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不堪「羞愧」揮刀自宮,900萬女性墮胎,遲來的性教育要何時到達?

17歲少年不堪「羞愧」揮刀自宮,900萬女性墮胎,遲來的性教育要何時到達?

來自專欄精英說42 人贊了文章

中國孩子在成長中,似乎始終與「避孕套」三個字,保持著近乎「真空」的隔離。

在電影《一一》中,八歲的主人公洋洋誤把避孕套當作氣球,他好奇地往裡面注水,看著「氣球」越變越大。哪怕被氣「炸」了的老師一頓批評,洋洋仍然滿臉委屈,不明白玩氣球為什麼會被責怪。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飾演的主人公馬小軍,則把父母藏在抽屜里的避孕套,吹成了碩大的氣球。

電影中的現象並不是孤例,來自上海的李彥哲生於1991年,當他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科時,面對輔導員發來的避孕套,感到面紅耳赤、無所適從……

1993年出生的湖南男生湯俊巍直言,在進入復旦大學之前,他甚至還不知道性交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銀河曾說,性教育是否做好的關鍵指標,在於能否通過性教育避免婚前懷孕

當青春期懵懵懂懂地闖入身體,試想,一個連避孕套都不知為何物的孩子,又如何與Ta談論「避孕」。

在中國,傳統觀念下成長起來的家長們總是談「性」色變,彷彿這個「神秘又骯髒」的小秘密,與婚前懷孕、性侵、墮胎等亂象密不可分,殊不知缺乏完善的性教育,恰恰在一步步誘導這些現象的發生……

1

2017年4月,26歲的台灣女作家林奕含被警方發現於卧室上吊自殺。

回顧她的成長經歷,林奕含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在16歲時被家庭教師性侵,接近十年之久,飽受折磨的她最終不堪心理重負,選擇自殺。

但直到案件爆出,引發軒然大波,很多父母才驚覺對孩子性教育的嚴重缺失。

在林奕含的自傳式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她以主人公思琪的口吻,向媽媽說道:「我們家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彼時,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說: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性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家人的漠視,直接封閉了林奕含與父母溝通的渠道,也為林奕含之後的自殺悲劇,埋下了不經意的伏筆。

在林奕含患憂鬱症期間,她的父母曾為了解女兒,與她一起看電影。但在面對《鋼琴教師》《安娜床上之島》這類探討人類潛在情慾的電影時,林奕含的父母卻說「你就是太早開始看『這些東西』,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自此,林奕含自述「我此後再也不跟他們說我在看什麼、讀什麼、寫什麼了」。

就這樣,彼時的林奕含無人可以傾訴,她內心的傷口無法癒合,也不能恢復,只能不斷寫、不斷寫,一個人在眼淚中凝視深淵。

2

和林奕含一樣,大多數中國人的家庭性教育是缺失的。

2012年,在中國福建曾發生過一起轟動全國的事件:福建泉州安溪縣一名17歲的男孩,因陰莖經常勃起而感到羞恥和自卑,無比困擾的他最後竟在家中揮刀自宮,把自己的陰莖從根部割斷。

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面對自然的生理反應,卻引發了如此強烈的羞恥感,這件事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像福建安溪這個少年一樣,對性知識了解少之又少的孩子並不鮮見,未成年人偷食「禁果」導致懷孕、墮胎甚至廁所產子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性」是如此隱晦,面對孩子們對性的好奇,父母本能的反應大都是在尷尬、不知所措、難以啟齒到矇混過關、轉移話題間迅速過渡。

有多少80、90後在童年向父母追問「我是從哪裡來」時,得到的回答大多是開開玩笑的說辭:

「垃圾桶里撿來的」

「石頭裡蹦出來的」

……

孩子在好奇發問時,是對他們進行性教育的最好時機。然而家長們更擔心的是,害怕孩子在不該知道「性」的年紀,就知道了這件事。

然而,當父母一次次錯過向孩子們解釋性教育知識的機會,孩子們也明白了要繞過大人們諱莫如深的態度,「沒羞沒臊」地從網路和色情信息中尋求答案。

即便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由於缺乏系統的性教育知識以及社會意識長期對性的迴避,家庭中的性教育課堂依舊難以進行。

3

家長們羞於談性,皮球便被踢給了校園。

然而,面對生物課上冰冷的數據和人體解剖圖影像,老師大多點到為止:

