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教育】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隱形霸凌」!

【少兒教育】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隱形霸凌」!

來自專欄瑞思學科英語5 人贊了文章

Professor的一位家長朋友,有位四歲的小公主,叫May,目前正在上幼兒園小班。

May生來乖巧,幾乎所有人見到May後都誇她懂事。但是大約三周前,朋友發現May劉海下的額上有一塊隱約可見的淤青。細問之後,朋友的心沉入了海底……

「你的頭看起來軟軟的,來撞撞看!」

「這是什麼時候撞的?為什麼不告訴媽媽?」

May小心翼翼地說:「是今天在學校,被班上一個小男生抓著撞桌子時碰到的。」

那個小男生對May說:「你的頭看起來軟軟的,來撞撞看啊!」

May媽媽聽了非常震驚,問May:「有沒有跟老師講這件事?」

May說那個小男生一直阻止她告訴老師,所以她並沒有講。

May媽媽安慰了May,並且告訴她這樣的事以後一定要跟老師反映,並且回到家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

May媽媽隔天專門到幼兒園跟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也把那個小男生的父母叫來詢問。那個小男生本來死不認賬,朋友說要調監控視頻並帶他去警察局後,他才承認。之後他跟May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做類似的事情。

小男生坦言,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想讓爸爸媽媽多關注一下自己,不要老是圍著剛出生的妹妹……

朋友本以為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誰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她徹底崩潰了……

無論走到哪裡,May都要跟著媽媽

一兩周後,May在家時突然情緒不穩,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跟著媽媽,而且這種情況一連持續了好幾天。

May媽媽追問之下才知道,小男生又改戳May的胸口,一直戳。May很生氣,但她無法阻止男生的「惡行」,她的安全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戳擊中消失殆盡。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在這兩周時間內,小男生的「惡行」竟然毫無間斷!

May媽媽聽到後氣得快要發瘋,但同時又覺得非常難過,沒想到女兒才這麼小就被人欺負,難怪她的情緒會這麼反常。

May媽媽要求老師特別處置這個孩子,例如上課時坐老師身邊,使他與其他孩子保持距離等等。但老師說因為學校有監控視頻,認為這樣做不妥。

May媽媽覺得,除了轉校就別無他法了。自己既不能左右他人,也不能時時刻刻保護孩子,她對此深感無力……

聽完了May媽媽的描述,Professor告訴她,這就是典型的霸凌事件。

霸凌(英語:Bullying)指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於社會中,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並非只有身體的傷害才叫霸凌

Professor認為,那個小男生可能並不是故意要傷害May。正如幼兒園所言,他可能是因為在家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以在學校做了一些偏激的行為,以期獲得同學和老師的關注。他自己甚至不認為這是在欺凌小朋友,不認為這是錯誤的。

霸凌並不只發生在小學、初中、高中,校園霸凌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園的孩子還小,大多天真爛漫不具殺傷力,彼此之間最大的衝突不外乎就是爭搶玩具互相推搡,一旦衝突升級,老師會及時制止,所以在幼兒園裡並不會產生霸凌。

但是,Professor想告訴所有家長,不是一定要有身體的傷害才叫做霸凌。

當一個或一群人故意、重複、長時間地欺負或騷擾一個特定的對象時,這便構成了霸凌。言語霸凌是其中一種,如給他人取綽號、取笑別人、威脅、散播謠言等;又或是霸凌者聯合其他同學,孤立一個特定對象時,這也屬於霸凌。

幼兒園的小孩常常會因為一些很小的原因去孤立一個小孩,譬如不跟他玩,或是不願意坐在他旁邊等。當一個同學開始發動孤立的行動,其他的同學也會跟著做。

在大人的眼裡,也許我們會覺得小孩子就是這樣,今天跟這個玩,明天又會跟別人玩。但是如果我們不糾正他們,他們便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長久下來對被拒絕的小孩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這樣的霸凌行為我們稱之為「隱形霸凌」。而且Professor認為隱形霸凌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一點也不亞於身體衝突,更糟糕的是它不易察覺,孩子不告訴家長,家長是無從知曉的。

什麼孩子容易成為隱形霸凌的對象?

