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一份被低估的事業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24 人贊了文章
旅行很辛苦,但很多人喜歡旅行。旅行帶給人的意義是什麼?放下現實生活的壓力,接觸不同的風土人情,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總之,向外去釋放自己,探索世界,探索人類。
真正地旅行者並不期待通過旅行一定能得到什麼,更在乎的是從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去體驗不一樣的心情。如果你特別期待從旅行中得到些什麼,反而讓人心情緊張,感受不到旅行的意義。
心理諮詢,是一種向內的探索,一段心靈的旅行。久遠的記憶,壓抑的情感,未完成的事件,幻想,夢,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浮現和理解,從無意識到意識的轉化,帶來了心靈的整合和寧靜。
那種微微放電般的、略帶痛苦和勞累的、欣慰加感激的,有時又情緒起伏的體驗,伴隨著心理諮詢的過程。與內心世界的深入聯結,對自我的豐富探索,以及伴隨著的新認識和新體驗,這些均是心理諮詢能帶來的獨特的、珍貴的東西。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種心靈旅行的價值,只把心理諮詢定位為一種治療癥狀或痛苦的手段,以為心理諮詢只對那些被痛苦折磨地不堪忍受的人才適用,正常人沒必要心理諮詢。
這,大大低估了心理諮詢的價值,也阻礙了心理諮詢行業的發展。
由於這種狹隘的觀點,他們關心的問題往往是:「心理諮詢有效果嗎?」如果我回答說「有效的」,他們會進一步追問道:「哪,多長時間會起效?」
後續的問題一般較難回答,因為起效的時間點因人而異,既取決於個體本身的狀態(個性特徵、社會支持、人際關係等),也取決於諮詢師的能力,還有彼此關係的匹配性,等等。很多效果在潛移默化之間發生著,甚至在結束諮詢一兩年之後,才被來訪者深切地感受到。
我完全理解這些來訪者的心情,畢竟,是癥狀和痛苦驅使他們前來尋求諮詢。而且,花了錢和時間,如果沒有效果,那麼,他們會為自己這個糟糕的決定而自責。如果是在周圍人的反對聲中來諮詢的,更加會加重內疚。
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要先說明一下,心理諮詢是有效果的,這些效果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貼上一個比較權威的研究結論,這是綜合了很多心理諮詢療效研究的元分析結果:
說明:16次諮詢至少提供了 50%恢復常態機能的可能性;26 至28次諮詢提供了75%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更想說的是,心理諮詢適合大部分人。找個諮詢師,用半年或一兩年的時間,花費數千到數萬的費用,來進行這種自我探索和成長之旅。這種事情,看上去很奢侈,但其實很值得。特別是一些在錯誤或問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更有必要通過心理諮詢的過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生。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健身、旅行、禪修、養生,甚至為此花費數量不菲的金錢。對於心理上的探索和成長,雖然也有需要,但找個專門的心理諮詢師,做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卻仍然是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太貴了」、「沒時間」、「家人反對」只是一部分原因。
來做心理諮詢,似乎意味著「我要接受幫助」,或者「我是有問題的」,這可能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而不做心理諮詢,意味著「我可以自己搞定」、「我很健康」,這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很多人寧願自己一直扛著癥狀,給自己或別人一種表面上「健康」的錯覺,讓自己過上很糟糕的生活,也不願意通過心理諮詢來改變。但往往來做了心理諮詢後,才後悔地感嘆說:「為什麼不早點來,為什麼要過那麼多年痛苦的生活?」