「這一部分不考,你們稍微看一下就好。」

在現實中,迫於學業壓力和專業師資的匱乏,性教育課程往往被迫「讓道」,但男生們會反覆瀏覽、揣摩這部分知識,不時發出怪異的壞笑,但男女差異的好奇心並沒有在課堂上得到科學的解答。

對性教育推廣的阻礙不僅在於課堂,還存在於傳統的大眾觀念里。

荷蘭繪本《我從哪裡來》

2006年為12-15歲學生編寫的《青春期性教育讀本:快樂中學生》至今被廣為使用,但在提及精子與卵子結合時,並沒有描述性交過程。2011年出版的小學性教育教材更為詳盡,解釋了精子是怎樣輸送的,反倒被批為色情描寫。

優質的性教育內容極為少有,上網隨手一搜,大量少兒不宜的情色信息卻無處不在。

在課堂上嬉笑的少年們只記得,老師會在課堂最後總結,性行為有這樣那樣的危害,無論什麼時候要對性說「NO」。而在AV里,他們卻發現女優男優用極致的身材與姿勢暗示著,性行為有這麼多的好處,無論何時,你都要對性說「YES」。

事實上,性教育應當成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孩子需要獲得的信號是:「當你有任何疑問,父母永遠是你最靠得住的求助資源」,這場循序漸進的教育它還沒有正式開始,也不應該早早結束……

著名性學家李銀河曾說,性教育是否做好的關鍵指標,就是能否通過性教育避免婚前懷孕。

由於缺乏性知識,約四分之一的24歲以下女性誤打誤撞地懷孕,其中半數沒有使用避孕用品,要麼對此不甚了解,要麼無法獲取。

據新華網2017年2月報道,中國公立醫院每年進行的流產手術高達1300萬例,其中65%的人流者為20至29歲的未婚女性;50%的女性是由於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而導致意外懷孕的;同時,77%的受訪者表示對避孕並不了解或感到困惑。

據統計,中國只有10%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對生殖健康以及避孕方面的知識非常了解,多數女性自我保護意識薄弱。而在 2016 版的衛生統計年鑒上,中國在 2014 年和 2015 年的人流手術數目均為 900 多萬,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墮胎數目的巨大實則並不奇怪,在多數診所只管墮胎,絲毫不提供避孕建議,導致重複墮胎非常普遍。2013年,一項對近8萬名終止妊娠女性的調查發現,其中有37%是第二次墮胎,29%的人是第三次甚至更多。

這些冰冷的數據無疑正在警醒我們:性教育的匱乏,正在讓年輕的一代承受慘痛的傷害。

4

張北川曾經說過 : 「 在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這樣的說辭或許太過偏激,但仔細想來卻有其中的道理,艾滋病的加速傳播、少女懷孕墮胎、兒童性侵案等屢見報端,正說明性教育的迫切性。

全球範圍內,瑞典的性教育方式,堪稱全球典範。

1942年,瑞典的小學已自發地實施性教育;

1945年,更有第一本性教育教師手冊;

1955年,全國中小學更實施強制性教育……

自1933年起,經過長達80年的性教育實踐,不僅使瑞典全國性病的患病率極低,而且20歲以下女孩懷孕生育的情況幾乎沒有。HIV陽性的發生率從1985年到1999年止的14年期間,整個國家僅發現有5132例(其中同性戀48%,異性戀36%,吸毒15%,血液感染4%)。

這些例證通通表明,越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對孩子和社會能帶來極大的積極影響;如果只追求通過「杜絕性行為來防止青少年懷孕」,這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一條死胡同。

性不是洪水猛獸,它是我們生而為人必然經歷的一種體驗。

其實很多時候,方法很容易學會,但觀念和思維才是最不容易轉變的,而這往往是普及性教育的真正關鍵。

如果我們骨子裡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不轉變,那麼對於孩子的性教育,永遠就只能成為點到為止的形式。

參考資料:

南方周末·我們需要怎樣的性教育

經濟學人:中國性教育之現狀

爸爸暖心給女兒講生理期:父母坦誠,孩子才坦然

談中國式性教育:給了一個安全套,然後呢?

中國留學生談中美性教育差異:在中國這是個禁區

中國的性教育有多匱乏?這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為什麼說最需要性教育的,恰好是現在 80 後左右一代人?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英國文化研究領域海歸小碩,用心碼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二字,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TAG:性教育 | 女性 | 人工流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