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從哪兒來?

我們究竟從哪兒來?

1 人贊了文章

《人類簡史》讀後感

早就聽聞以色列歷史學家有一本「奇書」——《人類簡史》,假期有機會得以一觀,感受頗豐。這是一本不斷刷新我對歷史學認知以及對過去看法的書,但本書並非毫無根據的胡說,而是有理有據開創了認識歷史的新視角。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點是本書中的這樣一個觀點: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的生活秩序就建構在集體的想像之上。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適應著而周圍的生活,各種規章制度,法律條例,但幾乎沒有人想過他們的來源,而作者卻為我們指出了各種規約制度的來源——人類的集體想像。的確是這樣的,人們社會秩序的建構除了應有的物質資料以外,還建立在人們的共同構想之上,大家認同這種構想並且願意去遵守實現它。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也是重視自己的利益多於他人或是集體的利益,那麼怎麼才能讓人類社會按部就班的運轉起來呢?

答案就是依靠人類的共同想像,在遠古時期有部落圖騰作為精神的象徵,部落的人們願意去相信自己是這種圖騰精神的後代,因而也就願意為自己的部落兄弟而奉獻。在近代就表現為宗教信仰以及更為普遍的國家形式,國家形式也是建立在人類共同構想之上的,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答案。正如中華民族集聚的中國,我們心中有共同的信仰,形成了認同的文化,我們是炎黃子孫的後代,千百年間人們對這種信仰堅定不移,而這種信仰追根溯源就是我們的老祖先在之前就建立的民族共同構想。對於宗教就更是如此,有相同的信仰,相同的追求,因而可以將他們團結起來完成許多個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任務,從而推動集體向前發展。

還比如現代經濟的基礎也建立在對未來的信任之上。過去的經濟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就是人們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就像是一塊大餅,爭搶的人越多,大家分到的東西就越少,所以大家都不會有什麼投資行為,就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而近代資本主義帶來的「消費主義」以及「自由主義」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能夠基於對未來的信任(也就是未來能夠收回這些成本)而提前預支未來的資金投入。這也是一個顛覆的觀點,我們如今認為貸款花錢開店先投入資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原來,人們沒有建立起信任機制的時候,想開一間麵包店一定得有麵包,但是沒有麵包店就沒有辦法做麵包,因而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沒有麵包也沒有麵包店,這也是經濟沒有辦法向前快速發展的一大原因。

這本書文風輕快,文筆精妙,深入淺出,是少有的拿起來就難以放下的歷史學著作,跟隨作者做了一場從遠古到現在的旅行,意猶未盡。我原來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是隨著讀的書越多,思考的東西越多,也就越來越覺得「人是萬物的尺度」也許是真正有道理的。雖然客觀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果沒有被人們所認知的話,就不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也就對人類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而且人類所建立的標準即使是不斷地完善也終究會是接近真理而永遠不可能達到,總會多多少少沾染上人類主觀性的特徵。因而我認為無論客觀世界是怎樣變化的,人類總是傾向於活在自己或是集體打造出來的世界中。

推薦閱讀:

TAG:人類簡史書籍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