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塞納河專題——《魔女的詩篇》歌詞賞析

塞納河專題——《魔女的詩篇》歌詞賞析

來自專欄中國當代偶像論44 人贊了文章

既然音源已經出來了,就先針對《魔女的詩篇》這首歌做一下詞曲分析。

這是我第二次給塞納河的歌曲寫分析,和上一次一樣,著重於「詞」,而只會簡單評價一下曲子(鑒於筆者本人音樂專業知識不夠)。

同時需要在開頭說清楚的是,詞曲永遠是一首歌曲最本質的東西,一首歌曲有了合格的曲(作曲與編曲)與詞就完整了,而MV最多只能算上是歌曲的輔助,而不能喧賓奪主。本文里出現的對於歌詞的分析,涉及到歌曲的主題可能和最後的MV不太相干,但這並不影響《魔女的詩篇》這個作品作為一首歌曲的完整性。

先做一下總體評價:整體上來說是一個完成度很高的作品,雖然有不可迴避的硬傷(主歌旋律風格突兀),但瑕不掩瑜。歌詞的含義深刻,和去年總選單《那不勒斯的黎明》一樣有深厚的歐洲歷史文化背景。但與此同時,歌曲的設定的文化背景對於中國聽眾來說比較陌生,因此會給聽眾對歌曲的理解產生較大難度。

因此,和之前那首《笨》不同,對於《魔女的詩篇》我就不直接逐字逐句地解釋歌詞,而是先幫大家梳理一下這首歌曲涉及到的歷史文化背景。而在這個梳理的過程之中,很多歌詞的含義就不言自明了。

1、「魔女」是什麼?

其實我們大陸使用的現代漢語里,「魔女」這個詞其實並不是一個十分常用的辭彙,或者說,平時我們很少會說「魔女」,而是使用其的一個同義詞:「女巫」。

是的,《魔女的詩篇》里的這個「魔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女巫」。如果我們百度一下「魔女」,或者「女巫」,這兩個詞都會對應到同一個英文單詞"witch",而釋義均是「西方文化中以超自然能力行事的女性「。而」女巫「這個詞條下,注釋者更是直接稱」女巫(Witch),又稱魔女」。

也就是說,女巫和魔女這兩個詞都是對Witch這一個詞的不同翻譯,魔女=女巫。

那麼為什麼歌名用《魔女的詩篇》而不是《女巫的詩篇》呢?一來,很明顯「魔女」比「女巫」來的好聽,二來,雖然「魔女」、「女巫」這兩個詞內涵一直,但是給我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當聽到「魔女」的時候,我們首先其實會聯想到「女魔法師」,或是「魔法少女「,雖然女魔法師從實質上來說就是女巫,但是由於哈利波特等作品的渲染,提到」魔女「,或者女魔法師的時候,我們腦海里出來的是她:

或者說,我們大多數人會把魔女的詩篇里的」魔女「想像成」哈利波特「里的女魔法師的樣子:

然而,提到女巫,我們一般會想到的是這個:

是一個穿著黑色斗篷,永遠煮著一鍋綠色湯藥,一臉兇相的老婆婆的形象。

然而,魔女也好,女巫也罷,雖然其在我們腦海里激發的第一直接印象有所不同,但是實質上這兩個詞其實指的是同樣一個概念:歐洲文化里使用著」超自然能力「(或者說魔法能力)的女性。她們騎著掃把,揮動著魔法杖,念著各種各樣的咒語。

說了這麼多,筆者其實想說的就是一個意思:《魔女的詩篇》里的這個魔女,其實就是我們一般廣義上說的」女巫「。

至於為什麼要繞來繞去說這麼多呢?唯一的目的是想繞開我們」赫敏格蘭傑「的這個直接聯想。不得不承認,哈利波特這個IP實在太強大,而如果我們一說」魔女」,就被直接帶到赫敏的那個形象里去,然後把整首歌曲想像成一個擁有奇幻色彩的魔法冒險故事(筆者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看到歌詞後才察覺到問題),那可能就和歌曲,特別是歌詞表達的意境離得越來越遠了。

