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五年之後五年的總結(其二)

博士五年之後五年的總結(其二)

來自專欄遠東軼事732 人贊了文章

這五年來,交流上的改進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之前的《博士五年總結》介紹了博士階段應有的交流能力,做演講,和同行交流,論文要寫得流暢,等等。這些是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應有水準。然而要是只做到這一點,只能說是一個合格的從業者。

再往上走,就應該要知道如何通過交流,去理解別人的期望,去爭取自己的利益。

【理解別人的期望】

中國和美國有一點非常不同:中國人往往努力幹活,相互謙讓,遇事忍耐,心裡期待著上頭的領導能公平安排;美國的慣例則是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說話,往往在會上吵得雞飛狗跳,直到找到大家滿意的平衡點為止。

中國這一套體系對領導的能力素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領導需要了解每個人的脾氣性格,需要估計會發生的可能情況,並且及時處理,而員工可以專心完成自己的工作。美國則把責任分攤給個人進行分散式決策,只要大家都理性,都願意為自己爭取,總會有一個還不錯的結果。

在美國這樣的環境下,交流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常覺得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周末加班無數,修完各種bug,卻看見別人和老闆關係好升職快,覺得自己在職場上被欺負而憤憤不平——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活幹得不夠多,並不是因為被人歧視,而是因為沒有產生有效的交流,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且努力。對公司來說,員工找到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這比每天工作時長要重要得多。可能打照面說個一兩句話,就抵得上幾周的工作和幾萬行代碼。這可能被以工作量作為唯一準繩的人認為是作弊,但世界往往就是如此運行的。

而為了找到正確的方向,需要一些「能說會道」或者說是「溜須拍馬」的能力,去作溝通。一個很關鍵的技巧是不要對任何事情說「好的」,「沒問題」,而是要停一下,想一想,多思考多詢問,多提關鍵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顯示出你確實理解了對方的想法,另一方面,給自己留足斡旋的空間。經常見到的例子是還沒開始怎麼討論,就一個勁地說沒問題包在我身上,回頭髮現自己沒聽懂要求也沒想過怎麼做,然後又礙於面子不敢問,這樣把自己折騰得夠嗆,績效又不好,責任又全在自己身上,真是虧大了。

在中國我們很少思考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往往都假定領導全知全能,自己付出的努力,領導應該都看在眼裡,並且及時給予公正的獎勵。但現實並非如此,大家都是人,沒有人多長几隻眼睛,偏偏往自己這邊多看兩眼。把它們歸為膚色問題,躲在受害者的被窩裡哭一哭,說兩句風涼話,心裡好過是好過了,但就沒辦法進步了。

再往上走,成為管理者之後,對交流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不僅對上對下都要理解期望,而且要從行為舉止中摸清遊戲規則,並且在遊戲規則里為組員爭取最大的權益。這可以說是做管理非常枯燥的地方,但也是有意思之處。

而如何去摸清規則,就要靠交流。很多時候規則會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經常會有「為什麼我的建議總被人否決?」「為什麼他們居然提這樣的項目?而上面居然會批准?」這樣的疑問,有時候甚至會懷疑人生。主要原因,是不同職階的人想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往往是普通員工想升職,經理們想招更多的人擴大團隊,總監們想的是如何提高項目的影響力,VP們會去想如何提升公司的品牌,維護公司的價值觀,等等。這裡舉的例子都只是通常的思路,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經常有驚掉下巴的清奇腦迴路出現。而每個組裡每個人思路的不同,各類人的個性和人員配比的不同,會造成千變萬化的遊戲規則和團隊微環境,必須既要謹言慎行,卻又要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要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與各個利益團隊充分及深入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摸不到脈絡卻又隨便說話,可能一兩個照面就被搞下去了。

能說會道,溜須拍馬的背後,是更充分的溝通;使盤外招,出無理牌的背後,是對規則更深的了解。不了解規則的時候,就應當虛心謹慎。我記得某部書里說過一句話:「居上位者,定有其過人之處」,深以為然。對此,我們得先存敬畏之心,後尋理解之道。而要解開這些謎團,就只有靠充分交流與認真思考。反過來,要是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大家都要聽自己的,沒有「我可能會犯錯「的意識,結局可能就如《三體》所說——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爭取自己的利益】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特別是歷史教育,往往會讓人去信奉弱肉強食的達爾文主義。大家常常對近代史耿耿於懷,想著落後就要挨打,想著要吃虧了要賺回來,看到贏者通吃為所欲為,看到輸者只能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很多小說都走這樣的路子,大家看了,代入主角爽一把,然後繼續這樣的思維方式。其實這種理解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太過粗糙也失之極端。人和動物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互惠互利成為主流,因此制定出來的規則也更加複雜。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已經分不出絕對的強者或者弱者,有人人脈廣,有人主意多,有人經驗豐富,有人寫代碼厲害,有人文章看得深,有人交流能力強,缺一不可,大家合作,才能雙贏或者多贏。

在這種情況下,明白自己的地位,決定自己想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努力爭取相應的權益,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策略。按照這樣的邏輯,一個人的處世哲學,也無法用幾個簡單的詞去概括,不管是「無私奉獻」或者是「明哲保身」還是「悶聲發大財」,都無法成為事前奉行的準則,而更多是事後的標籤和註腳。

在決定了自己的角色之後,當然要盡職盡責,但同時也要儘力爭取回報。可能是因為有長期互撕的歷史,美國很多細節都按照權責分明的方案設計,義務和利益是對等的,能站出來挑大樑,做成了就有好的回報。想負責一個大項目?給人給資源給時間,而壓力馬上就會來。我們的ELF OpenGo項目拿到很多資源,但與此同時每三天就要寫一個進度報告。而一旦有了結果,那就有機會給上面彙報和展示工作,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像這樣露臉的機會,就要好好抓住,把平時演講的功夫全都展示出來;寫總結的時候也要如實寫明,若是自己都謙虛退讓,那還有誰可以替著說話?

負責招人?可以拍板,但得陳述理由,仔細分析個人面試意見,還要接受各種詢問、異議甚至是質問。更大的責任是招完人還要負責對方的職業發展,經常聽到的問題是「你招進來,你帶不帶?」像這種單刀直入的問題,基本上杜絕了隨便招人的現象,更不用說關係戶了。這一塊往往殫精竭慮,因為風險是相當大的——招個牛人事半功倍;反之若是招人不慎,給組裡製造各種混亂,那得要脫掉半層皮了。

想管理團隊?那得要負責把握方向,定下目標,花時間去開會去溝通,給組員們以各種方便,還要在評定會上公平公正地講述組員的貢獻,找到各種理由給他們更好的待遇。如果自己的組員做得比別人好,那就找各種攻擊點據理力爭,直到大家相互間找到各自有利的地方妥協為止。這無關道德品行,純粹是管理者的義務。若是開會時畏畏縮縮,那為什麼大家還要跟著你?能吵架,才有尊重;而獲得尊重,對於管理者本身就是回報的一部分。

我以前的實習老闆從微軟跳入了我們的組,一開始他是我的老闆,後來成為同事,然後在會上為各自組裡的利益爭得面紅耳赤,開完會他對我說幹得好(good job)——

在那一刻,我覺得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褒獎。


推薦閱讀:

TAG:博士 | 人生感悟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