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L術後,手術醫生不會告訴你的那些事
小編從事骨科康復多年,接診過全國各地不同醫院做了手術前來康復的叉友,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我的手術醫生沒有告訴我這些呀」、「要是我早點知道這些,我的康復就不會這麼困難了」。。。好吧,手術醫生那麼忙,做好手術就不易了,不要怪他們。
本期,小編扒一扒ACL術後康復非常重要,而手術醫生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事。
1.手術只是你康復的開始
相信大部分叉友選擇手術治療的目的都是為了功能的恢復,然而手術只是幫你把斷裂的韌帶重建而已,你需要經歷大半年的時間來恢復。詳情見前交叉韌帶術後康復時間表。
學者們在兔子身上做了ACL重建術後韌帶的觀察研究:
人體亦是如此,重建後的韌帶須經歷缺血壞死、血管重建、細胞增殖、塑形成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康複目標,不同的禁忌症。有一部分叉友以為做完手術,一切就好了。而早在1982年國內已經出現這樣的案例:手術肢體石膏固定在伸膝30度,術後6-8周開始無支具的負重,第一年不允許參加體育活動,結果術後出現併發症包括膝永久的僵硬,疼痛,無法重返高水平的運動等。
2017年9月John T. Cavanaugh在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雜誌上發表了一篇「ACL Rehabilitation Progression: Where Are We Now?」。這是相對比較新、影響力較大的文章,文章重點提出重建術後除了考慮時間因素、還要面臨活動度、肌力、本體感覺、負重、行走步態、運動功能等一系列的問題。
2.不恰當的鍛煉也會導致你的韌帶鬆弛
我們之前做過調查,大部分的叉友都是網上尋找康復資料來指導康復訓練的。很有一部分叉友是聽其他的做過手術的「前輩」的經驗來康復,然而每個人的手術醫生不同,骨隧道不同,有的伴隨半月板縫合、內外側韌帶損傷問題,因此需要康復方案也是不盡相同的。
我們有遇到不少術後一年多發現韌帶鬆弛過來尋找幫助的叉友,可是他們中大部分並沒有再次受過傷。其實不恰當的鍛煉也會導致韌帶鬆弛。
這是用手指模擬ACL,接下來我們進行韌帶穩定度測試:用左手握住交叉的手指,將右手外旋,製造出來的力量讓手指的交叉變緊;如果將右手內旋,交叉就會鬆弛。(如下圖)
前者對膝蓋來說是穩定姿勢,後者為不穩定的姿勢。很多叉友術後呈膝內扣的,此時膝關節處於不穩定姿勢,在這個姿勢下去做鍛煉,可想而知,重建的韌帶並沒有得到保護。一般來說,韌帶鬆弛發生在一年左右,康復過程中不恰當的鍛煉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3.術後半月板的問題
這是個較少被提起的話題,而卻發生在不少的叉友身上,他們一年後複查MR報告說半月板撕裂了。小編找到這篇文獻(如下圖),報告找了72例單側ACL損傷患者的膝關節在ACL重建前進行了分析,並在術後進行了隨訪關節鏡檢查。
ACL重建時發現31側外側半月板和40側內側半月板正常。28例外側半月板和24例內側半月板進行手術治療,13例外側半月板和8例半月板撕裂小或不完全的內側半月板未接受治療。在隨訪關節鏡檢查中,在手術前被診斷為正常的組中有3例新的側向半月板撕裂病例和3例新的內側半月板撕裂病例。13例小或不完全側向半月板撕裂的患者中有2例需要切除,8例癒合,另外3例未發生進行性改變。8例小內側或不完全內側半月板撕裂中的4例癒合,3例表現出無漸進性改變,一例需要手術治療。
我們知道ACL重建可防止半月板撕裂的進行性改變,並可預防繼發性骨關節炎,而再來研究半月板損傷機制會發現術後生物力學改變、不當的鍛煉動作、錯誤的運動模式都可能導致半月板損傷。
上面動態圖為一名術後3個月的叉友,左側為患腿,我們可以看到在屈膝過程中脛骨過度外旋,那麼該患者在做深蹲練習時是比較容易導致外側半月板后角損傷的。
4.術後生物力學的改變
由於ACL重建術需建立骨隧道,那麼位置的差異也會導致股脛關節生物力學的改變,比如說脛骨內外旋不足或過度;還有很多叉友膝關節周圍肌肉失衡,導致股髕關節絮亂的不在少數,繼而導致上下樓梯或蹲起時膝關節疼痛。
(髕骨外移)
因此,術後建議找專業康復師進行評估後設計訓練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5.膝蓋手術,怎麼會影響足踝和髖
有學者做了研究,讓ACL術後9個月的患者與健康人群來相比。在研究對象身上裝了許多裝置來觀察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活動,並且讓他們做單腳跳、單腳側跳等動作。
結果發現,在做完膝關節手術後,往往膝蓋的疼痛會抑制前側股四頭肌的力量,但是身體依然要完成這些挑戰(跳躍、深蹲、或是其他功能),我們的身體就會長出力量再分布的方式,及用到我們臀部肌肉、小腿肌肉都會跳出來幫忙。但是這些久而久之,某些關節的壓力過大,而產生過緊繃的小腿,或是不會發力的膝蓋or臀部。
所以,膝關節術後不僅僅是練股四頭肌力量,一定是要訓練臀部及小腿力量的。
6.早期伸直訓練很重要
很大部分叉友術後只關注屈曲角度,忽略了伸直的角度。而在後期出現步態的異常、長時間走路或跑步後膝前痛。文獻「ACL Rehabilitation Progression: Where Are We Now?」裡面提到伸直角度不足導致股脛關節和股髕關節的關節運動學異常,這反過來又導致不正常的關節軟骨的接觸壓力和股四頭肌抑制。文章提倡術前達到完全伸展,術後儘快恢復伸直正常。
7.本體感覺訓練不容忽視
ACL術後,手術改變了神經肌肉反饋通路,本體感覺的訓練可增強膝關節周圍的動態穩定性,從而保護靜態重建組織免受過度應力或再次損傷。我們曾遇到不少叉友因走不平地面時導致膝關節扭傷。
一般來說當患者達到50%的負重訓練後,加入本體感覺訓練,然後逐步增加難度。
8.功能恢復包括日常生活功能和運動功能
很多叉友以為角度恢復了就等於功能恢復了,但是能夠完成日常生活動作(比如說上下樓梯、蹲廁所等)並不等於運動功能的恢復,如果沒有繼續進行功能性訓練,還有部分叉友術後一年多了仍然沒辦法跑步、彈跳、進行體育運動的。
這位叉友術後一年半,雙腿的對比圖。因活動度正常,卻不能彈跳來就診。我們給他加強了力量訓練及激活肌肉的啟動順序後立馬改善。
9.重返體育運動需謹慎
我們平台早之前發表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何時可以重返體育運動?其中需要提醒的是時間只是一個參考因素,重返運動前一定要進行功能評估及經過手術醫生的確認。
10.康復心態很關鍵
我們接觸過不下1000例的前叉患者,發現同樣是斷了叉,悲觀的人恢復效果遠遠落後於樂觀的人。有人會對疼痛特別敏感,有人會整天擔心做某個動作韌帶會不會松、會不會斷掉。只要你嚴格遵循康復計劃,聽從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不遺漏任一物理治療環節或者過度訓練,結局還會是好的。
以上是小編十年骨科康復的臨床經驗總結,當然小編是查閱了很大量的文獻資料,這裡不一一列舉。不恰當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多多轉發此文,幫助到更多需要的朋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