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可以很自律,憑什麼你不行?

TA 可以很自律,憑什麼你不行?

4 人贊了文章

大部分人的自律,都帶著一股半途而廢的無奈氣息,就像是一塊巨石,我們好不容易拿起來了,卻總是堅持不了多久。

說好了要減肥,卻總是三天兩頭抽不出時間來健身;說好了要早起,卻總是在鬧鈴響過之後繼續呼呼大睡;說好了自學課程,卻總是在晚上花大把的時間玩遊戲。

不過,我們也總是能夠看到,有些人的自律,舉重若輕,毫不費力。

比如,有個特別有意思的人 —— 傑克·威林克(Jocko Wilink)。他在海豹突擊隊服役了二十年,參與過伊拉克戰爭,之後負責訓練西海岸所有海豹突擊隊,退伍之後還跟人開了一家諮詢公司,教授領導力和管理經驗。

有一次,作家菲里斯特意請他來家裡做客,還讓威林克在家裡住了一個晚上。結果菲里斯的女友早上八點就把他叫醒了,說威林克好像四個小時之前就起床了,一直在看書,這讓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做事特別有效率的菲里斯就問威林克,為什麼非得早起呢?

威林克說,他的內心,總是有個感覺,時刻都可能有個敵人在某個地方,拿著衝鋒槍隨時和他搏鬥。而早起,能讓他獲得一種戰勝敵人的感覺。

早起,於他而言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他也已經堅持這個習慣幾十年了。

其實,早起就是一種自律。在威林克的眼裡,自律,不僅毫不費勁,而且還理所應當。

因為在他的字典里,有個座右銘叫 「自律 = 自由」。他認為,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自律地去堅持做一些事情。

做好了這些事情,你才能掌控人生各個方面的主動權,從而達成我們所謂的自由 —— 財務自由、時間自由、身體自由等等。

自律是原因還是結果?

對於威林克的成就,根本原因是他很自律嗎?我們是因為有了自律,所以才能夠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嗎?

答案是 NO。

很多人錯把自律當成別人堅持下去的原因,其實是掉進了歸因謬誤的陷阱里。

我們常常懊悔自己沒有堅持下去,感嘆自己沒有自控能力,把所有的失敗都歸結到自己是個拖延症患者。但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你不自律,自律只是一個結果、一個現象而已。

假設現在有兩個選項,你可以選擇背 100 個單詞,也可以選擇玩《王者榮耀》。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玩遊戲,因為那件事情是很多人喜歡做的。

所以能不能堅持下去的真正原因,在於你對於這件事情有沒有採取行動的慾望。而這種慾望才能真正地給你足夠的動力去自律。

自律只是結果,而不是根源。

我們看到別人做事情成功了,以為是因為他很自律,那就想錯了。自律地做事情,只是一種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他想清楚了自己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情,是 TA 感受到了內心的召喚。

內心的召喚,就是美化了的慾望。

而威林克的自律,就來自於他內心想要時刻準備好戰鬥的慾望。這種內在的真實渴求,能讓他早早地起床,靜靜地讀書,看似艱辛,其實只是我們和他活在不一樣的世界裡罷了。

定位自律的心智模式

既然自律來自內心的召喚,那就不應該源於別人的說三道四。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從眾心理,往往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就根據別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的選擇。

但是別人的意見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這就很容易造成我們的選擇和行動也隨機擺動,沒有可持續性。

所以我們要學會反思和質疑別人的意見,深究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 —— 我到底想要什麼?由此,我們才能把行動的控制鈕緊握在自己手裡。

就比如,有朋友讚賞我的畫,說我畫得很好。可是我心裡非常清楚,我畫畫尚處於初級技能的打磨階段。

而我持續畫畫的動力並不是來自於別人的認同和讚賞,而是我想成為有趣認真的人,一方面我可以從畫畫中獲得樂趣,另一方面畫畫可以提升我的專註力。

如果我以獲得別人的認可來畫畫,那我就很難堅持下去,更不可能樂此不疲了,這其實就是一種 「Be - Do - Have」 的心智模式。

先明確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才會去想做些什麼,之後才會有自律的行動,最後夢寐以求的東西也會隨之漸漸顯現。

當你想要減肥,那你的自律心智模式應該像下面這樣:

Be:先探索自己為什麼要減肥?

如果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那你就打開了思考的大門:有自信有魅力的人會做些什麼呢?他們肯定會喜歡出去社交,參加活動,而不是宅在家裡。而這時候他們肯定也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材,這樣才會自信地和別人社交。這麼一想,健身就成了剛需。

Do:既然健身已經成了自信的剛需,那我們自然會願意花時間去健身房運動了。

Have:自律健身的結果,就是你最後能夠擁有一直渴望的好身材。而減肥,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么?

人的內在定位準了,需求改變了,行動自然也就變了。而這樣的行動,因為有了持續的內在剛需作驅動,所以才會變得自律而長久。

自律,需要一個有意義的目標

有些事情,有了意義,才能走得更遠。

有意義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狀態,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數據。如果只是一堆看起來漂亮的指標,那就會窄化我們的視角,更不要說自律地堅持去達成了。

就拿寫作這件事情舉例,有的人會把目標定位成拿到公眾號文章的 「原創標識」,粉絲數達到多少。

這時候的你,努力更文,功利營銷,像極了離弦的箭,飛速而奔。你可能很快就達到了那些數據化的指標,但同時你也會很快消耗了自己的積極和熱情

最終,我們發現自己不過是從一個沒有公眾號的路人變成了一個坐擁 N 多殭屍粉的路人罷了,生活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而更可怕的是,後續行動上的自律,脆弱似玻璃,不堪一擊。

而當你把寫作的目標定位成一個自我追求的狀態,比如讓自己過上理性的生活,那你將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寫作這件事情。

寫作可以督促我們自律地讀書,學習,思考,使我們思維活躍,邏輯清晰,這不僅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上提升能力,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他人。

這種目標,自然會給我們更充足的動力去自律,甚至對於我們來說,自律地寫作,是件鼓舞人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事情

就像笑來老師說的,一件事情,賦予了意義,你就能夠找到耐心堅持的動力。

自律,當我們達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推得遠遠的,放到神龕去,默默地說:「看,那個東西很棒,不過,和我沒什麼關係。

可是,在有些人的眼裡,自律,不過就是內心明朗之後的順勢而為。

像剝洋蔥那樣,一片片扒開自律的偽裝,最後發現,自律,並沒有那麼高不可攀。

TA 可以很自律,憑什麼你不行?

微博:@新生大學

推薦閱讀:

TAG:自制力 | 時間管理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