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母乳性黃疸

簡要介紹母乳性黃疸

4 人贊了文章

雖然我自家寶寶在出生後沒遭受過黃疸,但是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卻總是聽到大家提及黃疸。很多寶寶在有了黃疸後,家長給服用茵梔黃,不願意照藍光。對此,我只能說,不要隨意服用茵梔黃,謹遵醫囑(這在孕寶視頻課堂裡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王慧卿醫生講解的「寶貝的健康知多少」中醫生有說明原因,其中黃疸值的計算方法也有介紹)。

下面給大家簡要說說母乳性黃疸:

都說寶寶半歲之前要儘可能的母乳餵養,這都把母乳誇上天了,那跟黃疸有什麼關係?

母乳當然好得不得了,如同一個人再好也有缺點一樣,母乳也有那麼一點點「不是」,甚至,這點「不是」比起它的那些優點簡直不值一提。但是,因為「母乳性黃疸」的普遍性,這點母乳的「瑕疵」又不得不提。

黃疸是新生嬰兒常見的體征,是由於種種原因引起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外在表現,即鞏膜(眼白仁)、皮膚、黏膜等被染成黃色。對新生嬰兒的黃疸,輕的不需要任何治療,嚴重者必須治療,否則可能導致嚴重後遺症。

大約50-80%的足月寶寶出生後第2-3天會開始出現黃疸,4-6天黃疸達到高峰,之後開始消退,大約14天完全消退。這個期間寶寶能吃能睡而且也能長肉,醫學上稱這種情況為「生理性黃疸」。醫學上所謂「生理性」問題都是不需要治療的一個自然現象或過程,是一種生理現象。醫學上規定生理性黃疸時血清膽紅素峰值是205umol/L(12mg/dl)。當足月新生嬰兒黃疸出現過早(出生後24小時內),程度過重(血清膽紅素峰值超過12mg/dl),持續時間過長(超過2周不退)就叫「病理性黃疸」。醫學上所謂「病理性」的問題就是需要得到及時關注,並決定是立即干預還是繼續觀察隨訪。病理性黃疸到一定程度,膽紅素沉積到腦組織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到這個階段後果就很嚴重了。所以當小寶寶的黃疸有「過早、過重、過長」的情況就需要看醫生了。

對足月新生嬰兒比較常見的一個病理性黃疸叫「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這是與母乳有關的黃疸。造成母乳性黃疸的原因分兩種,原因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

第一個原因是母乳不足,或者因為寶寶吸吮無力,總之寶寶沒有吃飽,所以又叫母乳不足性黃疸(not enough breastmilk jaundice),這種原因的黃疸發生時間跟「生理性黃疸」時間接近。醫學家們認為奶量不足時胎便排出延遲,胎便中的膽紅素可能重新被吸收入血液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增高,沒吃飽的新生嬰兒沒有力氣,吸吮更乏力,就更吃不飽,如此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黃疸,甚至也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這種類型的「母乳性黃疸」發生時間較早,又稱為「早髮型」(early onset)母乳性黃疸。事實上,按照這個機理,無論新生嬰兒吃什麼,母乳或配方乳,只要沒有吃飽都有可能出現黃疸。所以,這還不是真正意義的「母乳性黃疸」。

真正意義的母乳性黃疸(breast milk jaundice)跟母乳成分有關。研究發現,母乳中的一些成分如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和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s, EGF)與母乳性黃疸有關,前者可以幫助膽紅素中的成分從一種成分(直接膽紅素)轉變成另一種成分(間接膽紅素),而間接膽紅素可以在腸道被重吸收;後者可以促進膽紅素在腸道的吸收。這種類型的黃疸高峰出現在出生後2-3周,最遲12周(3個月)消退。所以又叫「遲髮型」(late onset)母乳性黃疸。「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嬰兒特點是一般情況非常好,能吃而且「長勢喜人」,膽紅素水平一般會逐日下降。所以,只要排除了病理性原因(新生嬰兒病史、膽紅素的經皮測定或血液檢查等),「遲髮型」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導致「膽紅素腦病」。

另外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鞏膜是最先被黃染,也是最後消退的部位。所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黃疸或者究竟是不是黃疸,或者黑皮膚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鞏膜判斷。

如果新生嬰兒出現黃疸並伴有以下情況需要立即到醫院就診:

1.精神不好,不想吃奶,哭聲小;

2.黃疸出現早而且逐日加重伴「母嬰血型不合」;

3.大便顏色淡如陶土;

4.小便顏色太深,如紅酒或者濃茶;

5.黃疸伴有任何爸爸媽媽自己不能解釋的表現。

推薦閱讀:

TAG:母乳餵養 | 黃疸 | 新生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