簡而言之,從歌詞來說,《魔女的詩篇》不是一個哈利波特背景的魔法冒險式故事,題目中的這個「魔女」,也就是女巫,指代的很可能就是西方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女巫」,而整個歌曲所表達的主題,很可能和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魔女狩獵」(witch-hunt,也被稱為是「獵巫」、「女巫審判」)這樣一個十分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歷史文化現象有關。

2、魔女狩獵

魔女在很漫長的歷史現實中,其實是一個人畜無害的職業,很多時候,其在古代西方社會裡扮演的更多是類似於民間」女郎中「這樣的角色。而基於某些歷史和宗教原因,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西方的統治階級(教會)開始把」女巫「與」邪惡「聯繫在一起,把」女巫「標成了」撒旦附身「,從而使得女巫成為了」邪惡「的代名詞。

「魔女狩獵」,本來是把」邪惡「的「魔女」或者「女巫」從人群中找出來,從而對這些女巫進行處刑。但是到後來,這個行為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道德恐慌「的實踐。具體說來,就是人們會把世間的諸多天災人禍都歸結為某種」道德淪喪「所帶來的懲罰,這種」道德淪喪「一定有一個邪惡的源頭。而」女巫「這個時候就很自然地成為了這樣一個邪惡源頭的載體。

在近代早期(15-18世紀),歐洲社會極端不穩定,生產力的疲弱,連綿的戰爭,饑荒、瘟疫等等的填在人禍造成了上面提到的」道德恐慌「。這個時候,」女巫」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所有這一切災難的歸因處。

然而,職業魔女(女巫)的數量是有限的,但是常年的天災人禍卻接連不斷,於是,慢慢地,一開始的對於「女巫「的懲罰就變了味道。人們開始從本來沒有」女巫「的一般人群里,」尋找「女巫,這個」尋找「的過程就好像是一場狩獵一樣,實際上就是把莫須有的一些罪名安插到普通的女性身上。

畢竟,女巫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到後來,所謂的女巫狩獵,其實就是在把社會的不安定無端歸罪於無辜女性身上,給她們安上」女巫」之罪名,污衊她們是邪惡魔法的使用著,是社會混亂的源頭,通過對她們的處刑完成荒誕的道德慰藉。

那麼具體怎麼判斷一個女性是否為「魔女「呢?1486出版的《女巫之錘》全方位地為人們提供了」與女巫作鬥爭「的正確姿勢。這本書里不僅從理論的高度去論述了女巫的邪惡以及懲罰女巫的正當性,同時也提出了鑒別女巫的方法——嚴刑逼供。即採取包括「strappado」等等殘酷折磨的方式,使女巫嫌疑人坦白她們身為」女巫「的」事實「。如果」魔女「不承認的話,就繼續實施折磨,直到她承認為止。

strappado,雙手背後,被繩子捆在腰部,重量會集中在肩部,這種折磨手段可以直接致死

也就是說,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一旦一個女性被人們指認為」魔女「,那她基本其實就被認定為魔女了。因為她會被嚴刑逼供,逼供的結果只有兩個:1、她承認自己是魔女,2、不承認,繼續逼供直到承認。如果承認」女巫「的身份,等待她們的就是絞刑、火刑(活活燒死)等死刑,而如果不承認的話,她們很可能會直接死於嚴刑逼供採用的折磨手段。

總而言之,」魔女狩獵「就是人們把宏觀社會混亂歸因於一個具體的邪惡源頭——魔女身上,然後把普通無辜女性指控為」魔女「,通過對這些」魔女「的處刑,完成社會對於邪惡源頭的去除。

不難發現,」魔女狩獵「除了其行徑慘無人道,荒誕無稽以外,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大眾轉移對自身無法駕馭的宏觀混亂的恐懼「的一種方式。我們知道,所有時代的天災人禍都是有或深或淺宏觀原因的,然而大眾並沒有做宏觀邏輯歸因的能力,但是在天災人禍的巨大壓力之下,大眾卻是有明顯的焦慮與恐懼感的,這個時候,一個具體的載體便成為了轉移這種恐懼的最好方式。只要我們把邪惡的」魔女「找出來,將她處刑,事情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吧。

