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天時間疾馳1077公里,只為實現一次自我修行

拾遺物語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

平沙萬里絕人煙。

——岑參

「絲綢之路」是一個很多人都熟知的詞語,

從美麗輕盈的字面意思上,

人們聯想到的更多是奇幻的大漠景色和神秘的西域風情,

殊不知在美好的表象背後,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充滿著艱辛與磨礪的修行之路。

跟隨著2018雪佛蘭最美中國行極熱之旅的行程,

我們來到了吐魯番。

2018雪佛蘭最美中國行共有四段行程,

在經受過前兩站——

極高和極濕之旅的嚴苛考驗之後,

由探界者、創酷、索羅德和庫羅德組成的雪佛蘭車隊,

在吐魯番開始了極熱之旅的挑戰。

剛剛上市的探界者Redline尚·紅系列也適時加入,

成為整個車隊中的主角。

這次極熱之旅的行程恰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第一段完全一樣,

但因為是倒著走,所以也可看成是重走西行商販和僧侶們的回歸之路,

從吐魯番出發,

途徑蒼茫戈壁,翻越無垠沙漠,

烈日當頭,風沙漫漫,

穿過玉門關到達敦煌,

便是春風可及的華夏之地。

-

01

-

交河故城 | 窺見千年繁華

形似一片柳葉的交河故城,位於新疆自治區吐魯番市以西,

兩千多年前由生活在西域的車師人創建。

歷史上的交河城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是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因其扼守西域大小諸國的門戶,

更是古代王朝經營西域的必爭之地。

從公元前99年到前62年,

漢朝與匈奴在此發生過五次大戰役,史稱「五爭車師」。

交河城在一千多年的生命周期中起起落落歷經浮沉,

最終在元末毀於戰火,

前一千年繁華的西域重鎮,

到如今已在大漠的風沙磨礪下幾乎找不到往日的輪廓,

只剩殘垣斷壁孤獨的存在。

唐大詩人岑參有詩:

曾到交河城,風土斷人腸。

詩句的意思即便不懂古文也能看明白,

「風土斷人腸」,

說的就是交河一帶自然環境的惡劣。

雖然地處沙漠之中,

但創建伊始的交河城依靠著沙漠中大大小小的綠洲,

曾經也是耕地富足、牧草豐美。

然而隨著13世紀一場大旱的降臨,

整個吐魯番地區一整年顆粒無收,

自此整個中國大氣候進入了持續五百多年的相對寒冷期,

降雨減少,生存環境惡化,

土地沙化,農業生產力下降,

失去了關鍵的軍屯條件,

交河由此走向衰落。

如今站在交河故城面前,漫天的黃沙是唯一的主旋律,

雖然從那些矗立著的殘垣斷壁中,

昔日恢弘的宮殿、寺廟和街市仍依稀可辨,

但單調的黃色卻與呼嘯的風聲一起,

給所臨之人帶來強烈的壓抑感。

歷史曾多次向我們證明,

在無處不在的自然力量面前,

人類個人乃至整個群體的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

兩千多年前勤勞奮進的車師人一定不會想到,

多年以後在自然氣候改變的龐大力量面前,

他們的子孫後代竟是如此的無力。

對於現代人來說,依靠先進的技術,

除了保護自然和改造惡劣環境以外,

還能讓我們在大自然面有更多的生存辦法,

而汽車正是這眾多辦法之一。

更便捷的交通,使自然環境惡劣的吐魯番可以依靠旅遊和商業重新繁榮,

而這也許就是我們駕駛著,

有眾多先進技術配置加身的全功能中型SUV——探界者,

與整個2018雪佛蘭最美中國行車隊來到這裡,

最重要的意義之一了吧。

-

02

-

火焰山 | 名副其實的中國「熱極」

火焰山為人所熟知絕對是拜《西遊記》所賜,

唐僧師徒四人西行至此,

被終年烈火燃燒的火焰山所阻,

發生了「三借芭蕉扇」等故事。

不過,歷史上唐僧的原形玄奘法師其實並未到過此地,

而是選擇了吐魯番西北的高昌王城,

儘管文藝作品多有藝術化修改的成分,

但火焰山的中國「熱極」之名是名副其實的。

火焰山之所在地處歐亞大陸腹心,

深居內陸,遠離海洋,

周圍為大面積的乾旱區,

夾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格山脈之間,

橫亘在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中北部。

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

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

使得此地極度乾燥炎熱。

再加上山地裸露,草木無覆,

戈壁沙漠面積大,

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

而夜間則因為盆地過低,

熱空氣不易散失,

由此形成了北緯42°線以上世界唯一的熱火爐。

火焰山白天的最高氣溫可以輕易達到40℃以上,

最高記錄曾有過驚人的47℃,

而陽光直射的地表則最高可達80℃以上,

附近的民居多採用半地窖式或窯洞的結構,

材料用的也是散熱良好的土坯,

但即便如此,在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

無論是定居還是旅經此地,都絕對談不上舒適。

坐在探界者Redline之中的我們,

也許是從古至今火焰山的無數過客中最舒適的一群人了,

打開雙溫區恆溫空調,

幾分鐘後便與酷熱的外部世界徹底隔絕,

哪怕陽光直射進來也無妨,

而座椅通風對剛剛結束遊覽的我們來說,

簡直是救命稻草,轉瞬間驅散後背上的灼燒之感。

-

03

-

魔鬼城 | 蒼茫戈壁上的奇幻世界

從吐魯番出發一路向東,

我們便進入了蒼茫的戈壁灘,

而魔鬼城則是這片戈壁中最響亮的音符。

遠觀雄偉壯闊,令人不住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深入其中,便會感覺到魔鬼城非凡的恐怖。

