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你若安好,便是月圓
來自專欄教育
9月24日
戊戌年八月十五
今日中秋
祝
天下人情滿中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與元旦齊名,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佳節。
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的起源,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農民為了慶祝豐收,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水調歌頭》
——北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在中秋節惆悵之時,想告訴天下人:人不能長歡,月不能長圓,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又何苦囿於這一時的分別呢?你和我都好好的,今晚的月亮也好好的,夫復何求。這句話放在今天,大概也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月圓」吧!
中秋習俗
1、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4、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廣西南寧等地。
6、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
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讀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望月懷遠 》
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
——劉辰翁《水調歌頭》
年年賞月,願人如月長久。
——白樸《念奴嬌》
中秋若沒能和家人團聚,遺憾
中秋若無月,更是遺憾
中秋時節,理當賞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
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司空圖《中秋》
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戎昱《中秋夜登樓望月寄人》
月是故鄉明,
人是家鄉親,
每次在這樣的月色里,
總讓人情不自禁
對家充滿了嚮往和深情。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將心中的千萬情誼,
寄於那一輪天上的皎潔。
唯願家人,一切安好!
借蘇軾心中的話
對大家說一聲:
你若安好,便是月圓!
祝大家中秋幸福,平安喜樂!
動手點個關注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