自然,事情是不會因為處死幾個被當做是」女巫「的一般女性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大眾確實在狩獵魔女的過程中尋找到了道德上的自我安慰。因此,「魔女狩獵」的重點,其實並不在於無故女性被安以「莫須有「的罪名,」魔女狩獵「的本質,其實是」魔女「們通過被動犧牲的方式,滿足了大眾通過對非理性道德恐慌的規避。大眾通過」審判女巫「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著」自我欺騙「,雖然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是至少取得了心理上的安慰。

3、歌詞分析

啰啰嗦嗦做了這麼多背景的鋪墊,我們再來看歌詞:

歌曲一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詞:

我的眼淚再怎麼汪洋,也澆不熄火光。

這裡的」我「是誰?為什麼」我「的眼淚汪洋,而這個」火光「又是什麼?通過上面的鋪墊,不難想到,這首歌很可能描述的是一次」魔女狩獵「的過程,歌曲以魔女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我「自然指的是被指認為」魔女「的女孩,而供認為魔女之後會被處以」火刑「,因而」火光「也就不難解釋了。即使女孩」眼淚汪洋「,也不可能免於火刑之苦。

當人們漸漸學會把慾望凝練成魔法

上邊沒有提到人們是怎麼選出無辜女孩作為」魔女「的。稍微推斷一下,村莊里一個不受歡迎的女孩,一個長相醜陋的女孩,一個被流傳為」蕩婦「的女孩,所有這一切世俗的好惡判斷在「魔女狩獵」的過程里都可以很自然的轉化為」你就是魔女「的無端指控,而這一指便是」千夫所指「。也就是說,世俗好惡、最基本的人情慾望在」魔女狩獵「的過程中就可以轉化為」魔女指控「的力量。

被指認為」魔女「的女性其實是沒有魔法的。而那些世俗好惡以及人情慾望在」魔女狩獵「這樣一個特殊場合下被轉化成了」審判魔女「的力量,這一點確實充滿魔幻色彩的。在這裡,世俗的咒罵轉化為」魔幻」的咒語,成為污良為惡的「神奇」魔力。

如果正義是被禁止的咒語,我願意在十字架上朗讀

這裡,誰是正義的一方呢?顯然不是作為審判者的眾人們,而是「十字架」上的「魔女」。十字架代表著處刑與審判,魔女在」十字架上朗讀「表示魔女接受審判。但魔女本不是魔女,而是普通的女性,因而其實並不會說咒語,她所朗讀的是正義本身。這裡的正義與邪惡是倒轉的。自認為代表正義處決邪惡魔女的眾人其實站到了」正義「(也就是魔女)的對面。

就讓我終結這時代

魔女希望以自身的犧牲來終結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什麼時代?是狩獵魔女的時代嗎?這個時代能夠被結束嗎?

戰場勝利的煙花怎麼綻放,也不會有花香

17世紀上半葉,歐洲的」三十年大戰「也是歷史上魔女狩獵的高峰期。戰爭以及伴隨而來的一系列天災人禍產生了」人間地獄「的景象,這也為魔女狩獵提供了豐厚的條件。戰爭,無論是哪一方的勝利,對於被指認為魔女的女孩來說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當權杖慢慢靠著沾血的布才能擦亮,

它只能賜福長出荊棘的土壤。

上面的介紹也提到,其實在漫長的古代與中世紀,女巫本身是一個人畜無害的中性職業。直到1484年,教皇 Innocent VIII 正式從」頂層「給女巫進行了」邪惡「的定性,從而開啟了長達3世紀的魔女狩獵運動。而實際上女巫狩獵的頂層動因卻更為複雜,統治者通過樹立典型形象,滿足各種各樣的統治需求。於是乎,權杖慢慢靠沾血(被指認為女巫的無辜生命的血)的布才可能擦亮,其結果必然是生靈塗炭。土壤便只剩荊棘,不會開出鮮花,而戰爭的煙花是不可能帶來花香的。

魔法,消失的魔法是我的回答

本來就不是魔女,哪裡談得上魔法。真要說魔法,那就是人心的邪惡與無力所產生的毀滅性的魔幻力量。因此,」消失的魔法「是我的回答。

如果沉默是最優雅的共犯,我願在王座前吶喊。

前面提到的《女巫之錘》這本書也可以叫做《有一萬種方法證明你是女巫》。這本書里列舉了經受女巫審判的的女巫嫌疑人的種種表現,而無論其表現如何,最後的結論幾乎都是:她這樣做,更證明了她是一個魔女。