走進眾多奇形怪狀的土丘中,

四周有如高樓環伺,土丘側壁陡立,

從側壁斷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積的原理,

腳下是乾裂的黃土,

寸草不生,四周一片死寂。

隻身一人時,

你需要用手使勁地掐自己的臉,

否則便不會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

哪怕不提那長年累月的狂風,

所帶來的各種悲鳴急切的古怪嘯叫聲,

即使在不刮大風的夜裡,也會讓人因為害怕而顫慄。

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這種地貌的形成原因,

就會立刻明白這裡環境的惡劣。

雅丹地貌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

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

經風化和風蝕作用,

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

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

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

而魔鬼城所在地區數百萬年前正是一片汪洋的淡水湖,

後來因為地質運動,氣候改變逐漸乾燥,

而恰逢地處風口,四季多風,

據統計每年大小風要刮到300多次,

7-8級以上大風每年不少於40次,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奇觀。

茫茫戈壁是天然的阻隔,

從古至今魔鬼城都人跡罕至,

直到有了汽車方才打破天塹。

戈壁灘的路況以堅硬的碎石為主,

這是對車身剛性的考驗,

探界者Redline的車身大量採用高強度鋼,

在合理的優化設計下,

既保證了輕量化,又達到了提高車身剛性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優秀的底盤調校,

保證了SUV這樣重心較高的車型,

能以更高的速度在戈壁灘中疾馳,

加減速和高速轉向都能提供足夠的支撐性和響應性。

即便如此,探界者Redline的懸掛也並不是一味追求堅硬,

即使在碎石密布的路面上,

仍然能夠過濾相當的顛簸和震動,

為車內乘客提供了舒適的駕乘環境。

-

04

-

敦煌 | 至此,春風可及

對大多數人來說,敦煌是再著名不過了。

敦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

自西南向東北傾斜,

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相連,

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平均海拔1139米。

這種東西向通道地形正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

而這延伸止步於敦煌。

西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不易穿越的地形阻隔,

敦煌於是成為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最後一個節點,

這裡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

中原、南疆、柴達木盆地和北疆,是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

交通樞紐的地位帶來了繁榮昌盛的文化,

在敦煌,漢族儒家文化、北方游牧民族、

西域諸國風情、西傳而來的佛教,南面吐蕃帶來的藏文化,

甚至是隨商賈而來的更遙遠的西方文明,

都在這裡交流融匯。

聞名於世的莫高窟,便是這眾多文化交融的印記之一,

持續千年的開鑿鐫刻,

使洞中佛像和壁畫的造型隨時代不同而造型風格各異,

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變化。

到達敦煌,離家便不遙遠,

於古絲綢之路上的行者,於此次行程中的我們皆是如此。

文人騷客筆下的「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說的就是離開敦煌就算是離了家,

再往西走,便不再是春風可及的華夏之地,

而只有無盡無垠的漫漫黃沙,

艱苦遙遠,充滿未知。

不似古絲路上的商賈和僧侶,

我們這一行有探界者Redline助陣,

便幾乎不用受這旅途的艱辛和沙漠的考驗,

但即便如此,

沙漠行車仍然是充滿挑戰的,

其中最考驗的首先是離地間隙,

其次是四驅系統,

幸好這些對探界者Redline來說都不是問題。

探界者Redline的離地間隙高達199mm,

較短的前後懸也使其擁有不錯的接近角和離去角,

在沙漠中不會輕易陷車,攀爬沙丘也更輕鬆。

而智能四驅系統能根據前輪打滑的情況,

自動為後輪分配動力,

從而使車輛獲得更豐富的附著力。

如果想要更放心,

還可以按下檔桿前方的AWD按鈕,

從而進入全輪驅動模式,

這時的探界者Redline已經進入了越野的最佳狀態,

整個沙漠行程里,

它幾乎沒有被難倒過。

充足的動力同樣是沙漠沖坡所必不可少的,

所謂「慢過水,快過沙」,

如果動力不足造成沖坡時停在半坡上是極危險的。

探界者Redline搭載最大輸出260馬力的2.0T雙渦管直噴渦輪發動機,

每次沖坡都一氣呵成,

強大的動力儲備根本無需釋放太多。

換擋邏輯和速度均表現優秀的9速HYDRA-MATIC?手自一體變速箱,

更是絲毫沒有拖泥帶水,完美配合發動機,使探界者Redline在沙漠中肆意疾馳。

整個極熱之旅行程的最後一站是敦煌南部沙鳴山的露營,

同樣的夜晚,

沒有城市的燈火和車水馬龍,

只有四周的沙海、帳篷和一望無際的星河,

令每個同行者都不盡遐想連篇。

露營的條件自然比古絲綢之路上的行者們優渥得多,

但儘管如此,

對於生活在大城市中養尊處優的我們來說,

仍然算是一段值得紀念的修行和磨礪。

在科技加身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幫助下,

我們用5天疾馳1077公里,

而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

卻是很多人生與死的考驗。

千年變遷,從古代絲綢之路的勞苦艱辛,

到現代交通工具帶來的便利舒適,

我們作為科技改變生活狀態的見證者,

同樣也肩負著用科技來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責任,

願這條回家之路,越來越好。


推薦閱讀:

TAG:自我 | 修行 | 時間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