正因為這種「病恥感」,很多來做心理諮詢的人,生怕別人知道,哪怕是自己的家人也要瞞著,東躲西藏地來做心理諮詢。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情,卻成為了見不得人的醜事,成為了弱者的標籤。
除此之外,對於不熟悉的新事物,人們往往不夠信任。
還記得有一次去某地辦事,當接待者知道我學的是心理學時,他露出的那種驚訝又略帶恐懼的表情。「心理諮詢師會不會看穿人的內心?」、「是不是我什麼都不說你都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人們經常會以類似的問題來調侃或質問諮詢師。對於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等,人們也許更能以平常心看待,但對於心理諮詢師,人們往往會投射神秘的或者可怕的心理成分。
還有人會找出一些心理諮詢師騙人的例子。雖然這樣的情況確實有,特別是行業初始發展期,但任何職業都有害群之馬,極個別網約車司機的違法行為,並不意味著絕大多數網約車司機都是壞的;少數心理諮詢師不道德行為,也不意味著大多數諮詢師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還有一些更深層的阻礙:害怕暴露創傷和痛苦;對諮詢師的不信任;否認問題的存在;害怕暴露痛苦後被諮詢師看不起,等等。這些更深層的阻礙本身意味著:當你敢於面對它們的時候,就能帶來成長和改變。
其實,心理諮詢並非僅僅是「接受幫助」,她更多的是給自己一次自我探索和重新成長的機會。平常,我們更多的是一個人探索,而心理諮詢,則是一次專業的、深入的探索。諮詢師並非比你優越,或者掌握了多少神奇的心理技術,他們只是在自我探索方面更為擅長,掌握了合適的方法,更能覺察到問題所在,更能發展出有利於心理成長的關係。
正如我在一篇回答中說的:「心理諮詢師與普通大眾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心理諮詢師會去認識與理解痛苦,而普通大眾往往迴避痛苦;心理諮詢師會鼓勵帶著痛苦過該過的生活,而普通大眾幻想著過上沒有痛苦的生活。」心理諮詢帶來了對待痛苦不一樣的態度。
我最後還想表達的一個觀點,給那些打算做諮詢,或正在做諮詢的來訪者:放下對效果的執著,給自己一些時間、金錢、空間,做一件新奇的「浪費」的事情,跟你的諮詢師一道去認識自己。
執著於對效果的追求,反而阻礙了效果的出現,因為這反映了一種抗拒:想早點結束這個心靈探索的「痛苦」之旅,早些回到「安全區域」。這就像那些希望一兩個月時間就能減重成功的人,因為他們不願意放棄習慣的生活方式,不願意麵對改變過程中必然的痛苦。
在感性上來看,人對於成長其實是排斥的,因為「痛並成長」是常態,而人們害怕痛苦,追求快樂。學習、健身、禪坐、節食、心理諮詢,過程中或多或少是痛苦的,只有堅持完成之後才會感受到它們的妙處。
我很欣賞這樣的來訪者,他們能夠放下對效果的執著,帶著疑惑進入了心理諮詢,一做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數年。看上去「傻傻的」、「不精明」的做法,卻讓他們受益很多。潛移默化間,無論諮詢師,還是來訪者,都能明顯感覺到變化:自尊穩定了,自主性提升了,外在關係更和諧了,與父母的關係改善了,以及情緒狀態的穩定,等等。
有些來訪者,即使經過了一兩年的諮詢,似乎沒有明顯的變化,但變化其實已經發生了,只是他們暫時感覺不到。往往會有結束諮詢一段時間後,在遇到某些事情時,他們真正發現,自己跟從前不一樣了。
所以,偶爾,我會意外的收到某些來訪者帶著感激的反饋,類似於:「非常感謝您,我發現自己真的有了變化,我最終選擇了我想做的事情,雖然困難,但做自己的感覺真好」;「我與爸爸的關係也改善了,我不再那麼恨他了,我真的沒想到能帶來這樣的改變......
有些來訪者可能不會直接這樣的反饋,但他們會以一些方式讓你感受到,比如某些節日的祝福,寫一些心理諮詢感受的回答,推薦其他來訪者前來諮詢,或者在我的文章下間或地打賞......
當收到這些反饋時,我心裡很高興,也很感動。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積極的意義,這是價值感最好的體現,也更加認同了自己正在走的職業道路。
另一方面,我很想對他們說的是:「真正需要感謝的是你自己,你勇敢地選擇了面對自己,你『浪費』了金錢進行了這次不一樣的心靈旅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很有智慧的選擇」。
不知不覺中,寫成了一篇帶有心理諮詢推廣性質的軟文,不過,這些都是我真誠的表達,就把它送給對心理諮詢半信半疑,還在猶豫彷徨的你吧。
————
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