來平衡自己遠離了父母的內疚。

相比想要幸福的願望,抹除內疚感則是我們更為強烈的本能。

於是在恨與不敢恨,否定與不敢否定,遠離與不敢遠離的矛盾衝突里,很多人在煎熬下,心理負擔超負荷,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自己的現實生活也一團糟。

所以,無論是和父母的道別,還是和父母的和解,無論我們在這一世要以怎樣的關係和父母相處,保持怎樣的距離,界定我們和父母怎樣的邊界——這都是我們愛自己、尋找真實自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能迴避的部分。

儘管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本能,但是如果沒有理順和父母的愛恨情仇,沒有真正解除那個生命的封印,沒有理清內心的矛盾,自我實現,只是一個遙遠的夢罷了。

怎樣定義我們的父母,如何去接納我們對父母複雜的感受,最終建立自己完整的人格,會是一條很長的路,也是成長的道路。

但今天,我很想對那個地鐵上的女孩說,遠離父母不是因為你很冷漠,想要開心也不代表你就很自私。

不要忙著審判那個遠離了父母的自己。


推薦閱讀:

TAG:心理諮詢 | 親情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