Professor經過長期的觀察,總結了以下三點特徵:

1、人際關係不良

被霸凌的對象通常比較內向,不善於跟別人互動;他們只有很少的朋友,甚至沒有朋友。

這一類型的小孩通常不善於察言觀色,所以比較不受歡迎。也因為他們沒有朋友,當遇到事情時,也沒有人幫忙,所以很容易成為隱形霸凌的對象。

2、缺乏自尊心

父母的過分保護或嚴厲讓孩子變得脆弱、依賴、不敢去探索。因為父母的干預和支配,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沒有自己的思想,導致孩子的「自我」發展受到影響,缺乏自尊心。

這一類型的孩子本身就是脆弱的形象,很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再加上當別人欺負他們時,他們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更容易成為目標。

3、外觀因素

也許小孩有某方面外觀的缺陷,比如肥胖等,都會成為被嘲笑、欺負的對象。

很多家長問Professor,怎樣知道小孩有可能被隱形霸凌呢?根據被霸凌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觀察,受害者通常會害怕去上課,對學校的活動失去興趣,往往會有緊張、憂鬱、頭痛、肚子痛、沒胃口、做噩夢、不明的傷痛等現象。

Professor通過調查得知,很多成人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承認自己曾經遭受過霸凌,霸凌並不罕見,如果父母能夠教會孩子採取有效的方式應對霸凌,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霸凌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

Professor在這裡分享一些美國父母教孩子應對霸凌的Tips:

1

直接忽視「霸凌者」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隱形霸凌,父母要告訴孩子應當第一時間忽視霸凌者,忽視其前期的言語上的戲謔或挑逗行為,快速走到一個安全區域,比如有老師或者更多其他成年人看得到的地方。

霸凌者所獲得的成就感之一就在於戲弄對方,讓對方表現出憤怒或恐懼,繼而進一步激發霸凌者的興緻;而當孩子無視、不在意對方的挑釁時,霸凌者很可能感到無趣而放棄。

2

保持冷靜穩定的情緒

當孩子遭遇隱形霸凌的時候很好地保持情緒的穩定對於孩子而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大部分時候,孩子遇到霸凌就會當場「懵」掉,而後任由對方的欺負。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要保持冷靜,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能勇敢的表達自己的反對,大聲的喝止對方就更好了。即使孩子做不到真正的勇敢自信,也要在霸凌者面前鼓勵自己假裝做到這一點,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孩子能夠堅決的大聲呵斥對方後快速離開,就可以打消霸凌者的念頭。

3

不建議以暴制暴

有一些家長可能會有「以暴制暴」的心理,甚至會直接找到霸凌者對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家長直接介入很有可能會導致事件的進一步惡化,而且家長同樣不應鼓勵孩子去挑戰霸凌者。很多家長可能會主張讓孩子學習空手道、跆拳道和拳擊等來保護自己免受霸凌。學習武術能夠強身健體,這件事情本身而言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在無意中培養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心理則是非常有害的。

當遇到霸凌事件的時候,Professor認為最正確的解決方式應當是儘快離開,尋求大人的幫助,而非以暴制暴、激化矛盾。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最大程度上保證孩子們的安全,而非讓其逞一時之勇。

4

尋求學校、老師的配合和幫助

解決校園霸凌事件,需要學校、霸凌實施者的家長、被霸凌孩子的家長三方進行溝通與合作。

一旦遭受霸凌,孩子和家長應當及時向校方報告,對霸凌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詳細商定事情的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對於「霸凌者」則應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學校的老師也應當對於被霸凌孩子的行蹤狀況進行密切監控,並且應當積極協調同學之間的關係,避免其受到孤立。

5

必要情況下求助於心理醫生

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也是十分重要的。欺負人的孩子往往不會因為簡單的批評教育就停止霸凌行為,在某些情況下,由於受到了批評,甚至會採取惡意的報復。所以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找到霸凌發生的真正原因,治療孩子的心理創傷並幫助其走出陰影才是治本之策。

6

讓孩子自己變得強大

有的家長在知道自己孩子被霸凌之後,就採取非常極端的「保護」措施,比如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甚至直接幫孩子轉學等等,這種做法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繼續受到霸凌,但是卻不利於孩子融入集體,不利於孩子和其他同學正常的交流玩耍。

很多時候霸凌並沒有嚴重到不可以解決的程度,而轉學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逃避,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Professor要告訴各位家長,應對校園隱形霸凌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變得強大,家長可以保護其一時,但無法保護其一世。

Professor說:

霸凌和隱形霸凌是不會自己消失的,老師和家長必須要介入才可以有效的阻止霸凌。也許我們會認為從幼稚園便開始跟小孩討論隱形霸凌有點太早,但是小孩子的觀念和行為是從小建立的,如果我們能及早發現,及早提防,平常多關心孩子,多了解孩子的狀況,從小教導他們要尊重別人,便不會有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

現在很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或者隱形霸凌,而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出霸凌他人的傾向時則並不容易注意到。如果家長一直放任自己的孩子霸凌他人,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會難以融入社會,他們很可能被成人世界的道德規則所排斥,面臨更多的失敗和挫折,甚至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因此,家長不僅應當關心孩子是否被他人霸凌,還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成為了「霸凌者」中的一份子。


推薦閱讀:

TAG:校園暴力 | 少兒教育 | 少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