如果被告過著不道德的生活,那麼這當然證明她同魔鬼有來往;而如果她虔誠而舉止端莊,那麼她顯然是在偽裝,以便用自己的虔誠來轉移人們對她魔鬼來往和晚上參加巫魔會的懷疑。如果她在審問時顯得害怕,那麼她顯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馬腳。如果她相信自己無罪,保持鎮靜,那麼她無疑是有罪的:因為女巫們慣於恬不知恥地撒謊。如果她對向她提出的控告辯白,這證明她有罪;如果她由於對她提出的誣告極端可怕而恐懼絕望、垂頭喪氣,緘默不語,這已經是她有罪的直接證據。如果一個不幸的婦女在受刑使因痛苦不堪而骨碌碌地轉眼睛,這意味著她正用眼睛來尋找她的魔鬼;而如果她眼神獃滯、木然不動,這意味著她看見了自己的魔鬼,並正看著他。如果她發現有力量挺得住酷刑,這意味著魔鬼使她支撐得住,因此必須更嚴厲地折磨她;如果她忍受不住,在刑罰下斷了氣,則意味著魔鬼讓她死去,以示使她不招認,不泄露秘密。

所以既然無論怎樣做都會被判定」有罪「,那與其沉默,不如在王座前吶喊。

而詩人記載魔法紀元最後一日憂傷的女孩,在淚中結束了時代。

歌曲的最後,終於點題。前面一首歌的內容,都是詩人筆下留下的」魔法紀元最後一日「的記載。是人在詩篇里描寫了一個憂傷的女孩,憂傷的女孩在淚中結束了時代。

在十字架上朗讀名為正義的咒語,

高塔不通向天堂那何必存在?

不甘以沉默做優雅的共犯,

我要在王座前吶喊!

最後,魔法紀元最後一日憂傷的女孩,

在淚中結束了時代。

在現實中,魔女狩獵到了18世紀後就漸漸銷聲匿跡了。到了18世紀後半葉,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進入了全新的紀元,魔女狩獵也和很多其它文化現象一樣,成為了人類文明裡古老的痕迹。

然而,魔女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嗎?魔女狩獵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4、現代的魔女狩獵,魔女與偶像

歷史上長達300餘年的魔女狩獵運動雖然早已消失,但在現代社會,」魔女狩獵」卻並沒有終結。

什麼是「魔女」?」魔女「本不存在,而是人們賦予」邪惡「源頭的一個具象載體,是對消極現象的非理性歸因。現代社會裡,人類從整體的層面來說對於各種天災有了科學的解釋,也掌握了很多社會運行的規律。但在更為複雜的社會現實面前,每日伴隨著巨大的信息洪流,人類大眾的普通個體其實和他們的前輩們一樣,很多時候根本無法把握現實背後複雜深遠的邏輯。

於是,和祖先們一樣,在面對自己根本無力處理的巨量信息面前,大眾還是傾向於把事情歸因於一個十分具體的對象,這個對象便是現代社會裡的魔女。

」戲子誤國論「、」娘炮論「,當代社會裡的」魔女「不盡其數。魔女們自然不是」聖女「,魔女本身只是普通人,只是有優點也有缺陷的普通人罷了。但是當人們學會把」慾望「化作」魔法」的時候,普通人便成了」魔女「——消極歸因的載體。

而審判了「魔女「能夠解決問題嗎?自然不能,但大眾還是在審判的過程中獲得了自我欺騙式的心理安慰和道德上的逃避。就像祖先們把」魔女「們活活燒死,期待著瘟疫的結束,後代們在網路上通過口誅筆伐審判著」魔女「,下意識的以為這樣就可以給自身帶來救贖。

回到塞納河畔。說了這麼多這麼多,到這裡,不管MV拍成什麼樣,我覺得都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這首歌僅僅是一個」奇幻魔法故事「了。

整首歌歌詞基調宏壯悲涼,充滿壯士就義的凜然意境:

鐵騎、眼淚、火光、殘章、慾望、黑雪、灰燼、正義、咒語、十字架、高塔、天堂、戰爭、權杖、沾血的布、聖殿、墓場、消失、沉默、共犯、王座、吶喊、紀元、憂傷女孩、終結、時代。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魔法故事啊。

