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穀防饑有備無患!不要忘記我國歷史上72次飢餓記載

積穀防饑有備無患!不要忘記我國歷史上72次飢餓記載

來自專欄泥腿看客3 人贊了文章

中國有名俗話:「積穀防饑,有備無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豐收之年不要忘記囤積糧食,以防饑荒之年沒飯吃。這是中國人多少年總結的經驗,因為老百姓靠天吃飯的時間太長,歷史上中國遭受饑荒的歷史也太多。據史料記載的就有72次。飢餓不僅造成人吃人現象,而且大量民眾餓死凍死。所以豐年不忘飢年,是老祖宗幾千年來總結的規律。

據史料記載,從秦末漢初一直到民國時期,我國各地不同程度上遭遇過饑荒,這些饑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有的饑荒甚至比戰爭死亡人數都要多。從歷史記載看,這些大饑荒造成災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氣候因素

歷史上,我國遭遇的大饑荒與氣候變化有關。對於靠天吃飯的老百姓,天氣因素無法抗拒。據專家記載,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社會動亂,與4次小冰河時期有著密切關聯。第一次小冰河時期是殷商到西周時期,關於這次小冰河造成的災難,史料記載很少。第二次小冰河時期,則到了東漢末年、三國和西晉時,從這一時期的眾多農民起義和割據勢力看,國家因饑荒造成內亂。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獻帝興平元年時,全國出現了蝗蟲災害,老百姓種的糧食都被蝗蟲吃掉,因此,全國出現大饑荒,漢朝糧價高漲,還出現人相食的慘劇。比如,西晉將領拿著晉惠帝的宮女當軍糧令人恐怖。

第三次小冰河時期則出現在唐末、五代、北宋初,此時從全國亂局就能看出端倪。唐朝末年只剩下6千萬人口,北宋初年只有2千萬。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此時是第四次小冰河時期,當時全國氣溫驟降,我國遭遇了奇寒天氣,農作物大量減產,人口向溫暖地方遷徙,大饑荒引發的戰爭也增加。但當時明朝從美洲引進了土豆、玉米和紅薯等抗寒作物後,成為一時救命稻草。

二是戰爭因素。

俗話說有大災必有大難。人們要生存要活命,遇到災年時必定反抗。所以,只要大饑荒年就是戰亂不止的年代。秦末酷刑稅賦加劇了人們反抗,陳勝、吳廣的起義掀起了反對秦朝戰爭,一直到劉邦統一天下,戰亂依舊沒能停止。東漢末的農民起義,各種割據勢力為了能在亂世中分得一杯羹,混戰多年。

三國混戰更是如此,本來魏蜀吳剛穩定不久,又開始兼并之戰。隋煬帝時,三征高麗,又挖掘大運河,用的人員之多,歷史少見。再加上不注重老百姓休養生息,老百姓能不反嗎?有人說李自成農民起義是因為明朝崇禎皇帝沒發給他軍餉,其實,那時李自成那幫起義的人,連工錢都不發了,還吃不上飯,橫豎都是個死,不如反了明朝還有生的希望。

1942年,中原大饑荒,此時正是抗戰時期,而中原是日本最想佔領的地區。戰爭、災年疊加在一起,因戰亂死的、餓死的人太多了。所以打仗需要人,同樣農業發展也需要人,光打仗沒人種地。

三是人的因素

農業一直是歷代王朝大事,因為沒有農業,吃飯問題解決不了,什麼事都無從談起。所以古代越是重視農業發展農業的,該王朝就會興旺。越是窮兵黷武,不注重農業的,王朝就走下坡路。漢武帝、隋煬帝等人都證明這了一點。所以大饑荒也與人有關,與當朝皇帝治理水平有直接因素。一個不會治理國家皇帝,必定王朝內部亂局多,連老百姓日子都不好過,更不要說吃飯了。

現在我們為了房子,為了車子而奮鬥,其實,我們老祖宗卻為了糧食為了生存而奮鬥。俗話豐年不能忘記災年,現在感覺不到挨餓滋味,但我們又浪費了多少糧食。所以還是老祖宗的苦難與教訓還應記住,否則危機無處不在。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飢餓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