承接上面說到的當代社會的」魔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偶像很多時候不也站在」魔女「的位置上么。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彼之魔女,我之偶像。

特別是身處高位的這16人,她們是一些人眼裡的偶像,確是另外一些人眼裡的魔女。偶像本身就處在視野焦點之處,承載了各種各樣的的喜怒哀樂。沒有錯,不僅有喜和樂,還有怒和哀。當我們把無端的」哀「與」怒「集中到偶像的身上的時候,當偶像僅僅被作為一個承接各種消極情緒載體的時候,被偶像作為某些人群心中非理性的歸因對象的時候,她們也就成為了某種意義上上的魔女。

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最後一句是:而詩人記載魔法紀元最後一日憂傷的女孩,在淚中結束了時代。

但是:

中文歌名上面的」endless story「又是什麼意思呢?或者說,魔女的詩篇真的有畫上終章的時刻嗎?

5、歌曲

歌詞說完了,稍微說一下歌曲。這首歌的前奏和副歌、以及第二遍副歌之後的間奏都沒什麼好說的,完成度很好,我個人覺得可以打85分。但是主歌和過渡段確實很有問題,這一點很多人也都說過了。主歌的幾句的後半句都太中國風了,而且用的也是比較敷衍、比較俗套的五聲調音程。過渡段確實在用力做曲風的轉變,但是聽上去還是略顯生硬。

就算不結合上面的歌詞分析,就是看在整個項目的整體風格定位上來說,歌曲的旋律就不應該和中國風有一點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開頭部分的旋律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從整體來說其實影響並不算特別嚴重。而從編曲上來說也沒有聽出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配器效果和整體風格也基本是符合的。

最後和以往一樣,再說幾句」廢話「

僅僅從詞曲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五選的總選單是良心作品。曲子的問題也講了,但是瑕不掩瑜。而歌詞的部分更是花了很大的篇幅進行了分析。

作曲與作詞並不是一個人,而一般來說是先曲後詞。黃俊郎老師應該是聽了旋律,結合SB給的大致主題方構思了整個歌曲的內容。歌詞的整體水平來說沒有任何可吐槽的地方,主題深刻,和曲子風格也基本契合。

而歌詞到底講的是什麼,本文其實也只是提供了一個角度,我也不能說黃老師寫的就是一個魔女狩獵的主題。但是根據歌詞,我至少可以判斷這不是一個奇幻魔法故事,而很可能是一個帶有濃厚現實主義色彩的創作。

藝術創作畢竟不是科學理論的推演,寫歌詞也不是寫電子產品的使用說明書。很多時候創作者僅僅是」搭好」一個框架,然後需要欣賞者自己根據「框架「去做開放性的」二次創作「。但是進行二次創作的前提是可以對創作者的框架有基本的理解,對其中使用的象徵、意象有一個基本邏輯自洽的解釋判斷。

還沒有認真通讀歌詞就吐槽歌詞空洞,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的行為。負責任地講,塞納河獨立之後的這幾年的總選單曲歌詞質量都說得過去。去年的那不勒斯和今年的這個魔女的詩篇可以說更是差強人意。

但是不管是那不勒斯還是魔女,都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歌詞的文化背景對於中國聽眾來說過於陌生。去年那不勒斯黎明裡使用的大量意象可謂是「引經據典」,而且AB兩段主歌部分歌詞對仗遞進的格式十分工整,邏輯也嚴絲合縫,卻還是被吐槽「堆砌」。同樣,今年黃老師寫的魔女主題對於中國聽眾來說也過於陌生。這樣一來就更沒幾個人會認真看歌詞了。去年那句「風掠過窗欞,讓書頁飄零,昨晚看太多,馬基雅維里」的點睛之筆有幾個人還記得,可能也就剩下一句「amica」了吧。

本來我本人在絲芭的宣傳下也一直以為是一個魔幻題材的主題,直到看到歌詞才發現不對勁,感覺裡面的魔女為什麼不施展魔法反而是在哪裡又十字架又流淚又終結時代。當然了,可能最後MV拍出來還是一個奇幻的魔法主題。

我們拭目以待吧。

畢竟,這是個Endless Story。


推薦閱讀:

TAG:SNH48 | SNHGroup |